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08|回復: 1

[医药临床]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治肺·叶案解读(六)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1 14: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案病发于暑天,急性起病,从中暑考虑,应该是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暑热开泄,虽有“表证”,但不宜开表,只宜清解暑热。暑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虽有气机升降失常,但病变初起,只宜化气利湿而治肺利三焦,不宜过早升降脾胃。叶氏明确提出:“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本案治疗,淡渗佐以微辛,清暑利湿中畅利气机,强调“上病治上”,不宜早用中、下焦药物。

    【叶案】:

    姚 奔走气乱,复饮烧酒,酒气辛热,有升无降,肺气膹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气结自胸及腹,澼澼自利不爽,周身肤腠皆痛,汗大出不解。无非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在上痞结仍然。议淡渗佐以微辛,合乎轩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 川白通草 大豆黄卷 马兜铃 射干 苡仁

    解读:

    大便泻下不畅,胸脘腹气阻痞胀,如为内伤病证,辨治首先考虑中焦脾胃。“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当是基于这一认识。

    身痛汗出,从伤寒学说体系考虑,当有“太阳病”,有外感表证。结合前面见症,从六经辨证体系,可考虑表里同病,太阳、阳明合病或太阳、太阴合病。

    但,如属伤寒太阳病,身痛时不应该有“汗大出”(可以有汗出),也不应该有“舌白消渴”。特别是季节在夏暑,伤寒相对少见,即使患伤寒太阳病,起病如有身痛,一定会伴无汗。

    中医临床上,辨病是极其重要的。如辨外感病与内伤病,辨伤寒与温病,辨外感温病与伏气温病,辨风温与暑温等等。每一种“病”都有其相应的辨治体系。

    本案病发于暑天,急性起病,从中暑考虑,应该是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

    暑热开泄,虽有“表证”,但不宜开表,只宜清解暑热。

    暑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虽有气机升降失常,但病变初起,只宜化气利湿而治肺利三焦,不宜过早升降脾胃。叶氏明确提出:“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

    本案治疗,淡渗佐以微辛,清暑利湿中畅利气机,强调“上病治上”,不宜早用中、下焦药物。选用西瓜翠衣轻走上焦,解暑热,渗暑湿。合通草、大豆黄卷、苡仁利湿清热,马兜铃、射干清肺利肺。全方轻清走上,利湿清热,流畅气机。

    本案消渴汗大出,暑热较甚,故不用杏仁、豆蔻等辛苦温之品化气除湿,而选用西瓜翠衣、马兜铃、射干等辛苦寒之品清热除湿。

    本案内伤于“奔走气乱,复饮烧酒”,而非内伤脾胃气虚。倘内伤脾胃气虚之体复感暑湿,则又当考虑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类方。

    同为伤暑,汗大出,消渴,本案“舌白”(白腻)有湿(当有脉不洪大),故不用白虎加人参汤。

    同为伤暑,“舌白”,本案为病变刚起,暑湿漫布三焦,但病变关键病位在于上焦肺,故不用走中焦的白虎加苍术汤。

自由 發表於 2025-4-8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叶案湿热治肺析微——三焦气化与暑热辨治之要旨》

叶香岩此案乃暑湿治肺之典范,其辨证精微处尤在"三焦气化"与"病机层次"之辨。案中"奔走气乱"为劳倦内伤根基,"复饮烧酒"则成外感引动之机,此二者实为暑湿发病之枢要。叶氏所谓"始由肺受,漫布三焦",实点明暑湿邪气传变之特殊路径,与吴鞠通"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之论遥相呼应,然暑湿较之温热尤重三焦气化之滞。

辨证之妙,首在识破"假太阳"之象。患者虽现"周身肤腠皆痛,汗大出",然与伤寒表证有三异:一则汗出而热不解,二则舌白伴消渴,三则澼澼自利。此正合《温热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之戒,若误用麻桂发汗,必致津伤热炽。叶氏慧眼独具,识得此乃暑湿郁遏卫阳,非风寒束表可比。

用药之精,全在"轻可去实"四字。方中西瓜翠衣为君,取其"天然白虎汤"之效,专解暑热而保津液;马兜铃、射干为臣,清肃肺气而不伤正;通草、豆卷、苡仁为佐,渗湿于下而助气化。尤妙在避用苦寒直折(如芩连)与辛温升散(如藿佩),盖因前者冰伏气机,后者助热伤津。此正合《内经》"因其轻而扬之"之旨。

今之医者当从此案得三悟:一者辨病机须明标本,本案外显脾胃症状而病机实在肺气膹郁;二者察邪气须知特性,暑湿必先犯肺,非若风寒径袭太阳;三者用药须循次第,上焦湿热未清,断不可妄投中下之品。叶氏"上病治上"之训,实为三焦辨证之金针。

案末可深思者,在于"汗大出不解"与"消渴"并见之机。此非阳明经证之大热大汗,亦非少阴阴虚之汗出渴饮,实乃暑热蒸迫,肺失治节之候。叶氏不用白虎之辛凉重剂,而取轻清透解之法,正是顾及暑多挟湿之性。此中分寸,非精研轩岐之道者不能领会。学者当于此等细微处着眼,始得叶氏心法真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