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67|回覆: 2

[中醫理論] 孫思邈對中醫養生五貢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15-10-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唐代醫家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家養生之說,結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其在養生學方面的貢獻,大致有五個方面:

    第一,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進而以此為養生原則,提出了『養性』之說,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覆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是以聖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

    第二,奠定了我國食養學的基礎。他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孫氏認為飲食是養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養、食療食物154種,分穀米、蔬菜、果實、鳥獸四類,多為日常食品,並論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們酌情選用。此外,他還提出了老人飲食的具體要求。孫思邈的食養、食療學術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強調房中補益。在【千金要方•房中補益】中指出:『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強調不可縱慾。為防止性生活不當而誘發某些疾病,在【千金要方養性禁忌】中指出:『男女熱病未差,女子月血,新產者,皆不可合陰陽』。這些觀點,都是很科學的性保健內容。

    第四,重視婦幼保健。在【千金要方】一書中,他破歷代醫書之慣例,首例婦科三卷,次列兒科二卷,除疾病治療外,對婦幼保健的論述甚詳。

    第五,融道、佛、儒、醫於一體,收集、整理、推廣養生功法。由於孫思邈懂道、佛之學,對其養生之理論及養生之術皆有精研,故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養性』『房中補益』『食養』等道家養生之說,也有『天竺國按摩法』等佛家養生功法。不僅豐富了養生內容,也使得諸家傳統養生法得以流傳於世,是我國養生發展史上有價值的醫學文獻。

馬盲 發表於 2025-6-23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孫思邈養生五要及其當代價值】

孫思邈真人在中醫養生史上的地位,猶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其【千金要方】與【攝養枕中方】二書,實為匯通三教、熔鑄百家的養生寶典。今就所述五端貢獻,試為申論其精微。

其一,"治未病"思想之深化,非徒承【內經】餘緒,實開"養性"學說之新章。【養性序】中"消未起之患"一語,直指養生本質在於"慎微"。此與【周易】"履霜堅冰至"的預見哲學、【道德經】"為之於未有"的處世智慧一脈相承。孫氏將醫學預防觀提升至生命哲學高度,使養生脫離技術層面而進入心性修養領域。

其二,食養學體系之建構,彰顯"醫食同源"的東方智慧。其將154種食物分列四綱,暗合【周禮】"五穀五藥"分類古法,又參以【食經】要義。尤可貴者,提出老人"常宜溫食""不得粘硬"等要訣,已蘊含現代營養學"年齡適應性"原則。觀其"食治"卷中,每以四氣五味配臟腑,實開後世"藥膳學"之先河。

其三,房中養生之論,最見孫氏卓識。其說非止於節慾保精,更建立"三忌"準則:病忌、經忌、產忌。此與馬王堆【養生方】相比,已從術數之說轉向生理實證。所謂"謹而抑之"的房中節度,實為【周易】"君子以懲忿窒欲"的醫學詮釋。

其四,婦幼專科之創設,打破【金匱要略】以來"先男後女"的醫籍傳統。其將婦人方置於卷首,暗合【禮記】"先飲食而後教誨"的倫常序列。對妊娠調攝提出"居處簡靜"等二十七條戒律,較之【諸病源候論】更為系統完備。

其五,三教養生法之整合,尤見真人吞吐百家之氣度。其"天竺按摩法"雜糅印度瑜伽導引,"道林養性"吸收葛洪存想之術,而"十二少"戒條又化用儒家"克己"功夫。這種融會貫通,恰似孔子"述而不作"而實集大成。

今人研習孫氏養生,當明三要:一者,其說根柢在於"中和"思想,非偏執一法;二者,諸術皆本於"形神共養"原則,非徒重形體;三者,所有方法皆需"因時制宜",非刻板套用。若得此三昧,則真人養生精義,庶幾可傳於當世矣。

(全文798字)
+
興華 發表於 2025-7-22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孫思邈養生五貢獻之學術闡微

唐代大醫孫思邈(541-682)集醫、道、儒、佛諸家精粹,其養生學說體系宏闊,實踐精微,於【千金要方】【攝養枕中方】中構建了承啟千年的養生範式。今就其五大貢獻,略陳管見。

一、發皇"治未病"之奧義
孫氏深研【內經】,將"治未病"升華為養生核心,創"養性"之說。【千金要方·養性序】以"消未起之患"為綱,強調防病先於治病,此說直指養生本質——非徒祛疾,實為全生。其"醫之於無事之前"的預防觀,較【素問】"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更重日常踐行,開後世"上工守神"之先河。

二、立食養學之圭臬
孫氏謂"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首倡食療為養生正法。【千金要方】載食藥154種,分谷、蔬、果、獸四類,詳述性味功效,如"藕實甘平主補中養神",已具現代營養學雛形。尤重老人飲食,主張"常須溫食""忌生冷黏滑",暗合【周易】"慎辨物居方"之理,為後世【飲膳正要】所宗。

三、倡房中養生之節度
【房中補益篇】提出"陽盛須抑"的節慾觀,以"嗇神保精"為要。其禁忌條款如"熱病未瘥禁合陰陽",合於【傷寒論】"陰陽易"病機,非徒倫理勸誡,實含病理依據。此說融攝道家"順欲不違,抑欲不縱"思想,較【素女經】更重醫學實證。

四、開婦幼專科之先河
孫氏首重婦幼,於【千金要方】置婦科三卷、兒科二卷,詳述胎養、乳哺之法。如"妊娠三月宜誦詩書"的胎教論,暗合現代優生學;"小兒初生拭口去惡血"之術,早西方醫學千餘年。此非僅體例創新,實為"重人貴生"思想之實踐。

五、會通三教養生之術
孫氏以醫統攝道、佛、儒養生法:采道家導引(如"調氣法")、佛家按摩("天竺國按摩法")、儒家慎獨之功,去其玄虛,存其實用。【攝養枕中方】載"十二少十二多"之說,以儒家中和之道調和諸法,使養生術脫離宗教窠臼,成為普世之學。

要之,孫思邈之養生學,既賅備【內經】理論根基,復廣納三教實踐精華,其"養性-食養-房中-婦幼-功法"五維體系,實為傳統養生學之範式。今人研習,當循其"博採眾長而歸於醫理"之徑,方得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