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0|回覆: 3

[醫藥臨床] 【清宮醫案】:善用下法 邪祛正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7-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清宮醫案】:善用下法 邪祛正安

【清宮醫案】:善用下法 邪祛正安

    清宮瀉法醫案

    瀉下法是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的理論立法,屬於中醫學八法之一。瀉下法具有通大便,盪積滯,瀉實熱,攻逐水飲、寒積、蟲積、瘀血等作用,可治療裏實證, 實邪內閉,陰陽氣血失調。

    通過對清宮醫案的整理不難發現,宮廷御醫善用下法,重視『祛邪有助於安正』的祛邪除病思想。大量脈案中體現了邪去而元氣自復的認識。但他們並非只注重祛邪,亦多倡導養正可以祛邪,準確把握兩者的辨證關係,處方用藥療效顯著。

    重視臟腑表裏氣機升降

    以肺與大腸的關係為例,首先是肺與大腸通過經脈互為絡屬而構成表裏關係;並在生理上密切相關,肺主宣發,大腸得以濡潤,肺主肅降是大腸傳導的動力。肺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參與水液代謝,同時大腸亦參與水液代謝,能吸收大腸之中水分,使大便成形。

    其次,肺與大腸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肺熱壅盛,則大腸易燥結;肺陰不足,則腸枯便秘;大腸實熱秘結,肺氣不利而喘咳滿悶。

    乾隆五十年十月初八日循嬪脈案:嬪脈息弦數,原系肺胃積熱,外受風涼之症,服過宣肺寧嗽湯(蜜麻黃、煅石膏、杏仁、制半夏、橘紅、枳殼、前胡、酒芩、桑皮、花粉、葛根、甘草),表涼已解。惟肺積熱未清,咳嗽痰盛,胸脅脹悶,今用清肺寧嗽湯調理:

    前胡二錢五分,制半夏二錢,橘紅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瓜蔞三錢,黃芩一錢五分,柴胡一錢五分,花粉二錢,生甘草八分,川大黃二錢,厚朴二錢,枳殼一錢五分。引生薑三片,梨五片。一帖,午服。

    此案是宣肺止咳與通下清熱共用,因其痰熱阻肺,腑有積熱,故予肺腸同治。宮中御醫喜用瀉下之法,對肺熱痰喘,積熱日久者,多以小承氣湯合用之。

    此外,還有端康皇貴妃肝經有熱、胃蓄濕飲之證,選用清肝調中化飲治法調理;慈禧肝胃積熱所致眼目不爽,食後嘈雜,以調味承氣加減等記載。

    同時宮中運用瀉下法之時,十分重視氣機升降變化,如側重於對胃腸之通降,以助脾之升清。需要指出的是,瀉下法為祛邪之法,瀉下過度自有耗陰傷氣之弊。故運用時當注意祛邪不忘顧正,中病即止,而轉調理之途。

    總的來說,清宮御醫既本着六腑以通為用之理論,又重視臟腑間整體聯繫。其為帝、後運用瀉下法的經驗,值得後學效仿。

    活用瀉下 方有側重

    如前所述,宮中治病,強調實效,故瀉下法較為常用。諸如寒下之承氣類;溫下之大黃附子湯類;潤下之潤腸丸類;峻下之十棗湯、控涎丹類均據不同病情而相應使用。

    其中,以寒下法運用更為廣泛;且臨床之中又因兼症的不同,多與其他之法合用:

    一是裏滯而發熱者,常用清熱瀉下法。並根據病因不同,涉及臟腑不同,選用不同的方藥。如瘧疾之發病,多責之少陽,故選方用藥時,除了承氣湯瀉下外,多加用和解清熱之柴胡、黃芩。清宮中代表方劑,如光緒帝所用和解化滯湯(柴胡、葛根、薄荷、藁本、黃芩、鬱金、檳榔、枳實、酒軍、元明粉)。

