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81|回覆: 2

[中醫理論] 朱良春:首創痛風中醫病名濁瘀痹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國醫大師朱良春認為,痛風是西醫的病名,中醫臨床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中醫病名代表中醫對疾病最本質的認識,有利於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過程的一般規律,有利於臨床施治,臨床上對常見風濕病病種都有相對應的中醫病名,如:類風濕關節炎稱為「尫痹」,強直性脊柱炎稱為「大僂」,骨關節炎稱為「骨痹」,乾燥綜合徵稱為「燥痹」,系統性紅斑狼瘡稱為「陰陽毒」,……,唯獨嘌呤代謝性紊亂所致的痛風性關節炎名為『痛風』。

    對於痛風,朱良春提出『濁瘀痹』新病名,它概括了痛風『濁毒瘀滯』的病機本質,既有別於西醫,又統一於中醫痹證範疇,補充了【內經】、【金匱要略】中有關痹證的分類不足,提出濁、瘀、痰內邪互為因果致痹的論點,更是對【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外邪致痹理論的繼承發展。

    對於痛風的病機,歷代醫家多囿於外邪或兼夾鬱火致病之說。朱良春卻認為,此病決不僅僅是簡單的熱痹,或熱毒瘀滯而致。其背後更深的原因是痰濕阻滯血脈之中,難以泄化,與血相結而為濁瘀,這也是為什麼他將痛風命名為『濁瘀痹』的原因。

    朱良春認為,痛風多以中老年、形體豐腴,或有飲酒史、喜進膏粱肥甘之品、關節疼痛以夜半為甚、結石,或潰流脂液為特徵。這都說明該病正是因濁瘀滯留於經脈,則骨節腫痛、結節畸形,甚則潰破,滲溢脂膏;或鬱閉化熱,聚而成毒,損及脾腎為痛風的發病機理。凡此皆濁瘀內阻使然,實非風邪作祟。濁瘀是內因,是主因。受寒、受濕、飲食等因素只是體內病變前提下的誘發因素。

    濁與清對立而統一,濁是病理現象,濁能生痰、生熱、生火,而火熱都能轉變為毒,就會出現各種複雜的症狀。在痛風證治中,濁毒是導致關節腫痛、潰流脂濁,甚則後期出現關格的致病因素,而尿酸鹽就相當於人體的濁毒。

    針對此病機,治療主要採用泄濁化瘀、推陳致新,調益脾腎、正本清源,善用蟲藥,協同增效,這是朱良春多年臨證體悟的寶貴經驗。

朱卯 發表於 2025-6-7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朱良春先生「濁瘀痹」病名創立的中醫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朱良春先生以「濁瘀痹」命名痛風性關節炎,實為中醫病名學之典範。此命名不僅釐清了中西醫學概念之異同,更從理論層面深化了對痛風本質的認識,體現了「以象測藏、取類比象」的中醫思維精髓。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學術貢獻。

一、病名建構的經典傳承與理論創新
先生以「濁瘀痹」立名,直指「濁毒瘀滯」之病機核心,此說上承【內經】痹證理論而有所突破。【素問·痹論】以風寒濕三邪論痹,先生則提出「濁瘀內阻」為痛風根本,補充了內傷致痹的理論空白。考「濁」字本義,【說文】釋為「不清也」,在【傷寒論】中已有「濁邪害清」之論;「瘀」字見於【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二者結合精準概括了嘌呤代謝紊亂產生的病理產物——尿酸鹽沉積之象。這種命名既符合「司外揣內」的診斷原則,又實現了與現代醫學病理的對話。

二、病機闡釋的辨證思維特色
先生突破傳統熱痹、鬱火致病的窠臼,提出「濁瘀互結」的動態病機觀。其理論建構包含三重維度:
1. 形質層面:指出膏粱厚味釀生濁邪,沉積關節則成「痛風石」,此即【醫林改錯】所謂「瘀血有形之邪」的現代表征;
2. 功能層面:強調脾腎運化失司是濁瘀內生的關鍵,暗合【脾胃論】「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旨;
3. 時空層面:發現疼痛夜甚的時辰規律,印證【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在髒者,取之井」的理論。

