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30|回復: 2

[医药临床] 逐邪贵早 给邪出路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3-1 15: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客邪贵乎早逐”是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到的。这一思想被后世医家推为《温疫论》全书的主线,笔者兹就这一观点谈谈个人的认识。

【“早”为防患于未然】

    逐邪贵早,其实是自《内经》以来中医临床一直提倡的。吴又可倡“早逐邪气”,其中有“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思想。叶桂也曾在治疗温病时,以滋肾养阴为先,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亦即徐大春谓:“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用药如用兵》)

    后来医家推而广之,将“安”的含义扩大到先行泻法,如卫表证在银翘散中加入芩、连、石膏,以防邪热从卫表入肺气等。但实际上,这种做法的始作俑者应推吴又可。

    他认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致危殆,投剂不致掣肘,愈合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显然,他的“早逐”和仲景《伤寒论》“急下存阴”思想一脉相承,包含了“先安未受邪之地”,却邪去实,未实先泻的思想。

    即驱除温邪,应早于气血津液严重耗伤,肌肉消耗,正气虚损之时;反之一旦错过时机,以温邪杀人之速,正气必然很快被耗伤,当客邪与虚弱的素体结合,即所谓“主客交浑”,则疾为痼疾,纵使有方可循,也不那么好治了。

    可见,早字实含预防,顾护正气,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逐”在宣通开泄、因机而治】

    宣通导引,给邪出路

    吴又可逐邪,强调“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认为“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汗吐下三法,总是导引邪从门户而出,可为治之大纲。”不过具体治法上,虽三法都为宣通导引,唯下法使用较多,吐法次之,汗法最为少用。

    邪初在膜原,吴又可用达原饮疏利达邪,俟其内溃,而致邪从汗解。邪初离膜原而见黄苔,急用达原饮加大黄方,既疏利又通下逐邪。邪在膜原浮越三阳而见内结,则以三消饮,既消外经之邪,又消内结之邪,还续消不内外并表里之邪。若邪入里,则积极主张用攻下之承气却邪。

    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首先,吴氏反对一见发热,就概用寒凉的做法。他强调虽然温疫一病,临床上几乎自始至终伴有热象,却不可概投寒凉。并解释为,发热是因邪而起,邪之与热,二者形影相随,邪去则热退;不逐邪而独清热,必无功而返。

    为此他特设《妄投寒凉药论》篇,以黄连、大黄为例,指出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大黄苦而性通,寒而气润,走而不守。二者有一燥一润一寒一通之别,故温病临床上同为苦寒,大黄比黄连适用,说明了不可妄用苦寒之理。换句话说,用药当对证,就温病而言以逐邪为用。

    当然,后世医家也认识到,吴又可对黄连、大黄的评价有点偏激。但也不可否认,他所阐发的邪与热的辨证关系为现代医理所证实;而苦寒药之所以能够在温病临床上发挥作用,也是由于它能有效杀死致病微生物的缘故。

    然吴氏逐邪最为独到之处,还是他善用下法,并提出了逐邪“勿拘结粪”的惊世之言。吴又可正确认识到邪热与燥结的辨证关系,指出津枯血燥的老年人病后气血未复,每生结粪而人无所苦,“燥结不致损人,邪毒之为殒命”,“要知因邪热致燥结,非燥结致邪热也……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能早去其邪,安患结粪也。”

    因此,他在《温疫论》中选用的45个方剂,有14个方剂里有逐下却瘀的大黄,占全部方剂的近三分之一,并指出,“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不及时攻下,拘泥于“下不厌迟”的教条,致邪不得出,犹如养虎为患。为此,吴又可特设《注意逐邪勿拘燥粪》一节。

    客观地讲,吴氏“客邪贵乎早逐”的思想显然有《伤寒》“急下存阴”的成分,他治温多用攻下,且主方多为三承气汤,亦明显是师承仲景;但吴氏对仲景之说显然有所发扬。他跳出了原来《伤寒》三承气“下不厌迟”的规则,将下法的范围扩大到30余症,而其指征皆为舌苔由白变黄,心腹痞满。

    在药物剂量特别是大黄的用量上,吴氏也明显大于仲景,主张视病情需要而用之,不拘常量。在《急症急攻》一节,他指出在病情“一日之内而有三变”的情况下,用下剂应“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理由是“因其毒甚,传变再速,用药不得不紧”。这和后来疫派治温的医家都喜投重剂不无关系。

    从吴又可对妄用寒凉以及“下不厌迟”的反对,可见他重视对病机的分析,临证力求“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笔者又将吴又可的瘟疫派与叶天士一派医家比较,两者各有千秋。又可“客邪贵乎早逐”思想正可以挽救他专方治专病的偏激;叶派对症细致,丝丝入扣的作风,恰可以弥补其有时药力不够的缺陷。

    当然,在逐邪方面,又可一派并非占尽优势,毕竟“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由叶桂明确提出,可见他们对于正气的重视更甚一些。比如该派的吴瑭,在运用下法时虽不及又可猛烈,却更细致地注意到正气问题,而不是一味强调大黄的使用。增液承气汤的运用即是明证。至于作为后起之秀,吴瑭使下法更臻完善就不必说了。

    但勿庸置疑,吴又可的《温疫论》,尤其该书的合理内核“客邪贵乎早逐”思想,对其后的各派医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9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黎右 發表於 2025-4-22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吴又可"逐邪贵早"思想的三重境界》

吴又可《瘟疫论》所倡"客邪贵乎早逐"之说,实为中医治疫思想之圭臬。此论上承《内经》"上工治未病"之旨,下启温病学派"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法,其精微处可分三重境界阐释。

一、时序之早:截断扭转之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吴氏深谙此理,提出"乘人气血未乱"时早逐邪气。此非单纯时间概念,实含五运六气之机转:邪在膜原时,恰如敌寇初犯边陲,此时疏利达原饮,犹开城门以诱敌深入,继以大黄截其归路。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肾阴固护法,恰与此形成表里呼应——前者祛邪于外,后者固本于内,共筑"既病防变"之长城。

二、治法之早:给邪出路之智
吴氏三消饮之设,暗合《伤寒论》"开鬼门,洁净府"之妙。其谓"诸窍乃人身之户牖",实发前人所未发:汗法如开南窗驱暑,吐法若启北牖散寒,下法则似通地窖除秽。尤值玩味者,吴氏虽重下法,却严格限定"舌苔黄燥"为指征,此即《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具体实践。较之张从正"攻邪三法",更多一层膜原辨证的时空维度。

三、辨证之早:燮理阴阳之辨
《妄投寒凉药论》篇直指时弊,揭示"热-邪"辩证关系。吴氏喻邪热如灯烛之焰,若徒执水泼(寒凉清热),不除灯芯(疫邪),终难奏效。此论与张介宾"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说互为表里,共同构建了温病治疗的阴阳平衡观。其达原饮中槟榔、厚朴、草果并用,正合《神农本草经》"通可去滞"之旨,在疏利中暗藏升降气机之妙。

今人研习此论,当悟其"早"字非惟时间概念,实含"见微知著"的诊断智慧、"因势利导"的治疗策略、"未雨绸缪"的预防思想三重意蕴。吴氏之学,恰似一柄三棱镜,将《内经》治未病思想折射为可操作的治疫法则,此即"逐邪贵早"历四百年而不衰的深层医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