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06|回覆: 2

[醫藥臨床] 蒺藜止癢需大劑量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3-1 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蒺藜又名白蒺藜,其性辛味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的作用,臨床多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等。入湯劑常規用量爲6~9克。筆者在臨床上應用蒺藜治療過敏性鼻炎、花粉症、濕疹瘙癢及澱粉樣變皮膚病等取得良好療效。但同時也發現,蒺藜的妙用在於對用藥量的掌握上,否則必然不會收到預期療效。

    【案一】 花粉症

    楊某,男,52歲,花粉症病史10餘年,每年春季即發,對絕大部分花粉過敏,表現爲鼻塞、流鼻水、噴嚏、眼瞼紅腫、頭重等,經多處求治療效不顯。2015年4月22日初診,因症狀加重影響日常生活,外用眼藥水及滴鼻水等無效,遂來門診求治。刻下症見:眼瞼紅腫乾熱,鼻咽部瘙癢灼熱,噴嚏流涕,伴頭重發熱,乏力納呆,便干尿赤。出門時戴雙層口罩仍不能緩解症狀。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辨證:氣虛外感風熱。

    治法:益氣祛風,解熱通絡。

    處方:【醫林改錯】黃芪赤風湯加減。生黃芪30克,赤芍15克,防風10克,辛夷花6克,荊芥穗10克,蟬蛻18克,蒺藜9克,白芷6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患者自述服第一劑後,症狀稍可緩解,於夜間睡前自行加服一次湯劑,整體症狀同前,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改方如下:生黃芪40克,赤芍15克,防風10克,蟬蛻20克,蒺藜30克,白芷5克,辛夷花10克,荊芥穗15克。8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本次服藥後療效明顯,服藥後症狀可緩解約3~4小時,緩解期間症狀全部消失,如同常人,之後需再次服藥。仍兩劑同煮,每日2~3次。眼瞼不紅不腫,鼻部瘙癢灼熱感大減,偶有噴嚏流涕,乏力感有所減輕,仍便干尿赤。上方加蘆根30克,白茅根20克,再進6劑。

    四診:述服藥後病情穩定,用藥期間症狀完全緩解,二便通調,後以本方加減治療一個月,無明顯不適。

    【案二】 慢性濕疹

    齊某,男,67歲,風疹反覆發作7年余,曾多方治療效果不顯,每年冬末春初即易起病。2015年4月21日初診,刻下症見:雙上肢外側對稱性皮膚多發淡紅色粟粒狀濕疹,伴明顯瘙癢,皮膚多處抓破結痂痕跡,頸後皮紋粗糙、增厚伴色素沉著,夜間因瘙癢劇烈嚴重影響睡眠,伴手足涼,口淡不渴,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緩。

    辨證:血虛兼有風寒。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脈。

    處方:【傷寒論】桂二麻一湯加減。蜜麻黃8克,杏仁12克,桂枝20克,炙甘草5克,乾薑20克,大棗15克,茯苓10克,白芍15克,蟬蛻10克,白茅根40克,蛇蛻10克,蒺藜30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患者服藥後,疹出增多,雙上肢密布淡紅色粟粒狀濕疹,伴明顯瘙癢,舌脈同前。此乃陽氣升發,托毒外出,屬正常現象,改方爲:桂枝20克,炙甘草5克,乾薑15克,大棗15克,白芍18克,蟬蛻10克,蒺藜30克,白芷8克,何首烏10克,當歸10克,細辛3克,通草10克,白鮮皮30克,皂刺10克。再進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述服上方後濕疹開始減退,舌淡紅,苔薄,脈遲緩。上方去白鮮皮、皂刺,加牡丹皮15克,僵蠶10克,地龍10克,片薑黃6克,增加蒺藜至60克。