    二是表邪未盡而裏熱熾盛者,多用發表瀉下法。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之證,在瀉下法之外,須加用疏風散熱之品。如乾隆朝十五阿哥福晉患風熱感冒,熱退而表未盡,裏熱滯盛,故治療予清咽涼膈散(連翹、薄荷、梔子、桔梗、木通、瓜蔞、枳實、大黃、元明粉)。

    三是氣滯不舒者,多選用理氣瀉下之法,需要強調的是考慮到肝鬱化火,通常會加用清肝之品,諸如柴胡、梔子之類,又注意到熱盛傷陰,則又常以養肝陰之白芍、生地之屬。清宮中代表方劑有:調氣化滯飲(枳青皮、香附、台烏、杭芍、三仙、內金、炒梔、鬱金、檳榔、羚羊角)。

    其他瀉下之法,諸如活血瀉下、導滯瀉下、祛痰瀉下、除濕瀉下、育陰瀉下等等在清宮醫案中亦有所涉及,在此不加以詳述。

    經對清宮醫案中的瀉下法進行統計,並對其中常用瀉下方藥進行分析,發現宮中承氣類應用頻次最高當屬小承氣湯。在此基礎上,常佐潤腸通便之品;對承氣類,隨證加減變化靈活,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工作者學習。

    如治痢疾,用承氣湯加木香、檳榔等理氣導滯,取『通因通用』之意。其次治痞滿多合平胃以調中化濕,取其和胃與瀉滯並行。

    此外涼膈散、一捻金(人參、牛黃、牽牛子、檳榔、生軍、硃砂)亦是常用之瀉下方,單味中藥諸如大黃、元明粉、瓜蔞等,也多為御醫們所青睞。透過清宮醫案,瀉下法的應用範圍、臨證配伍要領、用藥劑量大小,都能夠為我們今日之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發表於 2025-4-10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宮醫案】瀉下法運用之學術探微

瀉下法作為中醫治療學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內經】"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療原則。清宮御醫在繼承經典理論基礎上,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瀉下法應用體系,其學術價值值得深入探討。

一、臟腑相關理論的精妙運用
御醫深諳"肺與大腸相表裏"之奧義,在循嬪脈案中體現尤為精當。案中痰熱壅肺與大腸積熱並存,御醫以清肺寧嗽湯配合大黃、厚朴等通下之品,既開上焦之鬱閉,又通下焦之壅滯,實為"臟腑同治"典範。此治法暗合吳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之旨。

二、攻補兼施的辨證思維
御醫運用瀉下法時,尤重"祛邪安正"的辨證關係。觀其用藥,常以大黃配花粉養陰,厚朴伍梨片潤燥,體現"瀉中寓補"之妙。這種治療思想與張從正"攻邪即所以扶正"之說一脈相承,又結合宮廷體質特點有所發展。如端康皇貴妃案中,清肝調中化飲之法,既瀉肝經實熱,又顧護脾胃,可見其辨證之精微。

三、氣機升降的調控藝術
御醫運用瀉下不僅着眼於通便,更重視整體氣機調節。大黃、枳殼之屬降胃氣以助脾升,與前胡、桔梗等宣肺之品相伍,構成完整的升降循環。這種治療思路,實則是將李東垣脾胃學說與葉天士衛氣營血理論融會貫通的結果。

四、方藥運用的變通之道
從醫案可見,御醫活用瀉下不拘成方:或取小承氣湯之意而減其峻烈,或采調味承氣湯之法而增其和緩。這種靈活變通的用藥特點,既遵循仲景之法度,又結合具體證候有所創新,充分體現"方隨證轉"的辨證精神。

結語:
清宮瀉下法的學術特色,在於將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完美結合,其重視整體觀念、強調辨證論治的學術思想,對現代中醫臨床仍具重要指導意義。然需注意,當今臨床運用時,當如御醫般審慎,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方得瀉下法之真諦。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4-16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宮醫案】瀉下法運用發微

清宮御醫深諳"六腑以通為用"之旨,其瀉下法運用頗具章法。考其要義,約有三端:

