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57|回覆: 2

[醫藥臨床] 【臨證指南醫案】:濕熱治肺·葉案解讀 (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3-1 18: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葉 案】:

    孔 心中熱,不飢不寐,目黃自利,濕熱內伏。

    淡黃芩 連翹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解讀:

    心中熱,當指胸中熱。

    自利,當指大便溏泄(伴小便短少)。

    濕熱內伏於肺,三焦氣機不利,致心中熱,目黃,不飢不寐。自利爲腸腑傳導失司。

    治療以淡黃芩、連翹清上焦熱,解心中熱;炒杏仁、白通草、滑石、野赤豆皮通宣肺氣,利濕清熱。熱清濕去,肺氣恢復宣降,則胃氣和降,不飢自解;腸腑復常,自利自解;胸中之氣不窒,不寐自解。

    【傷寒論】第262條:『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軺(即連翹根,下同)赤小豆湯主之。』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中指出:『瘀熱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熱瘀於里也。故與麻黃、杏仁、生薑之辛溫,以發越其表;赤小豆、連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熱於里;大棗、甘草,甘溫悅脾,以爲散濕驅邪之用……』

    本案中有『目黃』一症,單從治療濕熱發黃考慮,本案用方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有無關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濕熱在表之發黃,本案用方治療濕熱在肺之發黃。濕熱在表,需麻黃、杏仁、生薑辛溫開表散邪;濕熱在肺,不需開表散邪,而需淡滲清利濕熱,宣降肺氣,故用杏仁伍通草、滑石。另一組藥物,赤小豆、連軺、梓白皮,後世多用赤小豆、連翹、桑白皮,在本案中用到了黃芩、連翹、野赤豆皮。兩方對照,葉氏處方是否源於對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的化裁。

    同是濕熱發黃,在表、在肺,治療當自有別!

    識證、立法、用方,『識證尤爲緊要』!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7-9 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治肺發黃證辨治探賾——葉案與經方異同考】

(一)病機同源異位辨
葉案"目黃自利"與【傷寒】262條發黃證,皆本於濕熱郁遏。然經方證屬"瘀熱在里"兼表邪未解,濕熱搏結肌腠;葉案則屬濕熱壅肺,三焦氣機窒塞。吳鞠通【溫病條辨】所謂"肺主氣化,脾主運化"之辨,正可釋此:肺失宣降則濕無出路,脾不轉輸則熱愈鬱蒸,此葉氏所謂"濕熱內伏"之真義。

(二)用藥法度析微
1. 表里分消之異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以麻黃、生薑開鬼門,佐連軺、赤小豆潔淨府,體現"開表通里"雙解法。葉案獨取杏仁、通草、滑石"輕苦微辛"組合,暗合吳瑭"治上焦如羽"之旨。尤在涇注【傷寒】時強調"表里分消",而葉氏更重"上下分消",此乃經方與時方用藥分野。

2. 藥物化裁之妙
葉氏以野赤豆皮易赤小豆,取其皮者仿"以皮走皮"之理,專行肌表之濕;黃芩代梓白皮,既清肺熱又無苦寒傷中之弊。周學海【讀醫隨筆】云:"凡用古方,當識其意而變其形",葉案正得此中三昧。

(三)辨證關鍵發微
1. 目黃鑑別要點
經方發黃必伴惡寒無汗,葉案發黃見胸熱不寐,此即"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與"但熱不寒屬氣分"之辨。王孟英【溫熱經緯】強調"黃之陰陽辨",本案目黃而見自利,恰合"陽黃屬熱,陰黃屬濕"之論。

2. 不寐機理抉奧
葉氏點出"胸中之氣不窒"則寐安,實本【內經】"肺主氣,氣調則臥安"之旨。不同於梔子豉湯證之虛煩不得眠,本案屬肺氣壅滯之實煩,故不用梔子之降,而取杏仁之宣。

(四)臨證啟示
1. 異病同治之變
同用連翹、赤豆類藥,經方重解表透邪,葉氏主清肺利濕。正如徐靈胎所言:"用藥如用兵,貴在因勢利導。"

2. 三焦分治綱領
葉案體現"治肺即所以治中"的思路:上焦宣肺氣→中焦和胃氣→下焦通腑氣。這種"提壺揭蓋"之法,較之經方單純表里分消更顯層次。

結語:
葉案此方非簡單經方化裁,實爲立足三焦辨證之再創造。章虛谷【醫門棒喝】謂:"善學古人者,當師其意而不泥其方",葉氏此案堪爲典範。臨證辨治,誠如葉氏所言"識證尤爲緊要",然更須知常達變,方能於濕熱證治中得心應手。
趙耶 發表於 2025-7-24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熱治肺發黃證辨治探賾——葉案與經方比參發微】

葉香岩此案雖僅六味組方,然暗藏機杼,足爲後世法。今就濕熱發黃之表里辨治,試析經方與時方之淵藪。

一、病機辨異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乃"瘀熱在里"而兼表邪未解,屬太陽陽明合病。其"在里"實指熱瘀肌腠,故尤在涇言"汗不得出而熱瘀"。葉案之"濕熱內伏"則屬太陰肺氣膹郁,三焦決瀆失司。二者雖同見發黃,然一者邪偏太陽之表,一者病在太陰之里。正如【醫宗金鑒】所言:"黃家所得,從濕得之",然濕邪所客有表里淺深之異。

二、用藥精析
葉氏去麻黃、生薑等辛溫解表之品,獨取杏仁宣肺,正合吳鞠通"治上焦如羽"之旨。其用野赤豆皮代赤小豆,取皮者尤擅行皮間水氣;以通草、滑石代梓白皮,更增淡滲利竅之功。最妙在黃芩、連翹並用,既承仲景連軺清熱之法,復加黃芩清肺熱,較原方更專註上焦。此般化裁,實將解表退黃之方,轉爲宣肺化濕之劑。

三、治法衍變
仲景治黃重在開鬼門、潔淨府,葉氏則立足氣化。觀其用杏仁開上源,通草利水道,滑石通六腑,正合"肺主通調水道"之經旨。較之經方表里雙解,葉案專從三焦論治,示人"濕熱非獨利小便一途"(【臨證指南醫案·濕】按語)。然二者皆本於"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素問·至真要大論】)之訓。

要之,葉氏此方非簡單化裁經方,實爲立足病機重構治法。學者當知:讀案貴在參透病機演變之跡,用藥妙存古今貫通之神。仲景開濕熱治黃法門,天士立肺主氣化樞機,皆示人"隨證治之"活法。明乎此,則經方時方之辨,可歸於臨床實效而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