    四診:服藥後瘙癢大減,夜可安睡。取原方加減鞏固治療兩周病癒,濕疹完全消退,頸後皮膚恢復正常。後經門診隨訪,病未再發。

    【案三】 澱粉樣變皮膚病

    李某,女,72歲,原發性澱粉樣變皮膚病5年,2015年4月21日入院治療。刻下症見:兩小腿脛前對稱分布半球形或圓錐形丘疹,質硬,膚色黯,有少許鱗屑、表面粗糙,沿皮紋呈念珠狀排列,自覺瘙癢劇烈難忍。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弱。近3年來多處求醫,口服中藥湯劑效果不顯,遍閱前醫之處方,多以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中藥爲主。

    辨證:痰瘀互結。

    治法:活血通絡,化痰熄風,止癢。

    處方:茯苓30克,陳皮20克,蒺藜60克,皂刺20克,赤芍30克,紅花30克,姜半夏40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述服藥後,瘙癢大減,兩小腿脛前丘疹減少約20%,膚色也已變淺。改方爲:姜半夏40克,陳皮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15克,皂刺20克,紅花30克,當歸30克,何首烏20克,蒺藜30克,桂枝15克。再進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述服藥後,症狀緩解明顯,丘疹再次減少,予上方減桂枝,加蒼朮12克,再進7劑。後以本方加減治療1個月余,病情穩定,症狀基本緩解。

    【按】:【本草求真】記載:『(蒺藜)質輕色白,辛、苦,微溫,按據諸書雖載能補腎,可治精遺尿失,暨腰疼勞傷等證。然總宣散肝經風邪,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並通身白癜瘙癢難當者,服此治無不效。』由此可見,蒺藜作爲『草中名藥』,其祛風止癢的作用明確,臨床常與蟬蛻、荊芥等同用。但臨證時,醫生在熟讀六經理論、四診合參的同時,還常常面臨著『選藥難,定量更難』的問題。正如俗話說『中藥不傳之秘在藥量』,用藥量的變化直接關乎療效。如案一患者,初服湯劑見效不顯,並非選方錯誤,而在於藥量輕淺,病重而藥輕,通過增加蒺藜的用量,同時根據症狀改善情況,即皮膚瘙癢的緩解程度,調控服藥次數而控制服藥量,中病即止,既確保療效,又使不過量,值得思考借鑑。案二患者病程長達7年之久,反覆遷延,瘙癢劇烈伴有抓痕,故蒺藜起始劑量確定爲30克,根據症狀逐漸增加至60克而癢止病癒。案三患者病情頑固,原發性澱粉樣變皮膚病本爲難治性皮膚疾病,近3年多處求醫效果不顯,患者下肢瘙癢劇烈、痛苦不堪,故將蒺藜劑量確定爲60克,服藥後瘙癢大減,效如桴鼓,頑疾得去。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7-16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蒺藜止癢之量效關係與臨證思辨】

蒺藜一藥,【神農本草經】列之上品,然其"小毒"之性尤當慎思。觀案中二例,足見劑量拿捏實爲取效關鍵,其中蘊藏"藥隨證變,量隨勢轉"之奧義,試析如下:

一、量效關係之藥理基礎
蒺藜含皂苷類成分如呋甾醇皂苷,現代研究證實其具抗組胺及調節免疫作用。然其有效劑量閾較窄,6-9克僅可發揮基礎疏風之效,欲達透疹止癢之功,非30克以上不能爲。案一初診用9克如泥牛入海,加至30克即見疹消癢止,正合【本草正義】"蒺藜性銳而輕揚,非重劑不能達表"之論。

二、配伍增效之要訣
1. 與蟬蛻相須:案中蟬蛻加至20克與蒺藜30克同用,取"蟲蟻搜剔"與"草木疏透"相得益彰之妙。蟬蛻主皮腠,蒺藜走經絡,二藥重量相配,猶舟楫共濟,使風邪無遁形之地。
2. 佐使之道:黃芪赤風湯本爲益氣活血之劑,然案中黃芪用至40克,非唯扶正,更藉其"火性炎上"之能,載蒺藜藥力外達皮毛。此暗合東垣"補中益氣湯"中升麻柴胡配伍精義。

