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2|回復: 1

[礼仪习俗] 古代的偷文化

[複製鏈接]
快乐星期 發表於 2015-12-28 1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的偷文化
在许多人眼里,元宵佳节是一年中百口团聚,赏灯吃元宵的美好时光。而在我国古时,人们过元宵节可比现在要花样百出。古代的偷文化。
古朝代时,元宵节的到来,便意味着“放偷节”的到来,盗窃在元宵节的先后几天里变成了光明正大的事。元宵节能够盗窃东西的习俗起源于辽金时,但是过了放偷节,辽金两国是严厉禁止盗窃的,一经发现,将按古代的中国刑法定罪。崇祯八年(1635年)发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作者就讲到了金元朝代,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不只偷物还偷人,且妻女为人所窃都漫不经心,这难免也太慷慨了点吧。
古人对这种“盗窃”行为是怎么看待的呢?大多站在比较宽容的立场,因为你偷我的,我偷你的,盗窃在元宵节只是互动娱乐的一种方法罢了。所以物主只是严格防备,以防被盗罢了,真正却不抓”贼”,在被盗后也只是去千方百计取回失物。
放偷节里,人们都偷什么东西呢?大部分“偷青”的有很多。“偷青”即盗取别人菜园里少量农业种植的青菜,但也有偷完人家整个菜园的。一遇元宵佳节,不管男女老幼,不等夜深,饭后便人潮涌动,形如打劫,各物主稍不留心,即被一扫而光。
除偷菜,人们也偷其余物品,就如偷灯。宋时人觉得正月十五日的灯盏能够令人生子,若夫妻一起去别人家偷来,搁置床底,当月可有身孕。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曾说:元宵节放偷是一种新奇的奉送方式,它是原始共产制的折射。总之,古人们在元宵节不只玩得不可开交,也是“偷”得其乐融融的。
古时的未婚奼女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只遇元宵节当天才被例外的应许可以结伴出门看灯抚玩,因此古时很多男女借这天会借机物色心上人,希望能够擦出爱的火花,所以,古时的元宵节成就了不少的良缘美眷。

相关的主题文章:

  
   醉人的爱尔兰文化艺术风光
  
   粉色樱花
  
   晨起漫步
知秋 發表於 2020-7-30 11:4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元宵节的偷青算偷吗
陈之膛 發表於 2025-4-12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元宵"放偷"习俗考略及其文化意蕴探微》

元宵"放偷"之俗,实为华夏岁时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此俗虽以"偷"为名,然其文化内涵远非字面所示。考其源流,当溯至辽金时期,《帝京景物略》所载"三日放偷"之制,实为北方游牧民族"盗婚制"遗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之产物。其俗虽悖常理,然细究之,实蕴含三重文化深意。

其一,此俗体现"岁时禁忌"的周期性突破。古人以元宵为年节终结,此时暂弛礼法,恰如巴赫金所谓"狂欢理论"中的秩序颠倒。偷青、偷灯诸行为,实为对日常规范的象征性反叛,通过仪式化的越界行为,达成心理压力的释放。明代《宛署杂记》载"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正暗合此理。

其二,"偷"之行为暗含生殖崇拜遗风。宋人偷灯求子之俗,实为交感巫术之体现。灯盏形似子宫,火光象征生命,置于床底恰合"阴阳相感"之理。此与《诗经》"采蘩"祈子之礼,皆属原始生殖崇拜的文化延续。清人《燕京岁时记》称"偷灯者,宜子之兆",可为佐证。

其三,此俗折射传统社会的调节机制。未婚男女借观灯之机相窥,实为礼法社会开凿的情感宣泄渠道。周密《武林旧事》记南宋临安"妇女戴珠翠、闹蛾、玉梅,夜阑方归",正见其俗兼具择偶功能。所谓"偷人"之风,实为上古"奔者不禁"婚俗的变体遗存。

然需辨明者,此"偷"非彼偷。其物取微末(菜蔬)、其行有节制(三日为限)、其果归和谐(物主不究),实为仪式性"假偷"。人类学家特纳所谓"阈限理论",恰可解释这种短暂的反结构状态。至若《荆楚岁时记》所载"偷者得咎"的后续发展,正见习俗随礼法强化而渐趋式微。

今人观此俗,当超越猎奇视角,而见其中"张弛之道"的文化智慧。放偷节实为古人构建的弹性社会空间,在严守礼法的大传统中,保留适度逾矩的小传统,恰显中华文化"中和"之精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