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2|回复: 0

[花诗] 观花拾趣 山茶花开春未归

[复制链接]
+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3-27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花拾趣:山茶花开春未归

20160325_012

20160325_012

茶花蝴蝶 张大千/作 中国嘉德供图

东园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

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这是陆游咏山茶花的诗。短短四句,道出了山茶花的特点。吐蕊于红梅之前,凋零于桃李之后,餐霜饮雪,却树姿挺秀,繁英满枝。放翁一生爱山茶,一再赋诗咏叹,他另有一首诗云:“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凭阑叹息无人会,三十年前宴海云。”还是写其耐久的品行。

山茶之名早见于《本草纲目》,《广群芳谱》则称茶花,别名曼陀罗树。1677年,我国的山茶传入英国,培植出了大批新品种,成为世界名花。

云南山茶花以树高、花大、种繁、质美而闻名世界。清代昆明诗人李于阳写有一首赞美云南山茶花的诗:“古来花事推南滇,曼陀罗树尤奇妍。拔地孤根耸十丈,威仪特整东风前。玛瑙攒成亿万朵,宝花烂漫烘晴天。”十多年前的初春,我曾到昆明出差,友人邀游东郊鸣凤山风景区,一睹山茶花风姿,只见景区千株万株山茶喷红吐白,竞相开放,万朵争春。那火一样红的山茶花,一团一团,一簇一簇,鲜艳夺目,蔚为壮观,大有“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之景。

山茶花花姿绰约,花色鲜艳,为历代诗人赞颂。

苏东坡写有《邵伯梵行寺山茶》诗,诗曰:“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这是诗人游览江都邵伯镇(今江苏扬州江都区)梵行寺写下的诗篇。诗写得既幽静又热烈,寺院中有两株山茶相对盛开,是谁栽种的呢?在冰雪未消、细雨纷纷的冬春时节,诗人独来赏花。山茶花的娇艳姿色和傲然神态,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鲜艳的红花似熊熊燃烧的烈焰,映衬着晶莹冰雪和蒙蒙细雨。

明代诗人于若瀛的《山茶》诗云:“丹砂点雕蕊,经月独含苞。既足风前态,还宜雪里娇。”诗说红若丹砂大如莲的花盘上点缀着或黄或白的花蕊,如雕刻而成的珠玉玛瑙。经历冬春四五个月后,又孕育出新的花蕾。山茶花在严冬的寒风和仲春的微风中刚健挺拔,花红雪白,分外妖娆。

当代文豪郭沫若对茶花情有独钟,有诗曰“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惊破唐梅睁眼倦,陪衬宋柏倍姿雄。崔嵬笔立天为纸,婉转横陈地吐红。黑水祠中三异木,千年万代颂东风。”诗人将茶花古树与唐梅、宋柏同写,突出茶花非同寻常的地位。

1979年,邓小平访美,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举行国宴,宴席中央摆放着经过挑选的1500枝红色、粉色、白色的山茶花。有人问主事者为何用山茶花来做主要装饰,回答说,此花是在中国被首先发现的。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国际友人对中国山茶花的喜爱与认可。同年11月10日我国发行了一套云南山茶花“特种邮票”,共10枚,同日还发行了一枚小型张,均由任宇设计。其小型张的图案选用了云南山茶花中的宝珠茶、松子鳞、麻叶蝶翅等名贵品种。

“山茶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吟咏着宋代曾巩的诗句,感受着山茶花绽放的激情,绿叶萋萋,茶花灼灼,心头顿感:别样山茶别样红,一枝一叶总关情。

袁好白 发表于 2025-4-2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茶花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特质刍议》

陆放翁《山茶》诗所咏"绿丛又放数枝红",实乃道出山茶作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压轴之品的特殊品格。考《本草纲目》所载,山茶得名于其叶类茗而花似鹃的特性,李时珍谓之"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此花于传统文化谱系中,实具三重审美维度。

其一为时序品格。山茶花期横亘冬春,陆游"雪里开花到春晚"、于若瀛"经月独含苞"皆咏此特性。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山茶恰处大寒三候,承红梅之志,启桃李之芳,其"耐久"之德,实为儒家"岁寒后凋"精神的物化表征。张大千《茶花蝴蝶》图中,以没骨法写山茶含雪怒放,正是对此品格的视觉诠释。

其二为地域特质。云南山茶堪称此中魁首,李于阳"威仪特整东风前"之咏,非虚言也。据《云南通志》载,滇中山茶有"十丈锦城"之誉,其树高可达数丈,花大如碗。明代徐霞客游滇时,曾记安宁曹溪寺"山茶一株,花时数千朵",与李氏诗意正相印证。此种"拔地孤根"的雄浑气度,实为南诏文化刚健品格的植物投射。

其三为宗教意涵。山茶别名曼陀罗,与佛教渊源颇深。苏轼梵行寺观花"烂红如火雪中开",暗合《法华经》"火中生莲"之喻。考大理崇圣寺古山茶,传为南诏僧人所植,至今仍存"佛前供花"传统。郭沬若"黑水祠中三异木"之咏,更将山茶与儒释道三教圣物并置,可见其文化象征之丰赡。

至若当代外交场合,山茶成为文化使者,此乃其"耐久"品格的现代演绎。卡特总统国宴选用山茶,暗合《周礼》"以时花为贽"的古制,其1500枝之数,又合《易经》"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的倍数,可谓中西文化交融的绝佳范例。

要之,山茶之美,非止于形色之艳,更在其承载的岁时观念、地域精神与宗教智慧。古人观花而悟道,今人赏花亦当思其文化根脉,方不负此"绿丛数枝红"的千年风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