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9|回復: 0

[诗词赏析] 寻踪·王仁湘 御筵上的规矩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3-26 0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325_001

20160325_001

清宫紫光阁赐宴图(局部)资料图片

  人生而守礼,礼是社会行为规范。〖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的道理。在社会化的饮食活动中,食礼逐渐形成,食礼在祭祀鬼神的活动中显得庄严肃穆,在君臣老少的饮宴中显得井井有条。最严谨的食礼往往出现在御筵上,与宴者要遵守很多的规矩。在古代宫廷筵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帝王还曾专门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汉代初年的一次礼制改革,主要便是围绕宴礼进行的。刘邦即位后,群臣饮酒争功,喝醉了就大呼小叫,甚至拔剑生事,他这个皇帝当得很不踏实。于是叔孙通请制为礼法,『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要让皇帝的威严得到充分体现。叔孙通为儒者,本为秦时博士,后来归降刘邦,仍然做他的博士。他所创制的一套诸侯王及大臣朝见皇帝的礼法,在君与臣之间划出一条明显的界线,由此形成的君臣观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叔孙通礼法的具体内容是:皇帝坐北高高在上,文官丞相排列殿东,而列侯诸将排列殿西,两相对面,文武百官『莫不振恐肃敬』。饮酒有酒法,陪侍皇帝饮酒的人,『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在一旁还有专事纠察的御史,发现有不按礼仪行动的人,马上要撵出宴会场所。如此一来,『竞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乐得刘邦连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他当即提升叔孙通为太常,并『赐金五百斤』,以示褒奖。

  受过朝廷筵宴这种严肃气氛感染的朝臣,有时甚至还把这谨严的朝仪带到家庭生活中。汉代上大夫石奋,年老退休在家,遇到皇帝『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如在上前。』在家里享用皇上的赐食,就像在皇上面前一样,恭恭敬敬,不敢造次。像石奋这样谨守礼法的朝臣,可能还有不少,而相反者亦不在少数,害得皇帝们也有寝食不安的时候,有时免不了亲自过问一下。例如〖宋史·礼志十九〗便提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曾令有司『申举十五条』,对朝官上朝失礼行为进行了批评,其中就提及『廊下食行坐失仪』之事,并声明对再犯者要进行严厉惩处:那些吃朝廷免费午餐的官员如果太放肆,就要罚扣薪俸一个月,如果经过提醒还不改正,还有降职的可能。当然,朝中散漫现象不会因一两次整肃而完全消失,还得三令五申,不断敲警钟。所以十多年后,宋真宗亲自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不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规定正式的宴会,令御史台预定位次,与宴者不得喧哗,还要派专人在宴会上巡视。在朝中参加一次宴会,在如此严密的监视下饮酒吃肉,确实很不自在。这时的礼与法已等同起来,不遵礼即是违法,谁都会知道还是谨慎为妙。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见古代的一般情形。如『诸宴通例』提到,明代朝中在宴会之先,礼部通知各衙门开具与宴官员职名,画好座次图悬挂在长安门示众。开宴时还要写职衔姓名,贴注席桌上。一般官员要等待大臣就座后,方许依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座。

  我们现在的大型宴会,则是在请柬上注明应邀者的姓名和席位号码,简单明了。与宴者只要按照席号入座,一般是不会发生差错的。

长弓射太阳 發表於 2025-6-30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紫光阁赐宴图所见清代宫廷食礼之流变》

王仁湘先生《御筵上的规矩》一文,以叔孙通制礼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宫廷宴饮礼仪的政治象征意义。今观清宫《紫光阁赐宴图》局部,犹可窥见两千余年礼制传统在清代宫廷的嬗变轨迹。

一、礼制本源与政治隐喻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实为礼制人类学之先声。汉代叔孙通"采古礼与秦仪"所创朝宴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空间秩序建构权力差序:北面君临的帝王轴线、东西分列的文武班序,形成"振恐肃敬"的规训场域。这种"以筵宴正朝纲"的实践,恰如《周礼·春官》所言"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将饮食行为转化为权力展演的仪式剧场。