一、臟腑表裏同治之妙
御醫尤重肺與大腸相表裏之關係。如循嬪案中,痰熱壅肺與大腸積熱並存,遂以清肺寧嗽湯合大黃、厚朴,既開肺郁,又通腑滯。此正合【醫經精義】"肺氣肅降,則大腸傳導有權"之論。更妙在佐以梨片為引,取"甘寒潤肺,金水相生"之意,使瀉下而不傷陰。

二、攻補兼施之法度
觀端康皇貴妃案,以清肝調中化飲為治,實寓"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機。御醫用瀉下必察氣血盛衰,如慈禧太后調味承氣湯案,大黃用量僅及常方之半,佐以甘草、粳米,暗合"峻藥緩攻"之旨。此即【醫學心悟】所謂"攻邪如逐寇,當給糧餉"之體現。

三、氣機升降之權衡
御醫用下法必參合升降:大黃降胃氣,每配柴胡升肝氣;厚朴下氣寬中,恆伍桔梗載藥上行。如道光朝全貴妃便秘案,以四磨飲子合麻仁丸,取"欲降先升"之法,深得李東垣升降學說精髓。

要之,清宮瀉下法非徒攻伐,實為調暢氣機之樞要。其辨證之精審,配伍之巧妙,劑量之斟酌,堪為後世範式。然今人效法,當知"三因制宜"之理,勿執成方而昧變通。昔葉天士云:"藥貴中病,法當應變",此真得御醫心法者也。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23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宮醫案】下法運用之學術精要探微

下法作為中醫治療學八法之一,其理論淵源可溯及【內經】"其下者引而竭之"之旨。清宮御醫於臨床實踐中,將下法運用臻於化境,形成獨具特色的治療體系,其學術價值值得深入剖析。

一、下法運用之理論基礎
御醫深諳"六腑以通為用"之要義,尤重臟腑氣機升降。以肺腸相關理論為例,其認識已超越簡單表裏配屬關係,而深入生理病理各層面:肺主宣發肅降之功,實為大腸傳導之動力源泉;大腸主津液吸收之職,又與肺通調水道相呼應。此等認識,較之尋常醫家更為精微。

二、下法運用之辨證特點
1. 祛邪安正之辯證統一
御醫處方尤重"邪去正安"之理,然非一味攻伐。如循嬪脈案所示,在表解後仍見肺熱未清,即採用清肺寧嗽湯,其中川大黃、厚朴、枳殼組成變通承氣,與宣肺化痰之品同用,體現"肺腸同治"之妙。

2. 臟腑相關之整體調治
端康皇貴妃案以清肝調中化飲為治,慈禧太后案取調胃承氣加減,皆顯示御醫注重臟腑生克關係。其用下法非獨治腸胃,更藉通降陽明以疏泄厥陰,通過腑氣通暢而達調和肝脾之效。

三、下法運用之臨證要訣
1. 把握攻補時機
御醫用下講究"中病即止",如大黃用量多控制在二錢左右,且常佐以梨汁、花粉等護陰之品,體現"峻藥緩攻"之智。

2. 注重配伍法度
觀其方劑組成,多遵"以瀉為通,以通為補"原則。如清肺寧嗽湯中,大黃與瓜蔞相配,取"瀉白承氣"之意;柴胡與黃芩同用,寓"升降相因"之機。

四、學術傳承之現代啟示
清宮瀉法醫案所示"通腑不傷正,祛邪兼扶正"的治療思想,對當代急腹症、呼吸系統疾病等治療頗具參考價值。其將下法從單純通便延伸至調節整體氣機的學術創新,尤值得借鑑。

結語:清宮御醫之下法運用,既恪守經旨,又多有發揮,形成了一套完整理法方藥體系。其學術精髓在於把握通降與升清之辯證關係,實現祛邪與扶正之動態平衡,堪稱中醫治法運用之典範。今人研習此道,當於辨證精確、配伍精當、劑量精審處着力,庶幾可得宮廷醫學之真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