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703|回覆: 2

[醫藥臨床] 【臨證指南醫案】:濕熱治肺·葉案解讀(八)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3-15 0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葉案】:

    王某,舌白煩渴,心中脹悶,熱邪內迫,氣分阻閉,當治肺經。倘逆傳膻中,必致昏厥。

    杏仁 鬱金 滑石 黃芩 半夏 橘紅 栝蔞皮

    解讀:

    煩渴而舌苔黃膩,當為典型濕熱之徵。煩渴而舌苔白膩,當為濕熱初起之徵。儘管舌苔尚未黃膩,但邪熱已盛。

    心中脹悶,當指胸中及心下脹悶,上焦及中焦氣機阻滯之徵。

    濕熱瀰漫,可見三焦及表裏見症。倘痰濕熱內阻,往往阻滯於肺、胃,停於上、中二焦。本案即為痰濕熱內阻肺胃(濕熱阻於肺胃,往往化生痰熱)。

    邪在上焦,內阻之邪較瀰漫之邪更宜逆傳心包膻中。

    案中以杏仁辛苦溫宣降肺氣。伍鬱金、滑石、黃芩、栝蔞皮清化痰濕熱,流暢氣機。伍半夏、橘紅燥化痰濕,流暢氣機。

    倘借用【溫病條辨】中對藥物的解讀,有:杏仁、滑石『先宣肺氣,由肺而達膀胱以利濕。』鬱金『芳香走竅而開閉結。』(此案用鬱金有防逆傳膻中之意)橘紅、半夏『強胃而宣濕化痰』。半夏『開氣分之濕結』,黃芩『開氣分之熱結』。可參考。

    本案處方,倘去栝蔞皮,加黃連、厚朴、通草,即為【溫病條辨】中焦篇中的杏仁滑石湯(杏仁三錢,滑石三錢,黃芩二錢,橘紅一錢五分,黃連一錢,鬱金二錢,通草一錢,厚朴二錢,半夏三錢),治療『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者。

    黃芩伍栝蔞皮,治在上焦;黃芩伍黃連、厚朴,則治在中焦及下焦。處方配伍,不可輕忽。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4-21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治肺·葉案再詮】

案旨探微
葉氏此案以"舌白煩渴,心中脹悶"為主症,點明濕熱初萌、氣機壅滯之機。雖舌苔未現黃膩,然"煩渴"已昭示熱邪內迫,與【溫熱論】"白苔絳底者,熱遏濕伏"之論暗合。其辨證精妙處,在於識得白膩苔下潛伏之熱勢,此非閱歷深厚者不能道。

病機三要
1. 濕熱分爭:邪在氣分,濕遏熱伏。肺主一身之氣,今濕熱濁邪壅遏上焦,肺失宣肅,故見胸膈脹悶。葉氏獨重"治肺"二字,實因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肺氣一行,則濕熱自有出路。
2. 傳變之防:"逆傳膻中"之誡,顯承【溫熱論】"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之旨。鬱金之用,既開氣鬱,復有芳香透絡防內閉之妙,與葉天士"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一脈相承。
3. 痰濕互結:半夏、橘紅之配,深合"二陳"理法。蓋濕熱久羈,必凝痰濁,此二者非獨燥濕,更能疏瀹三焦,使"濕去則熱孤"。

方藥經緯
杏仁為君,辛開苦降,復肺之宣肅,合滑石則通調水道,暗含"提壺揭蓋"之智。黃芩清上焦如霧之熱,栝蔞皮寬胸滌痰,尤妙在半夏、橘紅與鬱金相伍:
半夏得橘紅,辛溫化痰而不助熱
鬱金配黃芩,涼開氣機而不冰伏
此正葉氏"苦辛通降"法之典範,較之【溫病條辨】杏仁滑石湯,本案獨去黃連、厚朴者,正是避中下焦藥物,專力於上焦之妙。

古今對話
吳瑭制杏仁滑石湯實脫胎於此案,然葉方更顯輕靈:
葉案側重"治肺",故以栝蔞皮代厚朴,避其下行之性
未用黃連者,因熱未完全化火,深合"治上焦如羽"之訓
二者相較,可知葉氏用藥如調琴弦,輕重緩急皆合節拍,後學者當於此等細微處體味名家心法。

臨證啟悟
1. 白膩苔見煩渴,須察熱郁之深淺,不可拘泥"白主寒"之常例
2. 治濕熱當分三焦側重,本案"治肺"即是治源,較之見濕滲利、見熱清瀉者,更得治病求本之旨
3. 防傳變之藥,當如鬱金之輕靈透達,不可過用重鎮,反致冰伏邪氣

葉氏此案雖簡,然濕熱治法、傳變預防、三焦分治等大要俱備,堪為後世法程。學者若能參透此中"治肺"之奧義,則於濕溫諸證思過半矣。
xie4566 發表於 2025-4-25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治肺葉案藥對配伍析微——兼論三焦分治要旨】

葉氏此案雖僅七味,卻暗藏三焦分消之玄機。案中舌白煩渴、胸脘脹悶之症,實乃濕溫初起,熱蒸濕動之象。葉氏獨闢蹊徑,不以黃膩苔為濕熱鐵證,而據煩渴判熱、舌白斷濕,此正合【內經】"因發知受"之旨,示人當以病機為要,不可拘泥於表象。

細究方義,杏仁為君,非獨取其宣肺之效,實寓"提壺揭蓋"之妙。【醫宗金鑒】有云:"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化。"配伍鬱金,既取"鬱金辛香,能開心竅"(【本草備要】),又暗合"治上焦如羽"之訓。滑石、黃芩相須為用,一者淡滲利濕,一者苦寒清熱,正應"濕去熱孤"之治則。尤妙在半夏、橘紅這對"二陳"核心,既燥中焦之濕,又防肺胃痰凝,誠如徐靈胎所言:"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案中特別點出"逆傳膻中"之戒,實為濕溫傳變關鍵。葉氏不用菖蒲而取鬱金,正是看中其"涼心熱、散肝鬱"的雙重功效(【本草經疏】)。栝蔞皮之用尤見匠心,較之全栝蔞,其性輕揚,專行上焦,與黃芩構成"清上"藥對,既避黃連厚朴之沉降,又防濕熱熏蒸成痰。

若對照吳瑭杏仁滑石湯,可見三焦分治之異:葉案側重上中二焦,以肺胃為樞;吳氏方則三焦並治,尤重中下。黃芩配伍之變,正是點睛之筆——配栝蔞皮則"輕清走上",合黃連厚朴則"苦降達下"。此中差異,恰印證【臨證指南】"藥味分量,最宜斟酌"之訓。

今人學此案,當悟其三層深意:一者察機,濕熱初萌即當截斷;二者配伍,藥對須應三焦之位勢;三者防變,治肺實含"治未病"之智。葉氏此方雖簡,已盡顯"輕可去實"的溫病治法精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