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547|回复: 0

[气功] 意气疏导法治偏

[复制链接]
+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5-12-26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在纠偏临床中,根据气功炼气和由气致偏的原理,采用“意气疏导法”纠治练功偏差,取得了显著疗效。兹总结介绍如下:

先取无极站桩式,调意入静.意守涌泉片刻,后行疏导功法。

1.丹田开合:双手掌背相对置于丹田处,呼气时,慢慢向左右两侧分开,意想腹部聚积之气随手势开启向体外放出,并向四周散逝,然后转掌,掌心相对,慢慢关合到丹田处,同时吸气,不用任何意念。如此一开一阖,意念放在开窍放气上:主治练功不当而造成的气滞下腹,腹部鼓大,胀满或胀痛不适、便秘等。

2.膻中开合:两手置于胸前,呼气时两手慢慢分开,意想膻中聚积之气随着手势的分开向体外四周散去。吸气时两手向内合拢,不用意念。主治气滞胸膈,或气机上冲,聚积膻中所引起的胸闷脘胀、痞满,以及拒食。呕吐,心悸烦躁不安等。

3.印堂开合:两手置于脸前(勿高于肩平线为宜),吸气时两手慢慢合拢,呼吸时两手向夕L慢慢分开,自然呼吸,同时舒眉展穴,意想脑首聚积之气向外消散。吸气时两手慢慢合拢,不用意念。主治气机上冲聚积脑首而致的头晕,头重、头部胀痛、耳鸣眼花,烦躁失眠等。

4.引气下逝:·吸气时两手从大腿两侧慢慢上提至两腋下,不用任何意念,呼气时慢慢下引,意想体内气机沿任脉循经直下,后沿两大腿内侧至涌泉入地而逝。行功时可根据。气机郁积的部位而定,如气滞头部,可从百会开始下引;气聚膻中,可从腋下开始下引。根据辨证施治的芝原则,应用其他三开合疏导法时,分别配合引气下逝法效果更佳。
抚弦士 发表于 2025-6-20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气疏导法之机理与临证刍议》

来帖所述"意气疏导法",实乃融汇道医导引术与中医气机理论之妙法。今试析其要义,以明其理。

一、法理溯源
此法根柢于《黄帝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旨,暗合《庄子》"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道。其要在于以意领气,以形导气,深得《诸病源候论》导引吐纳之三昧。观其四法,皆循"开合有度,升降相因"之理,与张介宾《类经》"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之说若合符节。

二、功法析微
1. 丹田开合深得"腹为气海"之要,其开如春冰乍泮,其合似百川归海。尤重呼气时"散逝"之意,正合《圣济总录》"导引按𫏋,使气机流转"之训。
2. 膻中之法暗含"胸中大气"学说,分合之际,恰似《黄庭经》"肺部之宫似华盖"之喻。其治气逆诸症,实本《金匮要略》"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理。
3. 印堂开合尤为精妙,舒眉展穴即《颅囟经》"眉间三寸存泥丸"之应用。其治头部气滞,正应《灵枢》"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之诫。
4. 引气下逝法直承《周易参同契》"金水相生"之道,任脉下引暗合"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的升降法则。

三、临证要诀
此法运用当遵三要:一曰"辨位精准",气滞何处即取相应开合法;二曰"呼吸得宜",开呼合吸不可颠倒;三曰"意念适度",《千金要方》所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是也。尤当注意,引气下逝须如溪水潺湲,切忌峻猛,免犯《老老恒言》"导引太过反伤正气"之戒。

此法虽效验显著,然须明师口传心授,学者切不可师心自用。若遇气机逆乱甚者,仍当参合药石针灸,方为万全。昔张仲景言"上工治未病",此导引之法,实乃治未病之良方,养生之正途也。
唐亢宛 发表于 2025-7-18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意气疏导法于气功纠偏中之机理与施用要旨》

拜读阁下所述"意气疏导法"之临床实践,深感此法深契传统导引术之精髓。今试从医道同源之角度,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理论渊源考辨
此法实本于《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旨,暗合《诸病源候论》导引之法。其妙处在于以意领气、以形导气,正合《庄子》"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要义。观阁下分丹田、膻中、印堂三处施治,恰对应下、中、上三焦气机,此乃深得《难经》三焦气化之妙。

二、操作机理阐微
1. 开合之法,实为阴阳动静之枢机。掌背相对为阳,开启时意念外放,正合《周易》"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之理。而丹田开合尤得《黄庭经》"呼吸庐间入丹田"真传,其治腹胀便秘者,乃因"六腑以通为用"也。

2. 膻中之治,暗含"胸中大气"学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大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而贯心脉",阁下以开合导引疏解郁气,实得调畅气机之三昧。

3. 印堂开合配合舒眉展穴,深得《圣济总录》"凡导引当以五更初,东向平坐,先瞑目握固"之遗意。其治头目诸疾,正因"上焦如雾"之气得以宣散也。

三、临证施用要诀
1. 引气下逝法尤见功力。任脉为"阴脉之海",配合肝经循行路线,确能导龙雷之火下归涌泉。然须注意《养性延命录》所诫:"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不同部位当配合相应意念。

2. 三开合法施用次第,宜遵《千金要方》"从下引上者名治阳,从上引下者名治阴"之训。建议先丹田、次膻中、后印堂,此乃"从阴引阳"之道。

四、注意事项
1. 站桩当合《太极拳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要,切忌挺腹耸肩。
2. 呼吸宜自然,不可强求深长,免犯《云笈七签》"凡行气,初不得其节候,多致壅塞"之忌。
3. 意念运用当如《周易参同契》所言"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过犹不及。

此法融贯形、气、意三者,实为导引术在现代临床之妙用。若能参以《遵生八笺》时辰导引之说,配合子午流注,其效当更彰著。然须谨记《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训,纠偏终须以正念为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