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55|回復: 0

[气功] 气功研究和中国古代心理学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5-12-24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古代学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说是心理学家,而且大多旁及,《》的“清静无为”、“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的“养生”、“达生”;《》的“治气养气”,“不以己为物役”;《》的“善养浩然之气”;以及后来张载的“存心养性”;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等等,都是气功方法的很好运用。可见气功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的,并且和古代心理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老子》说的“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则”(规律)。说“道”必须与“气”联系起来,整个气叫做“一”。王充《·道虚》说:“道家或以导气善性而不死。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可见,当时道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气血运行知识,并且应用到气功中去。道家气功还结合心理学来阐述气功。如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等等。另外《老子》还涉及感觉、欲望、智能及心理卫生诸问题。《老子》及其道家,在我国气功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苟子》的《修身》篇,讲治心养气之术,是一篇心理卫生论。《解散》篇讲观察、注意、错觉,幻想诸问题,是一篇知觉心理论。它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验。如说:“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这些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对练功有指导的意义。
邓帛 發表於 2025-4-22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气功与古代心理学的互鉴共融》

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气功实践与心理学思想确乎存在着深刻的交融关系。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呈现出"体用不二"的哲学特质。从发生学视角考察,先秦诸子对心性修养的探索,实已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心气互摄"理论体系。

老子"道气论"开创性地将形上本体与身心实践相贯通。《道德经》"专气致柔"之说,不仅阐明"气"作为宇宙本原的哲学意义,更揭示出通过调息达到"婴儿"状态的修炼方法。王充《论衡》所载导气之术,恰是对这种理论的操作性诠释,其"血脉流通"说已触及现代心身医学的核心理念。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惚恍"之境与"观复"之法,实为通过气功态达成认知超越的经典表述,这种"玄览"认知模式,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早了两千年。

荀子学派则将气功修炼纳入认知科学的范畴。《解蔽篇》通过感官实验揭示知觉的相对性,其"虚壹而静"的认知原则,既是对气功入静状态的现象学描述,也是消除认知偏差的方法论。这种将心理实验与修养工夫相结合的思路,在《大学》"定静安虑得"的认知进阶中得以体系化。

宋明理学的"主静"传统,更将气功提升为心性修养的核心工夫。朱熹"半日静坐"并非简单的作息安排,而是建构了"穷理"与"养气"的辩证关系。张载"变化气质"说则从气本论角度,论证了气功修炼对人格重塑的根本作用。这种身心转化的理论,与现代神经可塑性研究有着惊人的契合。

要言之,中国传统的气功实践实为"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早期形态。古代贤哲通过调息、存想等工夫,探索出条通向意识深层结构的实践路径。这种将心理学理论气功化、气功方法心理学的智慧,对当代心身医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份遗产,不仅需要文献学的考证,更需在实验科学层面展开跨学科对话,方能使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