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209|回復: 2

[中医理论] 朱良春:治痛风重泄化浊瘀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3-1 19: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痛风病名之商榷】

    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

    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主要治则为泄化浊瘀】

    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复。这也说明: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

【辨证辨病与灵活用药】

    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薏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

    曾取以上药物制成“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继续服用,可以获愈。经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实验证明,用痛风冲剂对因微结晶尿钠所致大鼠实验性痛风观察,给药组2小时后大鼠的足跖肿胀的消退,显然比模型组要快,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在消肿方面,痛风冲剂并不逊于秋水仙碱组。毒性试验证明:痛风冲剂对人体是安全可靠的。

    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葎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

    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薢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病案举例】

    郭某,男,57岁,农民。于2000年1月7日初诊。

    确诊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已多年。双手十指变形,左手小指有痛风结石,全身关节酸痛,近日足趾突发红肿热痛,故来就诊。纳可,便调,舌红绛、苔黄浊,脉弦,此浊瘀阻络,有化热伤阴之征,治宜泄化浊瘀,养阴清热,通络定痛。

    处方:1.青风藤、土茯苓、泽兰、泽泻、豨莶草、炒元胡各30克,生地20克,没药、赤白芍各15克,炙蜂房、炙地鳖虫各10克。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克×42包,每服4克,每日3次,饭后服。

    二诊(2000年2月8日):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药后擅自将强的松每日4片突然停服,故痛反剧,肿不消,口干、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腻,舌红,脉弦。前法损益。

    处方:1.穿山龙50克,土茯苓、豨莶草、青风藤、泽兰、泽泻、金荞麦、炒元胡各30克,徐长卿、没药、地龙、赤芍、炙僵蚕各15克,皂刺、地鳖虫、当归各10克,甘草6克。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克×42包,每服4克,每日3次,饭后服。

    三诊(2000年3月14日):药后肿痛缓解,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处方:1.穿山龙50克,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金荞麦各30克,徐长卿15克,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克,凤凰衣8克。30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克×42包,每服4克,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趋缓解,嘱忌食含嘌呤类食物如各种豆类、海鱼、动物内脏、菠菜等及酒,多饮水,仍每日服益肾蠲痹丸2包,以期巩固。

    按:长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药的过程中均需递减,不可骤停。方中用穿山龙,且所用剂量甚大,据朱良春先生使用体会,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金荞麦则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热消炎药。

    【链接】

    益肾蠲痹丸

    本丸的组成是: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全当归、鸡血藤、蜂房、蕲蛇(缺时可用乌梢蛇代)、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蝎、蜈蚣、广地龙、甘草等,共研极细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8克,每日3次,餐后服。

    顽痹病变在骨,骨又为肾所主,而督脉能督司一身之脉,故“益肾壮督”是治本之道,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整骨质代谢,对根治本病起着决定性作用。因其病邪深入经隧骨骱,必须选用具有较强的钻透搜剔之功的药物,始能奏效,所以在选用药品时,除植物药外,又宜侧重于虫类药物,因为虫类药不仅具有搜剔之性,而且均含有动物异体蛋白,对机体的补益调整,有其特殊作用。特别是蛇类还能促进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使血中这种激素的浓度升高,从而达到抗炎、消肿、止痛的疗效。在实践中体会到虫类药的使用对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风药多燥,根据“治风先治血”的原则,故立方时重用地黄、当归、鸡血藤等养血之品,以缓其燥性,提高疗效。

钱洽 發表於 2025-6-8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商榷与临床阐微】
朱良春先生提出"浊瘀痹"之论,诚为痛风诊治之卓见。然就病名源流而论,尚有可申述者。考《格致余论·痛风论》所载,丹溪言"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实已暗含代谢浊邪流注关节之病机。东垣《兰室秘藏》论痛风用药多取黄柏、苍术等清化湿热之品,与今之痛风治疗思路颇有冥合。故谓中医传统痛风概念完全等同于广义历节病,似可再议。