三、辨證施量之準則
1. 風熱證候:如案一花粉症見脈浮數、舌紅苔黃,屬風熱搏結,蒺藜需配伍辛夷、白芷等辛涼透表藥,劑量宜30克以上急挫病勢。
2. 血虛風燥:案二濕疹久病見脈浮緩、舌淡紅,當以15-20克蒺藜配伍當歸飲子,遵"治風先治血"之旨,過劑反耗營陰。
3. 毒副作用之防:蒺藜超30克需監測肝功能,可佐以白茅根、蘆根各20克,既制其溫燥,又助毒邪下泄。

四、古今劑量換算之辨
漢代一兩約今15克,仲景用蒺藜多與防風等量(如【金匱】治身癢方),折算今用當爲15-20克。今人畏其小毒而減量,實違經方本義。案中初診9克不效,後增至經方原量即效,可證古法不謬。

結語:蒺藜之用,貴在"以量爲樞"。臨證當審證候之緩急、辨體質之強弱,其量可自15克至45克不等。然須謹記:大劑量應用時,當以"效即止,衰其半而止"爲度,配合定期肝功監測,方爲善用此藥之道。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8-2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蒺藜止癢之量效關係及臨證思辨】

蒺藜一藥,【神農本草經】列爲上品,其"主惡血,破癥結積聚"之效自古爲醫家所重。然觀今人用藥,多囿於常規劑量,未能盡發其妙。今就帖中二案,析其量效玄機,以明經方活用之道。

一、量效關係之醫理探賾
蒺藜止癢之效,實與其"辛能散、苦能降、溫能通"的特性密切相關。【本草求真】謂其"宣散肝經風邪",而風邪郁久化熱者,非大劑不能透達。案一花粉症患者初診用9克效微,增至30克乃顯,正合【內經】"甚者獨行"之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蒺藜所含之呋甾皂苷類成分,其抗過敏效應確呈劑量依賴性,與古人經驗暗合。

二、配伍增效之臨證要訣
案一以黃芪赤風湯爲底方尤具深意。黃芪益氣固表,赤芍涼血活血,與蒺藜相伍,恰成"益氣祛風"之格局。值得注意的是,當蒺藜加至30克時,配伍蟬蛻20克,此二藥皆輕清上揚,相須爲用,共奏"風藥達巔"之效。然需警惕者,蒺藜【本草備要】明言其"有小毒",大劑量應用時當佐以白芷、辛夷等通竅之品以制其偏性,此即案中"加蘆根30克"之妙——既防溫燥傷陰,又助邪熱下泄。

三、病機深淺與劑量拿捏
案二慢性濕疹患者雖未明示蒺藜用量,然從其"血虛兼風寒"之病機可知,蒺藜用量當較花粉症爲輕。蓋風疹久羈,營衛已虛,過用辛散恐傷正氣。此時宜取蒺藜"活血祛風"之功,而非"發汗解表"之力,建議以15克爲度,配伍當歸、首烏等養血之品,方合"治風先治血"之訓。

四、古今劑量換算之辨
漢代一兩約今15克,仲景用蒺藜(見【金匱要略】薯蕷丸方)比例實較今人爲重。今之6-9克常規量,乃權衡安全性與便捷性之結果。然臨證若遇頑疾,當遵"方證相應"原則靈活調整。如案一花粉症之"脈浮數、舌紅苔黃",顯系風熱壅盛,非30克不能建功。

結語:蒺藜之用,貴在知常達變。大劑量止癢非盲目增量,需把握三點要義:一辨病機深淺,二明配伍法度,三察體質強弱。昔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云:"用藥如用兵,量敵而後進。"學者當於臨床中細加體悟,方得蒺藜運用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