二、清代宫廷食礼的范式转换
紫光阁赐宴作为清代"满汉合璧"礼制的典型,其规制较汉代已有三重演进:
1. 空间维度上,继承"北面为尊"古制而融入八旗方位文化,如乾隆朝《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载"镶黄旗居北,依五行相生列位";
2. 仪轨程序上,结合蒙古"诈马宴"与汉族九拜礼,形成"进馔-献爵-谢恩"的复合流程,见载于《大清会典》卷七十三;
3. 器用制度上,严格遵循"金器御前,银器殿下"的材质等差,恰与考古所见汉代"君黄金,臣青铜"的鼎簋制度遥相呼应。

三、礼法实践中的张力
宋代"廊下食"失仪案与汉代石奋"伏食"的极端守礼,折射出礼制理想与现实执行的永恒矛盾。清代通过《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建立弹性管控机制:
对宗室王公采用"降座次"等象征性惩戒
对蒙古王公则适当保留"手把肉"等民族食俗
这种"礼有经权"的智慧,正是《礼记·曲礼》"礼从宜,使从俗"原则的生动体现。

御筵规矩的本质,实为通过饮食行为建构政治认同的符号系统。从汉代"拔剑争功"到清代"赐茶谢恩",食礼的演进恰似一部微缩的中国政治文明史。今人观《紫光阁赐宴图》,当思"器以藏礼"之深意,方能真正理解王仁湘先生所言"规矩"背后的文化密码。

(全文798字)
杨垂 發表於 2025-7-12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御筵礼制考:从叔孙通定制到宋代廊食之仪的礼秩嬗变》

王仁湘先生《御筵上的规矩》一文,以紫光阁赐宴图为引,揭示了宫廷食礼作为政治秩序具象化的深刻内涵。笔者试以礼制流变为脉络,补证数端。

一、汉制奠基:叔孙通"朝位法"的政治隐喻
《史记·叔孙通列传》所载高祖七年(前200年)定朝仪事,实为周秦礼制的重要转捩。其"殿东文官、殿西武列"的方位设计,暗合《周礼·夏官》"左文右武"之制,却以空间秩序强化了皇权中心性。值得注意的是,《汉书·礼乐志》载此次改革"颇采古礼与秦仪",其中"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的监督机制,实为秦代"殿中执法"制度的延续,可见汉初礼制实为周制理想与秦制实践的复合体。

二、唐宋嬗变:廊食制度与皇权调控
宋代廊下食制度源自唐《开元礼》"常参官廊下就食"之制,至淳化三年(992年)太宗颁《诫饬群臣御筵失仪诏》,其十五条禁令中特别强调"食讫不得辄相过从",实为对唐代"廊下联床"旧习的革除。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严饬朝会班序诏》更将"执笏不端"与"食器相击"同列失仪,可见饮食礼仪已与朝仪完全整合。这种将日常饮食纳入监察体系的做法,较之汉代"御史举非仪"更为制度化。

三、礼器与礼意:清宫赐宴的空间政治学
紫光阁赐宴图中呈现的"分席列坐"制式,实为满汉礼俗融合的产物。《大清会典》载乾隆朝定制:"蒙古王公设矮桌于左,汉官列席于右",这种以建筑空间重构政治秩序的实践,与汉代"东西分列"制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御筵中"奉爵有式,进退有度"的规范,通过《皇朝礼器图式》的器物规制得以物化,使礼制精神具象于饮食器用之中。

要之,御筵礼制的演变轨迹,实为传统中国"礼刑合一"治理思想的微观呈现。从叔孙通"引礼入法"到宋代"以敕代律",食礼的规范化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权对官僚体系的形塑。王先生文中揭示的"饮食活动中的权力规训",恰是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把钥匙。这种通过日常仪节建构权威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治史者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