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83|回復: 2

[中医理论] 朱良春:首创痛风中医病名浊瘀痹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痛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病名代表中医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临床上对常见风湿病病种都有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如:类风湿关节炎称为‘尫痹’,强直性脊柱炎称为‘大偻’,骨关节炎称为‘骨痹’,干燥综合征称为‘燥痹’,系统性红斑狼疮称为‘阴阳毒’,……,唯独嘌呤代谢性紊乱所致的痛风性关节炎名为“痛风”。

    对于痛风,朱良春提出“浊瘀痹”新病名,它概括了痛风“浊毒瘀滞”的病机本质,既有别于西医,又统一于中医痹证范畴,补充了《内经》、《金匮要略》中有关痹证的分类不足,提出浊、瘀、痰内邪互为因果致痹的论点,更是对《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邪致痹理论的继承发展。

    对于痛风的病机,历代医家多囿于外邪或兼夹郁火致病之说。朱良春却认为,此病决不仅仅是简单的热痹,或热毒瘀滞而致。其背后更深的原因是痰湿阻滞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这也是为什么他将痛风命名为“浊瘀痹”的原因。

    朱良春认为,痛风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品、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结石,或溃流脂液为特征。这都说明该病正是因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为痛风的发病机理。凡此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浊瘀是内因,是主因。受寒、受湿、饮食等因素只是体内病变前提下的诱发因素。

    浊与清对立而统一,浊是病理现象,浊能生痰、生热、生火,而火热都能转变为毒,就会出现各种复杂的症状。在痛风证治中,浊毒是导致关节肿痛、溃流脂浊,甚则后期出现关格的致病因素,而尿酸盐就相当于人体的浊毒。

    针对此病机,治疗主要采用泄浊化瘀、推陈致新,调益脾肾、正本清源,善用虫药,协同增效,这是朱良春多年临证体悟的宝贵经验。

朱卯 發表於 2025-6-7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朱良春先生「浊瘀痹」病名创立的中医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朱良春先生以「浊瘀痹」命名痛风性关节炎,实为中医病名学之典范。此命名不仅厘清了中西医学概念之异同,更从理论层面深化了对痛风本质的认识,体现了「以象测藏、取类比象」的中医思维精髓。今试从三方面阐发其学术贡献。

一、病名建构的经典传承与理论创新
先生以「浊瘀痹」立名,直指「浊毒瘀滞」之病机核心,此说上承《内经》痹证理论而有所突破。《素问·痹论》以风寒湿三邪论痹,先生则提出「浊瘀内阻」为痛风根本,补充了内伤致痹的理论空白。考「浊」字本义,《说文》释为「不清也」,在《伤寒论》中已有「浊邪害清」之论;「瘀」字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二者结合精准概括了嘌呤代谢紊乱产生的病理产物——尿酸盐沉积之象。这种命名既符合「司外揣内」的诊断原则,又实现了与现代医学病理的对话。

二、病机阐释的辨证思维特色
先生突破传统热痹、郁火致病的窠臼,提出「浊瘀互结」的动态病机观。其理论建构包含三重维度:
1. 形质层面:指出膏粱厚味酿生浊邪,沉积关节则成「痛风石」,此即《医林改错》所谓「瘀血有形之邪」的现代表征;
2. 功能层面:强调脾肾运化失司是浊瘀内生的关键,暗合《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旨;
3. 时空层面:发现疼痛夜甚的时辰规律,印证《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者,取之井」的理论。

三、治疗体系的方药配伍精要
先生立「泄浊化瘀」为治疗大法,其用药特色体现在:
1. 虫类药引经:常用土鳖虫、地龙等搜剔络脉,取法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
2. 攻补时序:急性期以萆薢、虎杖泄浊,缓解期用黄芪、白术健脾,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辨证思维;
3. 解毒防变:在化瘀同时佐以六月雪、玉米须等利湿解毒之品,预防「浊毒损肾」的病理转归。

此病名创立启示我们:中医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西医病名,而是要在把握疾病本质的基础上,构建既能指导临床辨证、又能反映时代认知的理论体系。朱老此说不仅为痛风治疗提供新思路,更示范了如何实现中医理论的自洽性发展。学者当于此深味「守正创新」之真谛,在临床中验证发展这一理论。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7-8 06:4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朱良春先生「浊瘀痹」病名创见及其理论价值

朱良春先生以「浊瘀痹」命名痛风性关节炎,实为中医病名学之重要创举。此论非仅名词更易,实乃基于《内经》痹证理论,融汇历代医家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所成之系统性理论突破,其学术价值可从三方面阐发:

一、正名溯源,补痹证分类之阙
《素问·痹论》以风寒湿三气立论,仲景《金匮》虽有历节之名,然对代谢性痹证未作专论。朱老察痛风「夜半痛剧」「溃流脂液」之特征,断其病机为「浊毒瘀滞」,既跳脱外感致痹窠臼,又弥补了传统痹证分类对内伤性关节病的理论空白。「浊瘀」二字,精准概括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尿酸结晶沉积之病理实质——浊为湿浊内蕴,瘀乃血行滞涩,二者胶结为患,较「痛风」之西医病名更切中医辨证精髓。

二、病机新诠,揭浊毒致痹之奥
历代多将痛风归为热痹或湿热下注,朱老则指出其本在「脾肾失司-浊瘀内蕴-痰毒互结」的病理链条。膏粱厚味伤脾,酒醴无度损肾,致水谷不化精微反成浊邪;浊邪入血,与瘀相搏,沉积关节则为痛风石,下注肾络则成石淋。此说与现代医学尿酸代谢障碍理论暗合,却以「浊毒-络病」理论构建完整中医病理模型。尤具卓见者,是指出寒湿外邪仅为诱因,浊瘀内阻方为病本,此与张景岳「非风有风证」之论遥相呼应。

三、治法创新,立泄浊化瘀之则
基于上述病机,朱老创「泄浊化瘀-调益脾肾」治疗大法。其用药特色有三:①以土茯苓、萆薢泄浊解毒,仿吴鞠通「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②用桃仁、地龙化瘀通络,取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③佐以蚕砂、威灵仙等风药,既助浊邪外透,又防苦寒伤胃。更妙在善用虫类药,如全蝎搜剔经隧之瘀,僵蚕化痰散结,体现「络虚邪滞,非虫蚁不能攻逐」的治络思想。此治法体系较单纯清热利湿法更具针对性,临床验之效如桴鼓。

朱老此论,非但为痛风诊治提供新范式,更启示我们:中医病名创新当守正而出新,既要根植经典理论,又须直面现代疾病谱变化。「浊瘀痹」之命名,堪与仲景「百合病」、吴又可「戾气」说并论,皆属在继承中发展的典范。今人研习此说,当领会其「病-证-机-法-药」一以贯之的学术逻辑,而非拘泥名词之争,如此方得中医理论发展之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