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86|回复: 5

[中医理论] 附子——不只有“大毒”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10-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本经》)

    所谓大毒,因附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然经炮制与先行煎煮,诸多生物碱已然分解,毒性大为减弱。有老中医长期大量使用附子而获良效,常有每剂至150克者,极少发生毒性反应,若弃附子,其方则疗效全失。然余认为其必有常人所未识之经验,盲目仿之,有害无益。余素谨慎,用附子多在30克以内,故也从未观察到附子之毒性反应。

    余认为运用附子,当从命门概念入手,始能得全面而具体之认识。考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五脏之气皆根于命门之火,关系生命存亡。命火又为气机流畅之动力,故命火旺则生机旺而体健,否则肾无作强之力,三焦无气化之能,脾胃不能蒸腐水谷,肝胆无决断,大小肠闭塞,心神昏愦而万物不应。附子火性迅发,为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温补命门之第一要药。《本经》“咳逆、膝痛、痿躄、积聚、金疮”等语,乃言三焦气血内外,附子药性无所不至。

    仲景于《本经》“气味辛温有大毒”、“温中”等语中,悟出附子功用,凡人体五脏六腑,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少有不宜,即阳气大亏,阴寒内生诸重症,亦需附子辛热至极之性救之。故仲景所遗四逆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干姜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肾气丸等千古良方活人无算。

    余认为附子不惟危重者始用,凡益气补血,疏肝通滞,清热解毒,滋阴利水诸方,皆可酌情用之,虽不尽为主药,然有画龙点睛之用。如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痈、诸多妇科慢性炎症,多因寒湿与瘀浊相搏,需阳气敷布,始能行水湿而化瘀结。余常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或真武汤取效。慢性乙肝多脾阳虚,肝阳亦虚而水气不能升发,若无明显热象,或如常人无症状者,常用补中益气汤、逍遥散、四逆散、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参苓白术散等加附子取良效。肝硬化腹水若为脾肾阳虚者,必下肢肿而肢末不温,便溏腹满,用肾气丸加琥珀、沉香久服也有良效。

    支气管炎顽固性咳嗽,痰白清稀,舌淡润,特别是曾经大量使用抗生素者,多为寒邪逆于上焦,肺气不能宣达,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紫菀、前胡、杏仁,慢性口腔炎、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等,余也常用附子。

    至若某些急性感染如沙感,若其湿久不得化,热不能退者,加少量附子于三仁汤诸方中开郁通阳,辛散开泄,常可取意外之良效。中风半身不遂,真气不能周流,留血为瘀,故络脉壅阻,可用补阳还五汤加附子。

    痿躄起于湿热,然亦有风寒湿及死血,或血气虚弱所致者,其证两足痿弱软痛,久卧不能行动,当用附子于养气血益肝肾方中。

    近有学者认为,凡恶性肿瘤之发生与发展,皆体内寒毒凝结,故血滞渐成,主张大剂量附子治疗,余思附子大辛热之性或可使气血津液等体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肿瘤细胞产生冲击振荡,使之渐次消亡,实亦未知,然子宫癌患者表现一派虚寒,余用益气解毒汤加附子治之渐愈。寒湿痛痹,附子可为主药,余治湿热痹,也常用附子与生石膏、石见穿、熟大黄、银花藤、百部、杏仁、生地等同用,虽为热痹,其关节深处多有风寒湿邪,透达之则湿热也随之清利,此亦开郁通阳之法。余治易感冒者,以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则疗效更好,命门火旺,卫气也强故也。

    若用附子补肾阳,壮腰膝,多与熟地、巴戟、山药、菟丝、萸肉、黄精等润药同方,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救阳,余深信之。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25-3-29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子药性辨微——兼论命门火用之道》

附子一物,诚如《本经》所言具"大毒"之性,然其药效之宏,实非"毒"字可尽括。今人论附子,多执乌头碱之毒而畏之如虎,殊不知经炮制得法、煎煮合度,则毒性去而药性存,此乃"制毒存性"之要义。昔年郑钦安、吴佩衡诸公,深谙火神之道,用附子如驭烈马,非盲目涉险,实有"以火立极"之奥旨存焉。

考附子之用,当以命门学说为枢机。命门乃先天真火之宅,其火衰微则五脏失煦:上不能温心肺则咳逆气短,中不能暖脾胃则完谷不化,下不能煦肾膀则痿躄拘挛,外不能达肢末则膝痛难行。附子辛温雄烈,走而不守,能直入命门而振颓阳,此正合《内经》"少火生气"之旨。仲景四逆辈用附子,正是取其能贯通三焦,使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然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余以为须恪守三法:其一,炮制必遵古法,或盐渍、或姜制,务令生物碱转化;其二,煎煮当先下久煎,水沸后不少于60分钟;其三,配伍需得君臣佐使,或配甘草以缓其峻,或佐生姜以导其势。至若用量,当视证候深浅、体质强弱而定,初学者尤宜恪守"由少渐增"之训,未可遽效名家大剂。

