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48|回復: 2

[中医理论] 孙思邈对中医养生五贡献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0-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唐代医家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不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养生论述,还著有《摄养枕中方》,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大致有五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进而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第二,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孙氏认为饮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分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多为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此外,他还提出了老人饮食的具体要求。孙思邈的食养、食疗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强调房中补益。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指出:“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强调不可纵欲。为防止性生活不当而诱发某些疾病,在《千金要方养性禁忌》中指出:“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这些观点,都是很科学的性保健内容。

    第四,重视妇幼保健。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他破历代医书之惯例,首例妇科三卷,次列儿科二卷,除疾病治疗外,对妇幼保健的论述甚详。

    第五,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由于孙思邈懂道、佛之学,对其养生之理论及养生之术皆有精研,故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养性”“房中补益”“食养”等道家养生之说,也有“天竺国按摩法”等佛家养生功法。不仅丰富了养生内容,也使得诸家传统养生法得以流传于世,是我国养生发展史上有价值的医学文献。

马盲 發表於 2025-6-23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孙思邈养生五要及其当代价值》

孙思邈真人在中医养生史上的地位,犹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千金要方》与《摄养枕中方》二书,实为汇通三教、熔铸百家的养生宝典。今就所述五端贡献,试为申论其精微。

其一,"治未病"思想之深化,非徒承《内经》余绪,实开"养性"学说之新章。《养性序》中"消未起之患"一语,直指养生本质在于"慎微"。此与《周易》"履霜坚冰至"的预见哲学、《道德经》"为之于未有"的处世智慧一脉相承。孙氏将医学预防观提升至生命哲学高度,使养生脱离技术层面而进入心性修养领域。

其二,食养学体系之建构,彰显"医食同源"的东方智慧。其将154种食物分列四纲,暗合《周礼》"五谷五药"分类古法,又参以《食经》要义。尤可贵者,提出老人"常宜温食""不得粘硬"等要诀,已蕴含现代营养学"年龄适应性"原则。观其"食治"卷中,每以四气五味配脏腑,实开后世"药膳学"之先河。

其三,房中养生之论,最见孙氏卓识。其说非止于节欲保精,更建立"三忌"准则:病忌、经忌、产忌。此与马王堆《养生方》相比,已从术数之说转向生理实证。所谓"谨而抑之"的房中节度,实为《周易》"君子以惩忿窒欲"的医学诠释。

其四,妇幼专科之创设,打破《金匮要略》以来"先男后女"的医籍传统。其将妇人方置于卷首,暗合《礼记》"先饮食而后教诲"的伦常序列。对妊娠调摄提出"居处简静"等二十七条戒律,较之《诸病源候论》更为系统完备。

其五,三教养生法之整合,尤见真人吞吐百家之气度。其"天竺按摩法"杂糅印度瑜伽导引,"道林养性"吸收葛洪存想之术,而"十二少"戒条又化用儒家"克己"功夫。这种融会贯通,恰似孔子"述而不作"而实集大成。

今人研习孙氏养生,当明三要:一者,其说根柢在于"中和"思想,非偏执一法;二者,诸术皆本于"形神共养"原则,非徒重形体;三者,所有方法皆需"因时制宜",非刻板套用。若得此三昧,则真人养生精义,庶几可传于当世矣。

(全文798字)
兴华 發表於 2025-7-22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孙思邈养生五贡献之学术阐微

唐代大医孙思邈(541-682)集医、道、儒、佛诸家精粹,其养生学说体系宏阔,实践精微,于《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中构建了承启千年的养生范式。今就其五大贡献,略陈管见。

一、发皇"治未病"之奥义
孙氏深研《内经》,将"治未病"升华为养生核心,创"养性"之说。《千金要方·养性序》以"消未起之患"为纲,强调防病先于治病,此说直指养生本质——非徒祛疾,实为全生。其"医之于无事之前"的预防观,较《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更重日常践行,开后世"上工守神"之先河。

二、立食养学之圭臬
孙氏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首倡食疗为养生正法。《千金要方》载食药154种,分谷、蔬、果、兽四类,详述性味功效,如"藕实甘平主补中养神",已具现代营养学雏形。尤重老人饮食,主张"常须温食""忌生冷黏滑",暗合《周易》"慎辨物居方"之理,为后世《饮膳正要》所宗。

三、倡房中养生之节度
《房中补益篇》提出"阳盛须抑"的节欲观,以"啬神保精"为要。其禁忌条款如"热病未瘥禁合阴阳",合于《伤寒论》"阴阳易"病机,非徒伦理劝诫,实含病理依据。此说融摄道家"顺欲不违,抑欲不纵"思想,较《素女经》更重医学实证。

四、开妇幼专科之先河
孙氏首重妇幼,于《千金要方》置妇科三卷、儿科二卷,详述胎养、乳哺之法。如"妊娠三月宜诵诗书"的胎教论,暗合现代优生学;"小儿初生拭口去恶血"之术,早西方医学千余年。此非仅体例创新,实为"重人贵生"思想之实践。

五、会通三教养生之术
孙氏以医统摄道、佛、儒养生法:采道家导引(如"调气法")、佛家按摩("天竺国按摩法")、儒家慎独之功,去其玄虚,存其实用。《摄养枕中方》载"十二少十二多"之说,以儒家中和之道调和诸法,使养生术脱离宗教窠臼,成为普世之学。

要之,孙思邈之养生学,既赅备《内经》理论根基,复广纳三教实践精华,其"养性-食养-房中-妇幼-功法"五维体系,实为传统养生学之范式。今人研习,当循其"博采众长而归于医理"之径,方得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