就浊瘀病机而言,先生所论甚精。然需补益者,脾失转输、肝失疏泄、肾失气化实为浊瘀生成之三大枢机。临床常见痛风患者舌苔浊腻而根厚,脉象弦滑而尺弱,正是三焦气化失司之征。吾临证常以三仁汤合四妙散为底方,取杏仁开上焦、白蔻畅中焦、薏苡渗下焦,佐以苍术、黄柏、牛膝分消走泄,颇能增强浊瘀泄化之功。

先生所拟泄化浊瘀方药,配伍精当。然就用药法度而言,土茯苓用量尤为关键。近代章次公先生曾谓:"土茯苓淡渗利湿,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临证用量需达60-120克方能显效。而萆薢当分川、粉两种,川萆薢长于祛风除湿,粉萆薢专于分清别浊,先生未明言品种,后学当注意甄别。

实验研究方面,先生团队数据颇具说服力。然需指出者,中医之"浊瘀"概念实非单纯尿酸结晶可完全对应。《医宗必读》云:"浊者,白浊;瘀者,血瘀。"当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微循环障碍等多重病理产物。近年研究发现,痛风患者血清中IL-1β、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与中医"浊毒化热"病机高度吻合,此可为先生"郁闭化热"之说作现代注脚。

至若用药加减,先生之法已甚完备。然就结节坚硬者,除炮甲、蜣螂外,可参《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意,加当归、丹参助其流通;漫肿日久者,可佐以刘寄奴、苏木等破血不伤正之品。另需强调,痛风缓解期当重视调补脾肾,可予白术、山药、骨碎补等健脾益肾,配合少量大黄、泽泻持续泄浊,如此攻补兼施,方能防其复发。

要之,朱先生"浊瘀痹"理论不仅承续丹溪、东垣之绪,更创新发展了中医痛风诊疗体系。后学当在把握泄化浊瘀大法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焦气化与代谢紊乱的内在联系,使这一理论更臻完善。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19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良春先生"浊瘀痹"理论发微及临证启悟】

朱良春先生对痛风病理机制的阐释,实为深得《内经》"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之要旨。其将痛风命名为"浊瘀痹",不仅厘清了中西医学概念之淆乱,更揭示了本病"内生浊瘀"的核心病机,较之丹溪"痛风"说更为切中肯綮。笔者试从三焦气化理论析之:

一、名实之辨的学术价值
朱老指出痛风实为"浊瘀痹",此论实发前人所未发。考《金匮要略》"历节"条下,仲景虽言"风湿相搏",然其"黄汗出,胫冷"之症,已暗合现代痛风特征。朱老以"浊瘀"立论,既承《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之训,又与现代医学嘌呤代谢紊乱之说相契合。其辨病思路实开"病证结合"之先河。

二、浊瘀病机的三焦阐释
1. 上焦失宣:嗜酒肥甘损伤肺气,治节失司而浊阴不降
2. 中焦失运:膏粱厚味困厄脾阳,枢机不利而浊瘀内生
3. 下焦失化:浊瘀久羁损伤肾气,开阖失常而溺浊滞留

朱老处方中,土茯苓、萆薢相须为用,暗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尤妙在佐以地鳖虫、桃仁等虫类药,取"浊瘀胶结,非虫蚁不能搜剔"之意,此乃深得叶天士络病治法之三昧。

三、临证应用的拓展思考
1. 分期论治:急性期当重泄浊解毒,可酌加忍冬藤、络石藤;慢性期需兼益肾化瘀,宜配骨碎补、续断
2. 体质调摄:痰湿体质者合防己黄芪汤;瘀热体质者辅以丹皮、赤芍
3. 现代验证:实验证实土茯苓提取物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与朱老"泄化浊瘀"理论不谋而合

朱老创制的痛风冲剂,融经方配伍与虫类药运用于一炉,其消肿效果媲美秋水仙碱而无其毒副作用,实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典范。然需申明者,临证时当谨守"脉证合参"原则,若见舌绛少津、脉细数者,又当在泄浊同时佐以生地、玄参顾护阴液。

此篇论述虽简,已足见朱老学术之精深。其将传统痹证理论升华至代谢疾病层面,不仅丰富了中医病机学说,更为现代难治性代谢疾病的中医诊疗开辟了新径。后学当于此深研,勿负前辈济世之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