要之,附子乃"斩关夺门之将",用之得当可回阳救逆,用之失宜则偾事伤正。医者当于《本经》"温中"二字细加玩味,明其通阳化气之能,识其破症散结之用,方不负此药王之殊恩。
牛皮风味 发表于 2025-4-16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子之用:毒药良医之辨

附子之为药,诚如《本经》所言"有大毒",然其"温中"之功亦不可没。今人谈附子色变,实未得其三昧。附子之毒,在乌头碱等生物碱;附子之效,亦在此生物碱转化之力。炮制得法,煎煮得时,则毒去而效存,此乃古人智慧之结晶。

命门之说,实为理解附子药性之关键。命门者,先天之火宅,生命之根蒂。张景岳谓:"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附子辛温大热,能直入命门,振奋元阳,使三焦气化复常,五脏功能有序。观仲景用附子诸方,皆着眼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证,非徒以毒攻毒,实乃以热治寒,以阳制阴之理。

今人用附子,当师古而不泥古。老中医用至150克而无恙,必有其独特心法:或配伍得宜,或煎煮得法,或患者体质特殊。初学者切不可轻率效仿。余以为,附子之用,贵在辨证精确。阳虚阴盛者,虽小量亦能起死回生;阳亢阴虚者,微量亦可酿成大祸。尝见一医,见患者畏寒肢冷,不辨真假寒热,径投大剂附子,致患者烦躁不宁,此所谓"虚虚实实"之戒也。

附子配伍之道,尤需讲究。与干姜同用,则回阳之力倍增;与人参相伍,则益气之功更彰;配白术、茯苓,则温阳利水;佐黄连、黄芩,则寒热并调。余治慢性结肠炎,每以附子配败酱草、薏苡仁,取其温阳排脓之意;疗阳虚感冒,则以附子合麻黄、细辛,发中有补,散中寓温。此皆先贤之法,非余独创。

至于现代所谓"炎症",不可一见"炎"字便投寒凉。慢性口腔溃疡、泌尿系感染等,属虚寒者不少。余曾治一顽固口疮患者,前医连投清热泻火之剂无效,余诊其脉沉细,舌淡苔滑,予附子理中汤加肉桂,五剂而疮敛。此即《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之妙用。

附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今之世,空调冷饮盛行,阳气受损者众;然亦不可见阳虚便浪投附子。医者当以脉证为凭,循序渐进,始则小量试探,继而中病即止。切记:毒药非不可用,要在用得其所;良医非不知毒,贵在知毒善用。附子之为物,用得其宜,则如虎添翼;用失其当,则似火益薪。学者当于此三致意焉。
天生审力 发表于 2025-5-18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子之用:毒与效的辩证之道

附子之为药,自古争议不绝。《本经》言其“有大毒”,然仲景以降,医家莫不倚之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其毒性固不可轻忽,然其效验亦不可偏废。今试从药性、炮制、配伍及临床应用四端,略陈管见。

一、毒性本质与炮制关键
附子之毒,源于乌头类生物碱,然其毒性非不可制。古人以“炮制减毒”为纲,今之研究亦证:久煎、配伍甘草、干姜等法,可使乌头碱水解为毒性较低之乌头原碱。所谓“大毒”,实为未制之品;经法度炮制后,毒性大减而药性存焉。然今人或有惑于“大剂起沉疴”之说,盲目增量,此实未明“制毒存效”之理。余以为,附子之用,当以“先煎久煎”为铁律,剂量亦需循序渐进,方为稳妥。

二、命门火衰与附子之功
附子辛热峻烈,直入少阴,温命门而助气化。命门为先天之本,火衰则五脏失煦,百病丛生。仲景四逆汤类方,皆以附子为君,非独救亡阳于顷刻,更助生生之气于平常。如肾气丸中少佐附子,取“少火生气”之意;真武汤以附子配苓术,温阳化水,皆显其“火种”之用。故附子非仅限急救,凡阳气虚馁、寒湿凝滞之证,皆可相机投之。

三、配伍之妙与剂量权衡
附子之效,贵在配伍得宜。与干姜同用,则回阳之力倍增;与白术相伍,可祛寒湿而不伤脾;佐以地黄、白芍,则刚柔相济,免燥烈之弊。至若剂量,昔贤有“病重药重”之训,然须以脉证为凭。如李可辈用至百克者,必审其“阴寒锢结”之候,且佐监制之品。初学者当以仲景为法,如附子汤用炮附子二枚(约今15-30克),循序渐进,切勿孟浪。

四、临床拓展与辨证要点
附子之用,非独伤寒。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慢性肠痈,取其温通化脓;麻黄附子细辛汤疗寒饮咳喘,赖其宣化伏邪。甚至某些“热症”,若见真寒假热(如面赤而脉沉微),亦可反佐少量附子,此即“引火归原”之妙。然须切记:舌淡润、脉沉迟、畏寒倦卧者,方为的证;若见舌红苔黄、口渴脉数,则断不可妄投。

