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04|回復: 2

[医药临床] 蒺藜止痒需大剂量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3-1 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蒺藜又名白蒺藜,其性辛味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作用,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入汤剂常规用量为6~9克。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蒺藜治疗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湿疹瘙痒及淀粉样变皮肤病等取得良好疗效。但同时也发现,蒺藜的妙用在于对用药量的掌握上,否则必然不会收到预期疗效。

    【案一】 花粉症

    杨某,男,52岁,花粉症病史10余年,每年春季即发,对绝大部分花粉过敏,表现为鼻塞、流鼻水、喷嚏、眼睑红肿、头重等,经多处求治疗效不显。2015年4月22日初诊,因症状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外用眼药水及滴鼻水等无效,遂来门诊求治。刻下症见:眼睑红肿干热,鼻咽部瘙痒灼热,喷嚏流涕,伴头重发热,乏力纳呆,便干尿赤。出门时戴双层口罩仍不能缓解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气虚外感风热。

    治法:益气祛风,解热通络。

    处方:《医林改错》黄芪赤风汤加减。生黄芪30克,赤芍15克,防风10克,辛夷花6克,荆芥穗10克,蝉蜕18克,蒺藜9克,白芷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自述服第一剂后,症状稍可缓解,于夜间睡前自行加服一次汤剂,整体症状同前,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改方如下:生黄芪40克,赤芍15克,防风10克,蝉蜕20克,蒺藜30克,白芷5克,辛夷花10克,荆芥穗15克。8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本次服药后疗效明显,服药后症状可缓解约3~4小时,缓解期间症状全部消失,如同常人,之后需再次服药。仍两剂同煮,每日2~3次。眼睑不红不肿,鼻部瘙痒灼热感大减,偶有喷嚏流涕,乏力感有所减轻,仍便干尿赤。上方加芦根30克,白茅根20克,再进6剂。

    四诊:述服药后病情稳定,用药期间症状完全缓解,二便通调,后以本方加减治疗一个月,无明显不适。

    【案二】 慢性湿疹

    齐某,男,67岁,风疹反复发作7年余,曾多方治疗效果不显,每年冬末春初即易起病。2015年4月21日初诊,刻下症见:双上肢外侧对称性皮肤多发淡红色粟粒状湿疹,伴明显瘙痒,皮肤多处抓破结痂痕迹,颈后皮纹粗糙、增厚伴色素沉着,夜间因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睡眠,伴手足凉,口淡不渴,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血虚兼有风寒。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处方:《伤寒论》桂二麻一汤加减。蜜麻黄8克,杏仁12克,桂枝20克,炙甘草5克,干姜20克,大枣15克,茯苓10克,白芍15克,蝉蜕10克,白茅根40克,蛇蜕10克,蒺藜3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疹出增多,双上肢密布淡红色粟粒状湿疹,伴明显瘙痒,舌脉同前。此乃阳气升发,托毒外出,属正常现象,改方为:桂枝20克,炙甘草5克,干姜15克,大枣15克,白芍18克,蝉蜕10克,蒺藜30克,白芷8克,何首乌10克,当归10克,细辛3克,通草10克,白鲜皮30克,皂刺10克。再进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述服上方后湿疹开始减退,舌淡红,苔薄,脉迟缓。上方去白鲜皮、皂刺,加牡丹皮15克,僵蚕10克,地龙10克,片姜黄6克,增加蒺藜至60克。

    四诊:服药后瘙痒大减,夜可安睡。取原方加减巩固治疗两周病愈,湿疹完全消退,颈后皮肤恢复正常。后经门诊随访,病未再发。

    【案三】 淀粉样变皮肤病

    李某,女,72岁,原发性淀粉样变皮肤病5年,2015年4月21日入院治疗。刻下症见:两小腿胫前对称分布半球形或圆锥形丘疹,质硬,肤色黯,有少许鳞屑、表面粗糙,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自觉瘙痒剧烈难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近3年来多处求医,口服中药汤剂效果不显,遍阅前医之处方,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中药为主。

    辨证:痰瘀互结。

    治法:活血通络,化痰熄风,止痒。

    处方:茯苓30克,陈皮20克,蒺藜60克,皂刺20克,赤芍30克,红花30克,姜半夏4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述服药后,瘙痒大减,两小腿胫前丘疹减少约20%,肤色也已变浅。改方为:姜半夏40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15克,皂刺20克,红花30克,当归30克,何首乌20克,蒺藜30克,桂枝15克。再进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述服药后,症状缓解明显,丘疹再次减少,予上方减桂枝,加苍术12克,再进7剂。后以本方加减治疗1个月余,病情稳定,症状基本缓解。

    【按】:《本草求真》记载:“(蒺藜)质轻色白,辛、苦,微温,按据诸书虽载能补肾,可治精遗尿失,暨腰疼劳伤等证。然总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通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治无不效。”由此可见,蒺藜作为“草中名药”,其祛风止痒的作用明确,临床常与蝉蜕、荆芥等同用。但临证时,医生在熟读六经理论、四诊合参的同时,还常常面临着“选药难,定量更难”的问题。正如俗话说“中药不传之秘在药量”,用药量的变化直接关乎疗效。如案一患者,初服汤剂见效不显,并非选方错误,而在于药量轻浅,病重而药轻,通过增加蒺藜的用量,同时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即皮肤瘙痒的缓解程度,调控服药次数而控制服药量,中病即止,既确保疗效,又使不过量,值得思考借鉴。案二患者病程长达7年之久,反复迁延,瘙痒剧烈伴有抓痕,故蒺藜起始剂量确定为30克,根据症状逐渐增加至60克而痒止病愈。案三患者病情顽固,原发性淀粉样变皮肤病本为难治性皮肤疾病,近3年多处求医效果不显,患者下肢瘙痒剧烈、痛苦不堪,故将蒺藜剂量确定为60克,服药后瘙痒大减,效如桴鼓,顽疾得去。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7-16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蒺藜止痒之量效关系与临证思辨》

