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60|回复: 2

[医药临床]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治肺·叶案解读 (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3-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叶 案》:

    孔 心中热,不饥不寐,目黄自利,湿热内伏。

    淡黄芩 连翘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解读:

    心中热,当指胸中热。

    自利,当指大便溏泄(伴小便短少)。

    湿热内伏于肺,三焦气机不利,致心中热,目黄,不饥不寐。自利为肠腑传导失司。

    治疗以淡黄芩、连翘清上焦热,解心中热;炒杏仁、白通草、滑石、野赤豆皮通宣肺气,利湿清热。热清湿去,肺气恢复宣降,则胃气和降,不饥自解;肠腑复常,自利自解;胸中之气不窒,不寐自解。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即连翘根,下同)赤小豆汤主之。”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瘀热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热瘀于里也。故与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

    本案中有“目黄”一症,单从治疗湿热发黄考虑,本案用方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有无关联?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在表之发黄,本案用方治疗湿热在肺之发黄。湿热在表,需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开表散邪;湿热在肺,不需开表散邪,而需淡渗清利湿热,宣降肺气,故用杏仁伍通草、滑石。另一组药物,赤小豆、连轺、梓白皮,后世多用赤小豆、连翘、桑白皮,在本案中用到了黄芩、连翘、野赤豆皮。两方对照,叶氏处方是否源于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化裁。

    同是湿热发黄,在表、在肺,治疗当自有别!

    识证、立法、用方,“识证尤为紧要”!

感到四四 发表于 2025-7-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治肺发黄证辨治探赜——叶案与经方异同考》

(一)病机同源异位辨
叶案"目黄自利"与《伤寒》262条发黄证,皆本于湿热郁遏。然经方证属"瘀热在里"兼表邪未解,湿热搏结肌腠;叶案则属湿热壅肺,三焦气机窒塞。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谓"肺主气化,脾主运化"之辨,正可释此:肺失宣降则湿无出路,脾不转输则热愈郁蒸,此叶氏所谓"湿热内伏"之真义。

(二)用药法度析微
1. 表里分消之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麻黄、生姜开鬼门,佐连轺、赤小豆洁净府,体现"开表通里"双解法。叶案独取杏仁、通草、滑石"轻苦微辛"组合,暗合吴瑭"治上焦如羽"之旨。尤在泾注《伤寒》时强调"表里分消",而叶氏更重"上下分消",此乃经方与时方用药分野。

2. 药物化裁之妙
叶氏以野赤豆皮易赤小豆,取其皮者仿"以皮走皮"之理,专行肌表之湿;黄芩代梓白皮,既清肺热又无苦寒伤中之弊。周学海《读医随笔》云:"凡用古方,当识其意而变其形",叶案正得此中三昧。

(三)辨证关键发微
1. 目黄鉴别要点
经方发黄必伴恶寒无汗,叶案发黄见胸热不寐,此即"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与"但热不寒属气分"之辨。王孟英《温热经纬》强调"黄之阴阳辨",本案目黄而见自利,恰合"阳黄属热,阴黄属湿"之论。

2. 不寐机理抉奥
叶氏点出"胸中之气不窒"则寐安,实本《内经》"肺主气,气调则卧安"之旨。不同于栀子豉汤证之虚烦不得眠,本案属肺气壅滞之实烦,故不用栀子之降,而取杏仁之宣。

(四)临证启示
1. 异病同治之变
同用连翘、赤豆类药,经方重解表透邪,叶氏主清肺利湿。正如徐灵胎所言:"用药如用兵,贵在因势利导。"

2. 三焦分治纲领
叶案体现"治肺即所以治中"的思路:上焦宣肺气→中焦和胃气→下焦通腑气。这种"提壶揭盖"之法,较之经方单纯表里分消更显层次。

结语:
叶案此方非简单经方化裁,实为立足三焦辨证之再创造。章虚谷《医门棒喝》谓:"善学古人者,当师其意而不泥其方",叶氏此案堪为典范。临证辨治,诚如叶氏所言"识证尤为紧要",然更须知常达变,方能于湿热证治中得心应手。
赵耶 发表于 2025-7-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治肺发黄证辨治探赜——叶案与经方比参发微》

叶香岩此案虽仅六味组方,然暗藏机杼,足为后世法。今就湿热发黄之表里辨治,试析经方与时方之渊薮。

一、病机辨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乃"瘀热在里"而兼表邪未解,属太阳阳明合病。其"在里"实指热瘀肌腠,故尤在泾言"汗不得出而热瘀"。叶案之"湿热内伏"则属太阴肺气膹郁,三焦决渎失司。二者虽同见发黄,然一者邪偏太阳之表,一者病在太阴之里。正如《医宗金鉴》所言:"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然湿邪所客有表里浅深之异。

二、用药精析
叶氏去麻黄、生姜等辛温解表之品,独取杏仁宣肺,正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之旨。其用野赤豆皮代赤小豆,取皮者尤擅行皮间水气;以通草、滑石代梓白皮,更增淡渗利窍之功。最妙在黄芩、连翘并用,既承仲景连轺清热之法,复加黄芩清肺热,较原方更专注上焦。此般化裁,实将解表退黄之方,转为宣肺化湿之剂。

三、治法衍变
仲景治黄重在开鬼门、洁净府,叶氏则立足气化。观其用杏仁开上源,通草利水道,滑石通六腑,正合"肺主通调水道"之经旨。较之经方表里双解,叶案专从三焦论治,示人"湿热非独利小便一途"(《临证指南医案·湿》按语)。然二者皆本于"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训。

要之,叶氏此方非简单化裁经方,实为立足病机重构治法。学者当知:读案贵在参透病机演变之迹,用药妙存古今贯通之神。仲景开湿热治黄法门,天士立肺主气化枢机,皆示人"随证治之"活法。明乎此,则经方时方之辨,可归于临床实效而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