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04|回覆: 2

[中醫理論] 附子——不只有『大毒』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附子『氣味辛溫,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本經】)

    所謂大毒,因附子含烏頭鹼、次烏頭鹼等多種生物鹼,然經炮製與先行煎煮,諸多生物鹼已然分解,毒性大為減弱。有老中醫長期大量使用附子而獲良效,常有每劑至150克者,極少發生毒性反應,若棄附子,其方則療效全失。然余認為其必有常人所未識之經驗,盲目仿之,有害無益。余素謹慎,用附子多在30克以內,故也從未觀察到附子之毒性反應。

    余認為運用附子,當從命門概念入手,始能得全面而具體之認識。考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五臟之氣皆根於命門之火,關係生命存亡。命火又為氣機流暢之動力,故命火旺則生機旺而體健,否則腎無作強之力,三焦無氣化之能,脾胃不能蒸腐水谷,肝膽無決斷,大小腸閉塞,心神昏憒而萬物不應。附子火性迅發,為回陽救逆,溫腎助陽,祛寒止痛,溫補命門之第一要藥。【本經】『咳逆、膝痛、痿躄、積聚、金瘡』等語,乃言三焦氣血內外,附子藥性無所不至。

    仲景於【本經】『氣味辛溫有大毒』、『溫中』等語中,悟出附子功用,凡人體五臟六腑,血肉筋骨營衛,因寒濕而病者少有不宜,即陽氣大虧,陰寒內生諸重症,亦需附子辛熱至極之性救之。故仲景所遺四逆湯、真武湯、通脈四逆湯、乾薑附子湯、桂枝附子湯、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腎氣丸等千古良方活人無算。

    余認為附子不惟危重者始用,凡益氣補血,疏肝通滯,清熱解毒,滋陰利水諸方,皆可酌情用之,雖不盡為主藥,然有畫龍點睛之用。如慢性結腸炎、慢性腸癰、諸多婦科慢性炎症,多因寒濕與瘀濁相搏,需陽氣敷布,始能行水濕而化瘀結。余常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或真武湯取效。慢性乙肝多脾陽虛,肝陽亦虛而水氣不能升發,若無明顯熱象,或如常人無症狀者,常用補中益氣湯、逍遙散、四逆散、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參苓白朮散等加附子取良效。肝硬化腹水若為脾腎陽虛者,必下肢腫而肢末不溫,便溏腹滿,用腎氣丸加琥珀、沉香久服也有良效。

    支氣管炎頑固性咳嗽,痰白清稀,舌淡潤,特別是曾經大量使用抗生素者,多為寒邪逆於上焦,肺氣不能宣達,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紫菀、前胡、杏仁,慢性口腔炎、慢性泌尿系統感染等,余也常用附子。

    至若某些急性感染如沙感,若其濕久不得化,熱不能退者,加少量附子於三仁湯諸方中開郁通陽,辛散開泄,常可取意外之良效。中風半身不遂,真氣不能周流,留血為瘀,故絡脈壅阻,可用補陽還五湯加附子。

    痿躄起於濕熱,然亦有風寒濕及死血,或血氣虛弱所致者,其證兩足痿弱軟痛,久臥不能行動,當用附子於養氣血益肝腎方中。

    近有學者認為,凡惡性腫瘤之發生與發展,皆體內寒毒凝結,故血滯漸成,主張大劑量附子治療,餘思附子大辛熱之性或可使氣血津液等體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對腫瘤細胞產生衝擊振盪,使之漸次消亡,實亦未知,然子宮癌患者表現一派虛寒,余用益氣解毒湯加附子治之漸愈。寒濕痛痹,附子可為主藥,余治濕熱痹,也常用附子與生石膏、石見穿、熟大黃、銀花藤、百部、杏仁、生地等同用,雖為熱痹,其關節深處多有風寒濕邪,透達之則濕熱也隨之清利,此亦開郁通陽之法。余治易感冒者,以玉屏風散或補中益氣湯加附子,則療效更好,命門火旺,衛氣也強故也。

    若用附子補腎陽,壯腰膝,多與熟地、巴戟、山藥、菟絲、萸肉、黃精等潤藥同方,所謂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救陽,余深信之。

