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97|回復: 2

[医药临床]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治肺·叶案解读(八)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3-15 0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叶案】:

    王某,舌白烦渴,心中胀闷,热邪内迫,气分阻闭,当治肺经。倘逆传膻中,必致昏厥。

    杏仁 郁金 滑石 黄芩 半夏 橘红 栝蒌皮

    解读:

    烦渴而舌苔黄腻,当为典型湿热之征。烦渴而舌苔白腻,当为湿热初起之征。尽管舌苔尚未黄腻,但邪热已盛。

    心中胀闷,当指胸中及心下胀闷,上焦及中焦气机阻滞之征。

    湿热弥漫,可见三焦及表里见症。倘痰湿热内阻,往往阻滞于肺、胃,停于上、中二焦。本案即为痰湿热内阻肺胃(湿热阻于肺胃,往往化生痰热)。

    邪在上焦,内阻之邪较弥漫之邪更宜逆传心包膻中。

    案中以杏仁辛苦温宣降肺气。伍郁金、滑石、黄芩、栝蒌皮清化痰湿热,流畅气机。伍半夏、橘红燥化痰湿,流畅气机。

    倘借用《温病条辨》中对药物的解读,有:杏仁、滑石“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此案用郁金有防逆传膻中之意)橘红、半夏“强胃而宣湿化痰”。半夏“开气分之湿结”,黄芩“开气分之热结”。可参考。

    本案处方,倘去栝蒌皮,加黄连、厚朴、通草,即为《温病条辨》中焦篇中的杏仁滑石汤(杏仁三钱,滑石三钱,黄芩二钱,橘红一钱五分,黄连一钱,郁金二钱,通草一钱,厚朴二钱,半夏三钱),治疗“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者。

    黄芩伍栝蒌皮,治在上焦;黄芩伍黄连、厚朴,则治在中焦及下焦。处方配伍,不可轻忽。

长安情长 發表於 2025-4-21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湿热治肺·叶案再诠》

案旨探微
叶氏此案以"舌白烦渴,心中胀闷"为主症,点明湿热初萌、气机壅滞之机。虽舌苔未现黄腻,然"烦渴"已昭示热邪内迫,与《温热论》"白苔绛底者,热遏湿伏"之论暗合。其辨证精妙处,在于识得白腻苔下潜伏之热势,此非阅历深厚者不能道。

病机三要
1. 湿热分争:邪在气分,湿遏热伏。肺主一身之气,今湿热浊邪壅遏上焦,肺失宣肃,故见胸膈胀闷。叶氏独重"治肺"二字,实因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气一行,则湿热自有出路。
2. 传变之防:"逆传膻中"之诫,显承《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旨。郁金之用,既开气郁,复有芳香透络防内闭之妙,与叶天士"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
3. 痰湿互结:半夏、橘红之配,深合"二陈"理法。盖湿热久羁,必凝痰浊,此二者非独燥湿,更能疏瀹三焦,使"湿去则热孤"。

方药经纬
杏仁为君,辛开苦降,复肺之宣肃,合滑石则通调水道,暗含"提壶揭盖"之智。黄芩清上焦如雾之热,栝蒌皮宽胸涤痰,尤妙在半夏、橘红与郁金相伍:
半夏得橘红,辛温化痰而不助热
郁金配黄芩,凉开气机而不冰伏
此正叶氏"苦辛通降"法之典范,较之《温病条辨》杏仁滑石汤,本案独去黄连、厚朴者,正是避中下焦药物,专力于上焦之妙。

古今对话
吴瑭制杏仁滑石汤实脱胎于此案,然叶方更显轻灵:
叶案侧重"治肺",故以栝蒌皮代厚朴,避其下行之性
未用黄连者,因热未完全化火,深合"治上焦如羽"之训
二者相较,可知叶氏用药如调琴弦,轻重缓急皆合节拍,后学者当于此等细微处体味名家心法。

临证启悟
1. 白腻苔见烦渴,须察热郁之深浅,不可拘泥"白主寒"之常例
2. 治湿热当分三焦侧重,本案"治肺"即是治源,较之见湿渗利、见热清泻者,更得治病求本之旨
3. 防传变之药,当如郁金之轻灵透达,不可过用重镇,反致冰伏邪气

叶氏此案虽简,然湿热治法、传变预防、三焦分治等大要俱备,堪为后世法程。学者若能参透此中"治肺"之奥义,则于湿温诸证思过半矣。
xie4566 發表於 2025-4-25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湿热治肺叶案药对配伍析微——兼论三焦分治要旨》

叶氏此案虽仅七味,却暗藏三焦分消之玄机。案中舌白烦渴、胸脘胀闷之症,实乃湿温初起,热蒸湿动之象。叶氏独辟蹊径,不以黄腻苔为湿热铁证,而据烦渴判热、舌白断湿,此正合《内经》"因发知受"之旨,示人当以病机为要,不可拘泥于表象。

细究方义,杏仁为君,非独取其宣肺之效,实寓"提壶揭盖"之妙。《医宗金鉴》有云:"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配伍郁金,既取"郁金辛香,能开心窍"(《本草备要》),又暗合"治上焦如羽"之训。滑石、黄芩相须为用,一者淡渗利湿,一者苦寒清热,正应"湿去热孤"之治则。尤妙在半夏、橘红这对"二陈"核心,既燥中焦之湿,又防肺胃痰凝,诚如徐灵胎所言:"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案中特别点出"逆传膻中"之戒,实为湿温传变关键。叶氏不用菖蒲而取郁金,正是看中其"凉心热、散肝郁"的双重功效(《本草经疏》)。栝蒌皮之用尤见匠心,较之全栝蒌,其性轻扬,专行上焦,与黄芩构成"清上"药对,既避黄连厚朴之沉降,又防湿热熏蒸成痰。

若对照吴瑭杏仁滑石汤,可见三焦分治之异:叶案侧重上中二焦,以肺胃为枢;吴氏方则三焦并治,尤重中下。黄芩配伍之变,正是点睛之笔——配栝蒌皮则"轻清走上",合黄连厚朴则"苦降达下"。此中差异,恰印证《临证指南》"药味分量,最宜斟酌"之训。

今人学此案,当悟其三层深意:一者察机,湿热初萌即当截断;二者配伍,药对须应三焦之位势;三者防变,治肺实含"治未病"之智。叶氏此方虽简,已尽显"轻可去实"的温病治法精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