三、治療體系的方藥配伍精要
先生立「泄濁化瘀」為治療大法,其用藥特色體現在:
1. 蟲類藥引經:常用土鱉蟲、地龍等搜剔絡脈,取法葉天士「久病入絡」理論;
2. 攻補時序:急性期以萆薢、虎杖泄濁,緩解期用黃芪、白朮健脾,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辨證思維;
3. 解毒防變:在化瘀同時佐以六月雪、玉米須等利濕解毒之品,預防「濁毒損腎」的病理轉歸。

此病名創立啟示我們:中醫現代化不是簡單套用西醫病名,而是要在把握疾病本質的基礎上,構建既能指導臨床辨證、又能反映時代認知的理論體系。朱老此說不僅為痛風治療提供新思路,更示範了如何實現中醫理論的自洽性發展。學者當於此深味「守正創新」之真諦,在臨床中驗證發展這一理論。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7-8 06:4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朱良春先生「濁瘀痹」病名創見及其理論價值

朱良春先生以「濁瘀痹」命名痛風性關節炎,實為中醫病名學之重要創舉。此論非僅名詞更易,實乃基於【內經】痹證理論,融匯歷代醫家經驗,結合臨床實踐所成之系統性理論突破,其學術價值可從三方面闡發:

一、正名溯源,補痹證分類之闕
【素問·痹論】以風寒濕三氣立論,仲景【金匱】雖有歷節之名,然對代謝性痹證未作專論。朱老察痛風「夜半痛劇」「潰流脂液」之特徵,斷其病機為「濁毒瘀滯」,既跳脫外感致痹窠臼,又彌補了傳統痹證分類對內傷性關節病的理論空白。「濁瘀」二字,精準概括嘌呤代謝紊亂所致尿酸結晶沉積之病理實質——濁為濕濁內蘊,瘀乃血行滯澀,二者膠結為患,較「痛風」之西醫病名更切中醫辨證精髓。

二、病機新詮,揭濁毒致痹之奧
歷代多將痛風歸為熱痹或濕熱下注,朱老則指出其本在「脾腎失司-濁瘀內蘊-痰毒互結」的病理鏈條。膏粱厚味傷脾,酒醴無度損腎,致水谷不化精微反成濁邪;濁邪入血,與瘀相搏,沉積關節則為痛風石,下注腎絡則成石淋。此說與現代醫學尿酸代謝障礙理論暗合,卻以「濁毒-絡病」理論構建完整中醫病理模型。尤具卓見者,是指出寒濕外邪僅為誘因,濁瘀內阻方為病本,此與張景岳「非風有風證」之論遙相呼應。

三、治法創新,立泄濁化瘀之則
基於上述病機,朱老創「泄濁化瘀-調益脾腎」治療大法。其用藥特色有三:①以土茯苓、萆薢泄濁解毒,仿吳鞠通「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②用桃仁、地龍化瘀通絡,取葉天士「久病入絡」之說;③佐以蠶砂、威靈仙等風藥,既助濁邪外透,又防苦寒傷胃。更妙在善用蟲類藥,如全蠍搜剔經隧之瘀,僵蠶化痰散結,體現「絡虛邪滯,非蟲蟻不能攻逐」的治絡思想。此治法體系較單純清熱利濕法更具針對性,臨床驗之效如桴鼓。

朱老此論,非但為痛風診治提供新範式,更啟示我們:中醫病名創新當守正而出新,既要根植經典理論,又須直面現代疾病譜變化。「濁瘀痹」之命名,堪與仲景「百合病」、吳又可「戾氣」說並論,皆屬在繼承中發展的典範。今人研習此說,當領會其「病-證-機-法-藥」一以貫之的學術邏輯,而非拘泥名詞之爭,如此方得中醫理論發展之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