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440|回覆: 1

[氣功] 淺談入靜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26 09: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入靜,是鍛煉術語。它是指在氣功鍛煉過程中,意念集中,在清醒的狀態下,大腦思維活動相對單一化,雜念逐漸減少,對內外刺激因子逐漸減弱,出現高度清醒、安靜,非常輕鬆、愉快、舒適的虛空境界和顯示強身、康復、益壽、調動潛能的特殊功能狀態。

入靜是在有意識的鍛煉中,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出現的。由於每個練功者的練功情況不同,每一功釣情況也不全部相似,因此入靜有高低、深淺之分,一般的發展過程是由淺入深地分為初、中、高三個階段。

一、初級入靜階段:姿勢自然舒適,呼吸柔和,情緒安定,心平氣和,精神能夠集中,各種雜念相對減少,但沒有安全排除,對外界刺激反應也有所減弱,身體可出現輕微的氣感。

二、中級入靜階段:在初級入靜的基礎上,意守內容相對穩定,雜念顯著減少或消失,意念更加淨化,雖對外界的聲音還能聽到,但聞如不聞,主觀上僅有絲息相,綿綿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寧靜,用意自如,常出現輕、重、暖、涼、麻、癢等舒適感覺。

三、高級入靜階段:在中級入靜的基礎上,外界干擾已不能感知,—切雜念屏除,六根緊閉(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自覺恬靜虛無,靜若止水,感覺輕飄飄如縷縷青煙,或覺遊蕩盪似騰雲駕霧,達到逍遙於人外,如蟬蛻化出離塵埃?進入無色無相,無聲無形的虛極靜篤的境界。其美妙之感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

以上三個階段的入靜狀態,不是每一次練功中都能出現,有時偶爾出現,有時卻常常來臨,有時又交替復出。另外,入靜狀態的各個階段,也不可能完全如筆墨所描述的那樣清晰,需要練功者自己多加體會才是。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6-9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入靜三境之體用關係與修持要旨】

入靜之說,源出【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旨,經後世丹道、禪修諸家淬鍊,形成系統修持法要。今觀來帖所述三階次第,雖大體不謬,然於微義處尚有闡發餘地。試從國學根本處析之:

一、入靜本質當溯【周易】"寂然不動"之體
【繫辭】云:"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八字實為入靜真詮。初級階段所謂"呼吸柔和,情緒安定",正是【莊子】"坐忘"功夫之始基。然需知氣息調和非在刻意為之,乃"心息相依"之自然顯現,此中當參【黃庭經】"呼吸元氣以求仙"之奧義。

二、中階"心息相依"暗合儒家"中和"之道
【中庸】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與中級入靜"綿綿密密"狀態殊途同歸。所謂"聞如不聞",非耳根閉塞,實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妙用。此時種種覺受,當依【楞嚴經】"不作聖解"之誡,方不致墮入魔境。

三、高階虛靜實契老莊"坐忘""心齋"之境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六字,可為高級入靜註腳。然需辨明:此境非刻意追求可得,乃"為道日損"之自然證量。莊子所謂"墮肢體,黜聰明",正是六根緊閉之真義。然【參同契】警示"幻丹"之弊,學者當於"無色無相"中保任惺寂。

修持要旨三則:
1. 次第觀:宜遵【大學】"知止定靜安慮得"之序,不可躐等求功。朱熹注【太極圖說】"主靜立極"之說,尤當深玩。
2. 中道觀:入靜非枯寂頑空,乃【周易】"寂感"圓融之境。王陽明"靜處體悟,事上磨鍊"八字可作圭臬。
3. 實證觀:陸九淵言"六經皆我註腳",一切境界終須自家體貼。張伯端【悟真篇】云"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閒",火候之妙,正在綿密用功處。

今人習靜,多執境界相而忘根本體,或求速效而失中和,皆未明"道法自然"真諦。若能以經史為鏡,以聖言為則,方可謂善修靜者。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7-6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入靜三境之修持要旨】

入靜一法,實為中華修煉體系之精髓,其理法淵源可追溯至【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旨,更與老莊"致虛極,守靜篤"的哲學觀相貫通。今就修習次第,分而論之。

初階入靜,實為"收心離境"之功。【坐忘論】云:"斷緣簡事,收心離境",恰與此境相應。此時雖雜念未泯,然已得"收視返聽"之效。醫家張介賓在【類經】中特別指出:"靜者,養動之根也",此階段正宜以"數息法"為基,使神氣漸凝。所謂氣感萌動,實為衛氣始通之象,然不可執着,當以【清靜經】"內觀其心,心無其心"為戒。

及至中階,則達"心息相依"之境。宋代白玉蟾【玄關顯秘論】所言"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正是此中要訣。此時八觸現象(輕、重、涼、暖等)顯現,乃經絡氣化之常候,與【周易參同契】"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之述暗合。然需知【悟真篇】警示:"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當持"知而不守"之心。

高階之境,則契"坐忘"真義。【莊子·大宗師】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即六根緊閉之實相。此時"虛室生白"(【莊子·人間世】),與佛家"定慧等持"異曲同工。然【黃庭經】有誡:"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須知此境乃自然呈現,非強求可得。

修習者當明三要:一者次第不可躐等,如張伯端【悟真篇】所云:"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二者境界不可執着,誠如【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訓;三者需明師指點,免入歧途。若能以【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為宗,假以時日,自得三昧真境。

此中真意,非文字可盡述,惟望習者以"勿忘勿助"為心法,循序漸進,終可窺見中華修煉文化之堂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