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1|回復: 0

[狭义文字学] 『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启动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25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324_001

20160324_001

  3月22日,2016『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将选出一个汉字阐释『一带一路』内涵。最终评选结果将于4月19日发布。图为来自蒙古国等国的留学生展示部分入围汉字。

  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安琪 發表於 2025-4-23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的文化深意与时代价值

“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的启动,不仅是一项文化盛事,更是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载体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造性实践。从文化学视角观之,此活动以“一字诠万象”的东方智慧,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了深厚的文明底蕴,其意义远超单纯的符号选择,实为文明对话的当代范式。

一、汉字遴选的文化逻辑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其“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质,使其具备独特的文化阐释功能。入围汉字如“通”(交通、沟通)、“合”(融合、合作)、“惠”(互利、共享)等,皆从不同维度诠释了“一带一路”的核心精神。这种以单字凝练复杂理念的方式,正是《说文解字》所载“依类象形”传统的现代延伸,体现了汉字“微言大义”的表述优势。历史上,汉武帝以“凿空”二字定义张骞通西域,今日的年度汉字评选实为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二、跨文明对话的符号桥梁
蒙古国留学生展示入围汉字的场景,恰是“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生动缩影。汉字作为超语言的文化符号,其象形特征使其能突破语音壁垒,成为跨文化理解的“视觉公约数”。如“丝”字既指代物质性的丝绸,又隐喻文明交流的柔韧绵长;而“路”字更以“足各”构形,暗含“各行其道,终归大同”的哲学智慧。这种非拼音文字特有的意象传递,为不同语系国家提供了低门槛的文明对话入口。

三、文明话语的当代重构
年度汉字评选实为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话语的补充。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汉字不再仅是记录工具,更成为文明价值观的输出载体。如“和”字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理念,恰与西方“文明冲突论”形成对话;而“共”字彰显的“天下大同”思想,则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东方方案。这种以汉字为媒介的价值传递,暗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化传统。

此项活动启示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符号的运用需兼顾“可读性”与“深度性”。建议未来可增设汉字书法展演、字源流变解析等环节,使外籍参与者通过汉字的结构美学,更直观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质。汉字作为活着的文明化石,正在“一带一路”的广袤时空中,书写着新的文化地理学。
邓姻 發表於 2025-4-27 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从"一带一路"年度汉字看文明互鉴的符号承载》

"一带一路"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实为以汉字为媒介,构建跨文化对话的深意之举。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其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质,恰与"一带一路"倡议"五通"理念形成多维呼应。今观入围候选字,皆可窥见文明交流的哲学深意。

一、汉字遴选的文化逻辑
《说文解字》有云:"文者,物象之本。"候选字中,"通"字最得丝路精髓。其篆书从辵从甬,既表道路之贯通,又喻思想之通达,正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辩证智慧。而"合"字见载于《礼记·乐记》"天地合而万物生",其甲骨文象器盖相合之形,暗喻经贸合作与文明共生的双重维度。蒙古国留学生所展示的"和"字,更与《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形成跨时空对话,彰显汉字作为文化公约数的独特价值。

二、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传播
许慎"六书"理论揭示,汉字兼具象形表意与抽象思维功能。如"联"字金文作丝线连玉之形,恰似当代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而"信"字从人从言,又与政策沟通的"软联通"相契。这种符号的多重解读性,使单个汉字能承载"共商共建共享"的复杂内涵,较之拼音文字更具阐释张力。清儒戴震"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训诂学方法,正可借以解析这些候选字背后的文明对话机制。

三、文明互鉴的当代诠释
《春秋繁露》言"正其谊不谋其利",而今日之年度汉字既要传承"义利相兼"的儒家伦理,更需回应时代命题。如"创"字见《周礼》"创制天下",今可解为创新驱动;"容"字本义盛受,现可拓展为包容性发展。这种古今释义的层累,恰是汉字活态传承的明证。当多国青年共书汉字时,实为践行《尚书》"协和万邦"的理想,以笔墨构建新的"文字共同体"。

结语
年度汉字之选,非止于一字定乾坤,而在展演文明对话的无限可能。诚如章太炎所言"小学者,国故之本",今日重释汉字,正是以文化基因激活共同发展之钥。待4月19日揭晓之时,无论何字当选,皆将为这条千年古道镌刻新的文明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