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53|回覆: 0

[氣功] 氣功研究和中國古代心理學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5-12-24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古代學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說是心理學家,而且大多旁及,【】的『清靜無為』、『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的『養生』、『達生』;【】的『治氣養氣』,『不以己為物役』;【】的『善養浩然之氣』;以及後來張載的『存心養性』;朱熹的『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等等,都是氣功方法的很好運用。可見氣功在我國是有着悠久的的,並且和古代心理學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

【老子】說的『道』,相當於現代哲學術語中的『自然法則』(規律)。說『道』必須與『氣』聯繫起來,整個氣叫做『一』。王充【·道虛】說:『道家或以導氣善性而不死。以為血脈在形體之中,不動搖屈伸,則閉塞不通;不通積聚,則為病而死』。可見,當時道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氣血運行知識,並且應用到氣功中去。道家氣功還結合心理學來闡述氣功。如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等等。另外【老子】還涉及感覺、欲望、智能及心理衛生諸問題。【老子】及其道家,在我國氣功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苟子】的【修身】篇,講治心養氣之術,是一篇心理衛生論。【解散】篇講觀察、注意、錯覺,幻想諸問題,是一篇知覺心理論。它不僅有理論,而且有實驗。如說:『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掩耳而聽者,聽漠漠而以為哅哅』。這些論述在某種程度上對練功有指導的意義。
鄧帛 發表於 2025-4-22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功與古代心理學的互鑒共融】

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中,氣功實踐與心理學思想確乎存在着深刻的交融關係。這種交融並非簡單的並列,而是呈現出"體用不二"的哲學特質。從發生學視角考察,先秦諸子對心性修養的探索,實已構建起一套完整的"心氣互攝"理論體系。

老子"道氣論"開創性地將形上本體與身心實踐相貫通。【道德經】"專氣致柔"之說,不僅闡明"氣"作為宇宙本原的哲學意義,更揭示出通過調息達到"嬰兒"狀態的修煉方法。王充【論衡】所載導氣之術,恰是對這種理論的操作性詮釋,其"血脈流通"說已觸及現代心身醫學的核心理念。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惚恍"之境與"觀復"之法,實為通過氣功態達成認知超越的經典表述,這種"玄覽"認知模式,比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早了兩千年。

荀子學派則將氣功修煉納入認知科學的範疇。【解蔽篇】通過感官實驗揭示知覺的相對性,其"虛壹而靜"的認知原則,既是對氣功入靜狀態的現象學描述,也是消除認知偏差的方法論。這種將心理實驗與修養工夫相結合的思路,在【大學】"定靜安慮得"的認知進階中得以體系化。

宋明理學的"主靜"傳統,更將氣功提升為心性修養的核心工夫。朱熹"半日靜坐"並非簡單的作息安排,而是建構了"窮理"與"養氣"的辯證關係。張載"變化氣質"說則從氣本論角度,論證了氣功修煉對人格重塑的根本作用。這種身心轉化的理論,與現代神經可塑性研究有着驚人的契合。

要言之,中國傳統的氣功實踐實為"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早期形態。古代賢哲通過調息、存想等工夫,探索出條通向意識深層結構的實踐路徑。這種將心理學理論氣功化、氣功方法心理學的智慧,對當代心身醫學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我們今天重新審視這份遺產,不僅需要文獻學的考證,更需在實驗科學層面展開跨學科對話,方能使古老的智慧煥發新的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