+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9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附子藥性辨微——兼論命門火用之道】

附子一物,誠如【本經】所言具"大毒"之性,然其藥效之宏,實非"毒"字可盡括。今人論附子,多執烏頭鹼之毒而畏之如虎,殊不知經炮製得法、煎煮合度,則毒性去而藥性存,此乃"製毒存性"之要義。昔年鄭欽安、吳佩衡諸公,深諳火神之道,用附子如馭烈馬,非盲目涉險,實有"以火立極"之奧旨存焉。

考附子之用,當以命門學說為樞機。命門乃先天真火之宅,其火衰微則五臟失煦:上不能溫心肺則咳逆氣短,中不能暖脾胃則完谷不化,下不能煦腎膀則痿躄拘攣,外不能達肢末則膝痛難行。附子辛溫雄烈,走而不守,能直入命門而振頹陽,此正合【內經】"少火生氣"之旨。仲景四逆輩用附子,正是取其能貫通三焦,使離照當空,陰霾自散。

然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余以為須恪守三法:其一,炮製必遵古法,或鹽漬、或姜制,務令生物鹼轉化;其二,煎煮當先下久煎,水沸後不少於60分鐘;其三,配伍需得君臣佐使,或配甘草以緩其峻,或佐生薑以導其勢。至若用量,當視證候深淺、體質強弱而定,初學者尤宜恪守"由少漸增"之訓,未可遽效名家大劑。

要之,附子乃"斬關奪門之將",用之得當可回陽救逆,用之失宜則僨事傷正。醫者當於【本經】"溫中"二字細加玩味,明其通陽化氣之能,識其破症散結之用,方不負此藥王之殊恩。
牛皮風味 發表於 2025-4-16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附子之用:毒藥良醫之辨

附子之為藥,誠如【本經】所言"有大毒",然其"溫中"之功亦不可沒。今人談附子色變,實未得其三昧。附子之毒,在烏頭鹼等生物鹼;附子之效,亦在此生物鹼轉化之力。炮製得法,煎煮得時,則毒去而效存,此乃古人智慧之結晶。

命門之說,實為理解附子藥性之關鍵。命門者,先天之火宅,生命之根蒂。張景岳謂:"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附子辛溫大熱,能直入命門,振奮元陽,使三焦氣化復常,五臟功能有序。觀仲景用附子諸方,皆着眼於陽氣衰微、陰寒內盛之證,非徒以毒攻毒,實乃以熱治寒,以陽制陰之理。

今人用附子,當師古而不泥古。老中醫用至150克而無恙,必有其獨特心法:或配伍得宜,或煎煮得法,或患者體質特殊。初學者切不可輕率效仿。余以為,附子之用,貴在辨證精確。陽虛陰盛者,雖小量亦能起死回生;陽亢陰虛者,微量亦可釀成大禍。嘗見一醫,見患者畏寒肢冷,不辨真假寒熱,徑投大劑附子,致患者煩躁不寧,此所謂"虛虛實實"之戒也。

附子配伍之道,尤需講究。與乾薑同用,則回陽之力倍增;與人參相伍,則益氣之功更彰;配白朮、茯苓,則溫陽利水;佐黃連、黃芩,則寒熱並調。余治慢性結腸炎,每以附子配敗醬草、薏苡仁,取其溫陽排膿之意;療陽虛感冒,則以附子合麻黃、細辛,發中有補,散中寓溫。此皆先賢之法,非余獨創。

至於現代所謂"炎症",不可一見"炎"字便投寒涼。慢性口腔潰瘍、泌尿系感染等,屬虛寒者不少。余曾治一頑固口瘡患者,前醫連投清熱瀉火之劑無效,余診其脈沉細,舌淡苔滑,予附子理中湯加肉桂,五劑而瘡斂。此即【內經】"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之妙用。

附子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當今之世,空調冷飲盛行,陽氣受損者眾;然亦不可見陽虛便浪投附子。醫者當以脈證為憑,循序漸進,始則小量試探,繼而中病即止。切記:毒藥非不可用,要在用得其所;良醫非不知毒,貴在知毒善用。附子之為物,用得其宜,則如虎添翼;用失其當,則似火益薪。學者當於此三致意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