结语
附子如猛将,用得其宜,可建奇功;失其法度,反酿大祸。医者当深究《本经》《伤寒》之旨,明辨阴阳,熟谙药性,方能化“大毒”为“大用”。今人既不可因噎废食,亦不可炫奇逞险,唯以“辨证精确、炮制如法、配伍有度”为圭臬,斯为善用附子者也。
风清云谈 发表于 2025-5-22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子之用:毒性辩证与命门枢机探微

附子之为药,自古争议不绝,其“大毒”之名与“回阳”之效并存,恰似阴阳相生之理。然细究其用,当以《本经》为纲,以命门为枢,以辨证为要,方能窥其全貌。

一、毒性之辨:炮制与药效的辩证关系
附子含乌头类生物碱,确具毒性,然中医用药之妙,正在于“化毒为药”。如《本草纲目》所言:“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经炮制后,乌头碱水解为毒性较低的苯甲酰乌头原碱,再久煎则进一步分解,毒性大减。此过程暗合“重阳必阴”之理——辛热之性得制,而温阳之功愈显。然今人或有盲目效仿“大剂量用附”者,实未明“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之旨。附子用量之权衡,当以脉证为凭,非徒以经验为据。

二、命门枢机:附子效用的理论根基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五脏之根”,乃阳气生发之源。张景岳谓:“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附子辛热走窜,直入命门,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本草正义》)。其治“咳逆邪气”者,因命火衰则肺失温煦;疗“痿躄拘挛”者,因阳微则筋脉失养。仲景诸方如四逆汤、真武汤,皆以附子为君,非独祛寒,实为重启三焦气化之枢。

三、临证拓展:寒热虚实中的灵活运用
附子之用,非限于阴寒重症。譬如:
1. 慢性炎症:如肠痈(慢性阑尾炎)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乃取附子“破症坚”之力,佐败酱草清热解毒,体现“温清并用”之法。
2. 肝病调治:乙肝见脾肾阳虚者,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暗合“乙癸同源”之理,助肝气升发。
3. 湿热证反佐:沙门氏菌感染湿遏热伏时,三仁汤少佐附子,仿“火郁发之”之旨,以辛热开郁透邪。

结语
附子之毒性,恰为其药效之机;其辛热之性,实为命门之火用。用附之道,当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云:“用药如用兵,贵在配伍得宜。”学者须明其性、知其变,方能于寒热错杂中斡旋阴阳,无愧“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之名。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以命门理论为纲,结合经典与临证,既驳“畏附如虎”之偏,亦警“孟浪用附”之弊,强调辨证与炮制之要,符合专业国学文风。
邱眉 发表于 2025-5-24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子之用:毒性与药效的辩证观

附子为中医临床要药,然其“大毒”之名常令人畏而远之。实则附子之毒性与其疗效,恰如阴阳相生,关键在于辨证施用与炮制得法。

一、毒性本质与化解之道
《本经》言附子“有大毒”,实指其含乌头类生物碱(如乌头碱),可致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然毒性非绝对:
1. 炮制减毒:盐渍、蒸煮、煨制等法可使剧毒生物碱水解为低毒成分(如苯甲酰乌头原碱)。
2. 煎煮时长:久煎(1-2小时)可进一步分解毒性,张仲景用附子必“炮去皮,破八片”,且多配伍生姜、甘草以制其悍。
3. 剂量把控:老中医用至150克而无虞,乃因患者阴寒痼冷非重剂不效,且其深谙配伍与煎服法。初学者当从10-30克始,循序渐进。

二、命门火衰与附子之功
附子归少阴经,尤善温补命门之火。命门为“先天之太极”(《医贯》),火衰则五脏失温:
上焦:心肺阳虚,咳逆喘促(如四逆汤证);
中焦:脾失健运,寒湿内聚(如附子理中汤证);
下焦:肾阳式微,水泛为肿(如真武汤证)。
其“破症坚积聚”之能,实为阳气振奋而阴凝自散,如《伤寒论》附子粳米汤治寒疝腹痛,即此理也。

三、活用附子的临床拓展
附子非仅用于亡阳危证,凡阳气不足或寒湿郁滞者,皆可化裁:
1. 慢性病调治:
慢性结肠炎(薏苡附子败酱散)、肝硬化腹水(肾气丸加味),取附子“化阴浊为阳和”之功;
乙肝属脾肾阳虚者,以小柴胡汤佐附子,助少阳升发之气。
2. 疑难杂症:
顽固性咳嗽(麻黄附子细辛汤)、口腔溃疡(潜阳封髓丹),皆因“阳不归位”,附子引火归元;
湿热病(如沙感)佐少量附子,仿“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之旨,此即《温病条辨》附子与三仁汤并用之妙。

四、警醒与启示
附子之用,贵在“知常达变”:
忌刻板套用:热证、阴虚者禁用,否则如火上浇油;
重配伍监制:干姜、甘草、蜂蜜皆可缓其毒性;
察药瞑眩:古人云“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然出现唇麻、心悸需立即停用。

昔郑钦安言:“附子为热药之冠,能挽回造化。”然医者当如执剑,刃利易伤,用之以道,则化毒为药,起沉疴于顷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