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82|回復: 1

[中医理论] “特定穴位群组”浅议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9-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当下的《针灸学》教材在十四经穴以外,都有一个特殊的、被列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的“特定穴”内容。如较早期的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又如“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腧穴学》:“十四经腧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

    其实,“特定穴”只是现代人总结的命题,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特定穴”一说。笔者认为,上述定义并无明确的内涵与外延,着实经不起推敲。若按上述定义反过来论证,则任何一个穴位都有特殊治疗作用,都有特定的称号。

    从内容上来看,“特定穴”实质就是腧穴的不同归类而已。众所周知,腧穴除了十四经归类外,还有许多特殊的归类,而以“特定穴位群组”作为特定穴的定义,或许更为合理。

    当下的《针灸学》教材中,一般列有10大类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及交会穴。事实上,从归类的角度讲,腧穴的穴位群组内容是很丰富的,远远不止上述几类。

    《内经》腧穴内容基本都是以不同的穴位群组形式出现的,如《素问•气穴论》篇的三百六十五穴、《灵枢•经脉》篇的十五络穴、《灵枢•本输》篇的五输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十二原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的下合穴、《灵枢•根结》篇的根结穴、《灵枢•卫气》篇的标本穴、《灵枢•海论》篇的四海穴、《灵枢•背腧》篇的背腧灸穴、《素问•刺热病》篇的背腧热穴、《灵枢•寒热病》篇的天牖五穴、《灵枢•本输》篇的七次脉穴、《素问•水热穴论》篇的热病五十九俞及《素问•水热穴论》篇的水俞五十七处等。

    穴位群归类的依据可以是多层面的:或根据不同经脉而以经分类,如十四经穴;或根据特定部位不同而以部分类,如五藏五俞、六府六俞穴、十二原穴、下合穴、头五行穴、背腧穴、根结穴、四海穴及气街穴等;或根据疾病性质不同而以病分类,如热病五十九穴、水病五十七穴、急病天牖五穴、背部热病气穴等;或根据经络层次不同而以深浅分类,如三百六十五经穴、十五络穴等。

    当然,分类不能泛化,每一类特定穴位群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内涵,总结《内经》穴位群组特点可见:

    一、《内经》每组特定穴位群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如有十二经理论,就有相应的三百六十五穴总结;有络脉理论,就有十五络穴总结;有根结理论,就有根结穴总结;有四海理论,就有四海穴总结等,各穴位群组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二、特定的穴位群组不等同于针灸处方,但可为临床针灸处方提供依据,如按经取穴、按部取穴、远近配穴、经络相配、按病配穴等。

    三、特定穴位群组的归类意义体现在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如强调脉气流注的“五输穴”、强调指端井穴配伍原理的“根结标本穴”、强调腕踝关节附近四关穴配伍原理的“十二原穴”、强调肘膝关节附近合穴配伍原理的“下合穴”及强调头面急症救急的“天牖五部穴”等。

    总之,特定穴位群组内容至少提示我们,构筑腧穴理论的基础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几条简单的经络线,而我们当下的教材则似乎淡化了腧穴理论的深刻内涵。

非我族类 發表於 2025-5-19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特定穴位群组"理论溯源与分类学刍议》

一、概念辨析与术语溯源
今之所谓"特定穴",实为现代教材对古典腧穴分类体系的归纳性称谓。考《内经》全帙,确无"特定穴"之名,然其"五输""原络""背俞"等分类体系已具雏形。笔者以为,"特定穴位群组"较之现行定义更能体现古典针灸学的系统思维——此非单纯治疗功效之殊异,实为经络理论与临床实践深度耦合形成的分类范式。

二、分类学依据的多维考察
《内经》所载穴位群组体系,实建构于四重维度:
1. 经络维度:如《灵枢·经脉》十五络穴对应络脉系统,《本输》五输穴体现经气流注规律;
2. 解剖维度:背俞穴依脏腑投影定位,四海穴对应"髓海""气海"等解剖隐喻;
3. 病理维度:热病五十九俞按"阳证取阳经,阴证取阴经"原则分布,《水热穴论》水俞五十七处体现"治水必先调气"的病理观;
4. 治疗维度:下合穴"合治内府"、郄穴"治急症"等,均反映"穴-病-效"的对应规律。

三、现行教材分类的局限性
今之十大类分法存在三重疏漏:
其一,遗漏《根结》《卫气》所载标本根结体系,此实为"经脉-脏腑-官窍"关联的核心载体;
其二,忽视《海论》《气府论》等空间定位系统,四海穴、气街穴实为经气汇通之要冲;
其三,简化《内经》动态分类思维,如《刺疟》篇"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等临时穴组未得彰显。

四、古典分类的现代启示
1. 理论层面:当重建"三维分类框架"——经脉络属系统(如交会穴)、气化反应系统(如背俞募穴)、特殊治疗系统(如热穴、水穴);
2. 临床层面:需重视《内经》"病-穴"动态对应模式,如《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刺窍阴"等即时配穴法则;
3. 教学层面:建议增设"古典穴位群组理论"专章,将三百六十五穴体系与现代解剖定位互参讲授。

结语
特定穴位群组实为古典针灸理论之"活化石",其分类逻辑暗合"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当代研究当以《内经》为宗,兼采出土医简(如《脉书》)、历代注疏(如杨上善《太素》分类),构建更符合中医思维本原的腧穴分类学体系。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