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90|回覆: 1

[中醫理論] 『特定穴位群組』淺議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9-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當下的【針灸學】教材在十四經穴以外,都有一個特殊的、被列為重要教學內容之一的『特定穴』內容。如較早期的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腧穴學】:『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又如『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腧穴學】:『十四經腧穴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以特定稱號概括的腧穴。』

    其實,『特定穴』只是現代人總結的命題,古代文獻中並沒有『特定穴』一說。筆者認為,上述定義並無明確的內涵與外延,着實經不起推敲。若按上述定義反過來論證,則任何一個穴位都有特殊治療作用,都有特定的稱號。

    從內容上來看,『特定穴』實質就是腧穴的不同歸類而已。眾所周知,腧穴除了十四經歸類外,還有許多特殊的歸類,而以『特定穴位群組』作為特定穴的定義,或許更為合理。

    當下的【針灸學】教材中,一般列有10大類特定穴: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及交會穴。事實上,從歸類的角度講,腧穴的穴位群組內容是很豐富的,遠遠不止上述幾類。

    【內經】腧穴內容基本都是以不同的穴位群組形式出現的,如【素問•氣穴論】篇的三百六十五穴、【靈樞•經脈】篇的十五絡穴、【靈樞•本輸】篇的五輸穴、【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的十二原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的下合穴、【靈樞•根結】篇的根結穴、【靈樞•衛氣】篇的標本穴、【靈樞•海論】篇的四海穴、【靈樞•背腧】篇的背腧灸穴、【素問•刺熱病】篇的背腧熱穴、【靈樞•寒熱病】篇的天牖五穴、【靈樞•本輸】篇的七次脈穴、【素問•水熱穴論】篇的熱病五十九俞及【素問•水熱穴論】篇的水俞五十七處等。

    穴位群歸類的依據可以是多層面的:或根據不同經脈而以經分類,如十四經穴;或根據特定部位不同而以部分類,如五藏五俞、六府六俞穴、十二原穴、下合穴、頭五行穴、背腧穴、根結穴、四海穴及氣街穴等;或根據疾病性質不同而以病分類,如熱病五十九穴、水病五十七穴、急病天牖五穴、背部熱病氣穴等;或根據經絡層次不同而以深淺分類,如三百六十五經穴、十五絡穴等。

    當然,分類不能泛化,每一類特定穴位群都有其特定的意義內涵,總結【內經】穴位群組特點可見:

    一、【內經】每組特定穴位群都有相應的理論支撐,如有十二經理論,就有相應的三百六十五穴總結;有絡脈理論,就有十五絡穴總結;有根結理論,就有根結穴總結;有四海理論,就有四海穴總結等,各穴位群組之間是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的。

    二、特定的穴位群組不等同於針灸處方,但可為臨床針灸處方提供依據,如按經取穴、按部取穴、遠近配穴、經絡相配、按病配穴等。

    三、特定穴位群組的歸類意義體現在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如強調脈氣流注的『五輸穴』、強調指端井穴配伍原理的『根結標本穴』、強調腕踝關節附近四關穴配伍原理的『十二原穴』、強調肘膝關節附近合穴配伍原理的『下合穴』及強調頭面急症救急的『天牖五部穴』等。

    總之,特定穴位群組內容至少提示我們,構築腧穴理論的基礎並不能僅僅局限於幾條簡單的經絡線,而我們當下的教材則似乎淡化了腧穴理論的深刻內涵。

非我族類 發表於 2025-5-19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特定穴位群組"理論溯源與分類學芻議】

一、概念辨析與術語溯源
今之所謂"特定穴",實為現代教材對古典腧穴分類體系的歸納性稱謂。考【內經】全帙,確無"特定穴"之名,然其"五輸""原絡""背俞"等分類體系已具雛形。筆者以為,"特定穴位群組"較之現行定義更能體現古典針灸學的系統思維——此非單純治療功效之殊異,實為經絡理論與臨床實踐深度耦合形成的分類範式。

二、分類學依據的多維考察
【內經】所載穴位群組體系,實建構於四重維度:
1. 經絡維度:如【靈樞·經脈】十五絡穴對應絡脈系統,【本輸】五輸穴體現經氣流注規律;
2. 解剖維度:背俞穴依臟腑投影定位,四海穴對應"髓海""氣海"等解剖隱喻;
3. 病理維度:熱病五十九俞按"陽證取陽經,陰證取陰經"原則分佈,【水熱穴論】水俞五十七處體現"治水必先調氣"的病理觀;
4. 治療維度:下合穴"合治內府"、郄穴"治急症"等,均反映"穴-病-效"的對應規律。

三、現行教材分類的局限性
今之十大類分法存在三重疏漏:
其一,遺漏【根結】【衛氣】所載標本根結體系,此實為"經脈-臟腑-官竅"關聯的核心載體;
其二,忽視【海論】【氣府論】等空間定位系統,四海穴、氣街穴實為經氣匯通之要衝;
其三,簡化【內經】動態分類思維,如【刺瘧】篇"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等臨時穴組未得彰顯。

四、古典分類的現代啟示
1. 理論層面:當重建"三維分類框架"——經脈絡屬系統(如交會穴)、氣化反應系統(如背俞募穴)、特殊治療系統(如熱穴、水穴);
2. 臨床層面:需重視【內經】"病-穴"動態對應模式,如【素問·繆刺論】"邪客於足少陽之絡,刺竅陰"等即時配穴法則;
3. 教學層面:建議增設"古典穴位群組理論"專章,將三百六十五穴體系與現代解剖定位互參講授。

結語
特定穴位群組實為古典針灸理論之"活化石",其分類邏輯暗合"天人相應""形神一體"的整體觀。當代研究當以【內經】為宗,兼采出土醫簡(如【脈書】)、歷代註疏(如楊上善【太素】分類),構建更符合中醫思維本原的腧穴分類學體系。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