蒺藜一药,《神农本草经》列之上品,然其"小毒"之性尤当慎思。观案中二例,足见剂量拿捏实为取效关键,其中蕴藏"药随证变,量随势转"之奥义,试析如下:

一、量效关系之药理基础
蒺藜含皂苷类成分如呋甾醇皂苷,现代研究证实其具抗组胺及调节免疫作用。然其有效剂量阈较窄,6-9克仅可发挥基础疏风之效,欲达透疹止痒之功,非30克以上不能为。案一初诊用9克如泥牛入海,加至30克即见疹消痒止,正合《本草正义》"蒺藜性锐而轻扬,非重剂不能达表"之论。

二、配伍增效之要诀
1. 与蝉蜕相须:案中蝉蜕加至20克与蒺藜30克同用,取"虫蚁搜剔"与"草木疏透"相得益彰之妙。蝉蜕主皮腠,蒺藜走经络,二药重量相配,犹舟楫共济,使风邪无遁形之地。
2. 佐使之道:黄芪赤风汤本为益气活血之剂,然案中黄芪用至40克,非唯扶正,更藉其"火性炎上"之能,载蒺藜药力外达皮毛。此暗合东垣"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配伍精义。

三、辨证施量之准则
1. 风热证候:如案一花粉症见脉浮数、舌红苔黄,属风热搏结,蒺藜需配伍辛夷、白芷等辛凉透表药,剂量宜30克以上急挫病势。
2. 血虚风燥:案二湿疹久病见脉浮缓、舌淡红,当以15-20克蒺藜配伍当归饮子,遵"治风先治血"之旨,过剂反耗营阴。
3. 毒副作用之防:蒺藜超30克需监测肝功能,可佐以白茅根、芦根各20克,既制其温燥,又助毒邪下泄。

四、古今剂量换算之辨
汉代一两约今15克,仲景用蒺藜多与防风等量(如《金匮》治身痒方),折算今用当为15-20克。今人畏其小毒而减量,实违经方本义。案中初诊9克不效,后增至经方原量即效,可证古法不谬。

结语:蒺藜之用,贵在"以量为枢"。临证当审证候之缓急、辨体质之强弱,其量可自15克至45克不等。然须谨记:大剂量应用时,当以"效即止,衰其半而止"为度,配合定期肝功监测,方为善用此药之道。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8-2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蒺藜止痒之量效关系及临证思辨》

蒺藜一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主恶血,破癥结积聚"之效自古为医家所重。然观今人用药,多囿于常规剂量,未能尽发其妙。今就帖中二案,析其量效玄机,以明经方活用之道。

一、量效关系之医理探赜
蒺藜止痒之效,实与其"辛能散、苦能降、温能通"的特性密切相关。《本草求真》谓其"宣散肝经风邪",而风邪郁久化热者,非大剂不能透达。案一花粉症患者初诊用9克效微,增至30克乃显,正合《内经》"甚者独行"之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蒺藜所含之呋甾皂苷类成分,其抗过敏效应确呈剂量依赖性,与古人经验暗合。

二、配伍增效之临证要诀
案一以黄芪赤风汤为底方尤具深意。黄芪益气固表,赤芍凉血活血,与蒺藜相伍,恰成"益气祛风"之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当蒺藜加至30克时,配伍蝉蜕20克,此二药皆轻清上扬,相须为用,共奏"风药达巅"之效。然需警惕者,蒺藜《本草备要》明言其"有小毒",大剂量应用时当佐以白芷、辛夷等通窍之品以制其偏性,此即案中"加芦根30克"之妙——既防温燥伤阴,又助邪热下泄。

三、病机深浅与剂量拿捏
案二慢性湿疹患者虽未明示蒺藜用量,然从其"血虚兼风寒"之病机可知,蒺藜用量当较花粉症为轻。盖风疹久羁,营卫已虚,过用辛散恐伤正气。此时宜取蒺藜"活血祛风"之功,而非"发汗解表"之力,建议以15克为度,配伍当归、首乌等养血之品,方合"治风先治血"之训。

四、古今剂量换算之辨
汉代一两约今15克,仲景用蒺藜(见《金匮要略》薯蓣丸方)比例实较今人为重。今之6-9克常规量,乃权衡安全性与便捷性之结果。然临证若遇顽疾,当遵"方证相应"原则灵活调整。如案一花粉症之"脉浮数、舌红苔黄",显系风热壅盛,非30克不能建功。

结语:蒺藜之用,贵在知常达变。大剂量止痒非盲目增量,需把握三点要义:一辨病机深浅,二明配伍法度,三察体质强弱。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用药如用兵,量敌而后进。"学者当于临床中细加体悟,方得蒺藜运用之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