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16|回復: 2

[医药临床]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治肺·叶案解读(七)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3-1 1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中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叶天士在伤寒辨治体系“首犯太阳”的思维框架中,注意到并明确提出温病“首先犯肺”,并付诸临床证治中,这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三焦同病,如为内伤杂病,治疗往往从中焦入手;如为外感温病,治疗往往从上焦着眼;如为外感伤寒,治疗往往从少阳或厥阴入手。

    【叶案】:

    范 伏暑阻其气分,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 石膏 炒半夏 黑栀皮 厚朴 竹茹

    又 痰多咳呕,是暑郁在上。医家乱投沉降,所以无效。

    石膏 杏仁 炒半夏 郁金 香豉 黑山栀

    解读:

    伏暑,《温病条辨》中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并进一步解释说:“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

    伏暑阻其气分,实则暑湿热内阻,气化不利。《温病条辨》中也明言:“伏暑、暑湿、湿温,证本一源。”同是“暑兼湿热”。

    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上、中、下三焦症状俱见。倘缓慢起病,为内伤杂病,治疗当从脾与胃、肺与大肠着眼,无非祛邪复正,恢复脾升胃降,恢复肺气宣降、腑气下行。其中,中焦脾胃的升降尤为重要。

    本案为与季节明显相关的外感病,暑病。案中未言舌苔,以理相推,舌苔当腻。

    外感暑病,病机为湿热内阻,气化不利,三焦受累,治疗该如何着手?叶氏从上焦入手,从治肺入手,“宜治上焦”。

    三焦症见,三焦受累,而着眼于治疗上焦,有如提纲挈领,纲举而目张。

    《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中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叶天士在伤寒辨治体系“首犯太阳”的思维框架中,注意到并明确提出温病“首先犯肺”,并付诸临床证治中,这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吴鞠通构建外感温病学说体系,从手太阴始,可谓真正明白叶氏者。

    三焦同病,如为内伤杂病,治疗往往从中焦入手;如为外感温病,治疗往往从上焦着眼;如为外感伤寒,治疗往往从少阳或厥阴入手。

    本案用方,用杏仁宣降肺气,石膏清解暑热,当为主药。伍炒半夏、厚朴温化痰湿,半夏降肺胃气机,厚朴降胃肠腑气。栀子清利三焦湿热,用栀皮取其轻清走上。竹茹清化上、中焦痰热。六药合用,三焦同治而重点在于治肺。

    湿热为病,疗程往往较长,不比伤寒可以一汗而解。二诊诸症俱在,从处方变更来看,去厚朴、竹茹,加郁金、香豉,似乎“二便不爽”当有好转,而见症以上、中焦为主,栀子豉汤宽胸利膈除烦热。再次强调暑郁在上,不宜乱投沉降。

史向 發表於 2025-5-25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叶案伏暑治肺析微——兼论三焦辨治纲领》

叶案此则"伏暑阻其气分"案,实为诠释温病三焦辨治精髓之典范。案中"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三焦症候并见,叶氏独取上焦肺脏为治,非但契合"治上焦如羽"之旨,更暗合《内经》"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的深意。肺主一身之气化,司治节而通调水道,此案治肺即是治三焦之枢机。

细析用药法度,可见叶氏匠心独运:杏仁、石膏为君,取麻杏石甘汤变法而去麻黄、甘草,既避辛温助热之弊,又存宣肃肺气之能。尤妙在石膏用量必重于杏仁,遵《本草思辨录》"石膏质重气轻,专达肺胃"之训,使清透之力直趋上焦。半夏、厚朴相配,暗含半夏厚朴汤意,然去紫苏之辛散,存降逆化痰之功,正合"暑郁在上"之病机。更佐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竹茹通络和胃,组成清轻透达之剂。

案中"医家乱投沉降"之诫,实点明三焦辨治关键。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特申:"治上焦不犯中下",叶氏初诊即严守此则。观二诊加郁金、香豉,正是遵《临证指南医案·暑门》"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之法,于清透中佐以芳香开郁,防其凉遏之弊。此等用药次第,非深谙气机升降者不能为。

叶氏此案启示有三:其一,三焦同病当察受病之源,外感温病纵见三焦症候,亦当遵"首先犯肺"之律;其二,治肺非独治肺脏,实乃调节全身气化,故曰"肺为水之上源";其三,暑湿交阻须辨湿热偏胜,此案石膏、栀子与半夏、厚朴并用,正合"湿去热孤"之旨。

今人临证,每见三焦同病即欲三焦分消,殊不知失却主次反致药力分散。叶案所示"治上焦即所以调三焦"之法,实为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完美结合之范例,值得吾辈深味。
胡吞 發表於 2025-7-15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叶案伏暑治肺析微——兼论三焦辨治纲领》

叶氏此案虽仅八十三言,然于温病辨治之精要已现端倪。案中"伏暑阻其气分"六字,实开吴瑭三焦辨证之先河。今就治肺之理、用药之妙略陈管见。

一、治肺为三焦之枢机
叶氏"宜治上焦"之嘱,非独因《内经》"上焦如雾"之训,实暗合"肺主一身之气"的深意。观其症见烦渴(上焦)、咳呕(中焦)、二便不爽(下焦),三焦俱困而独治手太阴者,盖因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暑湿交蒸之际,肺气一窒则三焦水道皆滞。叶氏以杏仁、石膏为君,取杏仁苦辛轻浮以开肺郁,石膏辛凉透达以解暑热,恰如吴鞠通所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彰明较著。

二、组方暗合升降开阖
首诊方中,杏仁与半夏构成宣降对药:杏仁宣发肺气于上,半夏和降胃气于中,佐厚朴下气除满,形成上中下三焦气机调畅之势。尤妙在栀子豉汤之变通,去豆豉之宣透,取栀子皮轻清走上,合竹茹清化痰热,使湿浊不致下陷。二诊更入郁金、香豉,乃因前医误降致邪遏不解,故增芳香透达之力,此正叶氏"在卫汗之可也"的活用。

三、舌诊未载之推演
案中虽未载舌象,然以"暑湿热内阻"反推,当见黄白相兼之腻苔。叶氏不用苍术、藿香等芳香化湿之品,反取石膏、栀子清热,正是察其舌苔必黄腻较重,热象偏甚。此与薛生白"湿热证,舌遍体白者宜辛开"形成对照,可见叶氏辨舌用药之精微。

四、三焦辨治之纲目
叶案所示"三焦同病治上焦"之法,实开温病辨治新径。内伤杂病从中焦者,因脾为后天之本;伤寒从少阳者,因少阳为枢机之要;而温病治上焦者,乃遵"温邪上受"之传变规律。后世吴瑭立三焦辨证体系,其"始上焦终下焦"之说,实本于此案精神。

要之,此案虽简,已具温病辨治之三大要义:首明邪犯途径,次定治疗重心,终成方药法度。叶氏不着一字而论理昭然,无怪乎王孟英赞其"如白香山诗,老妪能解,而含蕴无穷"。学者当于此处细参三焦辨治之精微,勿以方简而忽其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