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2|回復: 3

[医药临床] 《清宫医案》:善用下法 邪祛正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7-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清宫医案》:善用下法 邪祛正安

《清宫医案》:善用下法 邪祛正安

    清宫泻法医案

    泻下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属于中医学八法之一。泻下法具有通大便,荡积滞,泻实热,攻逐水饮、寒积、虫积、瘀血等作用,可治疗里实证, 实邪内闭,阴阳气血失调。

    通过对清宫医案的整理不难发现,宫廷御医善用下法,重视“祛邪有助于安正”的祛邪除病思想。大量脉案中体现了邪去而元气自复的认识。但他们并非只注重祛邪,亦多倡导养正可以祛邪,准确把握两者的辨证关系,处方用药疗效显著。

    重视脏腑表里气机升降

    以肺与大肠的关系为例,首先是肺与大肠通过经脉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并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肺主宣发,大肠得以濡润,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同时大肠亦参与水液代谢,能吸收大肠之中水分,使大便成形。

    其次,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热壅盛,则大肠易燥结;肺阴不足,则肠枯便秘;大肠实热秘结,肺气不利而喘咳满闷。

    乾隆五十年十月初八日循嫔脉案:嫔脉息弦数,原系肺胃积热,外受风凉之症,服过宣肺宁嗽汤(蜜麻黄、煅石膏、杏仁、制半夏、橘红、枳壳、前胡、酒芩、桑皮、花粉、葛根、甘草),表凉已解。惟肺积热未清,咳嗽痰盛,胸胁胀闷,今用清肺宁嗽汤调理:

    前胡二钱五分,制半夏二钱,橘红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瓜蒌三钱,黄芩一钱五分,柴胡一钱五分,花粉二钱,生甘草八分,川大黄二钱,厚朴二钱,枳壳一钱五分。引生姜三片,梨五片。一帖,午服。

    此案是宣肺止咳与通下清热共用,因其痰热阻肺,腑有积热,故予肺肠同治。宫中御医喜用泻下之法,对肺热痰喘,积热日久者,多以小承气汤合用之。

    此外,还有端康皇贵妃肝经有热、胃蓄湿饮之证,选用清肝调中化饮治法调理;慈禧肝胃积热所致眼目不爽,食后嘈杂,以调味承气加减等记载。

    同时宫中运用泻下法之时,十分重视气机升降变化,如侧重于对胃肠之通降,以助脾之升清。需要指出的是,泻下法为祛邪之法,泻下过度自有耗阴伤气之弊。故运用时当注意祛邪不忘顾正,中病即止,而转调理之途。

    总的来说,清宫御医既本着六腑以通为用之理论,又重视脏腑间整体联系。其为帝、后运用泻下法的经验,值得后学效仿。

    活用泻下 方有侧重

    如前所述,宫中治病,强调实效,故泻下法较为常用。诸如寒下之承气类;温下之大黄附子汤类;润下之润肠丸类;峻下之十枣汤、控涎丹类均据不同病情而相应使用。

    其中,以寒下法运用更为广泛;且临床之中又因兼症的不同,多与其他之法合用:

    一是里滞而发热者,常用清热泻下法。并根据病因不同,涉及脏腑不同,选用不同的方药。如疟疾之发病,多责之少阳,故选方用药时,除了承气汤泻下外,多加用和解清热之柴胡、黄芩。清宫中代表方剂,如光绪帝所用和解化滞汤(柴胡、葛根、薄荷、藁本、黄芩、郁金、槟榔、枳实、酒军、元明粉)。

    二是表邪未尽而里热炽盛者,多用发表泻下法。如外感风热,咽喉肿痛之证,在泻下法之外,须加用疏风散热之品。如乾隆朝十五阿哥福晋患风热感冒,热退而表未尽,里热滞盛,故治疗予清咽凉膈散(连翘、薄荷、栀子、桔梗、木通、瓜蒌、枳实、大黄、元明粉)。

    三是气滞不舒者,多选用理气泻下之法,需要强调的是考虑到肝郁化火,通常会加用清肝之品,诸如柴胡、栀子之类,又注意到热盛伤阴,则又常以养肝阴之白芍、生地之属。清宫中代表方剂有:调气化滞饮(枳青皮、香附、台乌、杭芍、三仙、内金、炒栀、郁金、槟榔、羚羊角)。

    其他泻下之法,诸如活血泻下、导滞泻下、祛痰泻下、除湿泻下、育阴泻下等等在清宫医案中亦有所涉及,在此不加以详述。

    经对清宫医案中的泻下法进行统计,并对其中常用泻下方药进行分析,发现宫中承气类应用频次最高当属小承气汤。在此基础上,常佐润肠通便之品;对承气类,随证加减变化灵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工作者学习。

    如治痢疾,用承气汤加木香、槟榔等理气导滞,取“通因通用”之意。其次治痞满多合平胃以调中化湿,取其和胃与泻滞并行。

    此外凉膈散、一捻金(人参、牛黄、牵牛子、槟榔、生军、朱砂)亦是常用之泻下方,单味中药诸如大黄、元明粉、瓜蒌等,也多为御医们所青睐。透过清宫医案,泻下法的应用范围、临证配伍要领、用药剂量大小,都能够为我们今日之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發表於 2025-4-10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宫医案》泻下法运用之学术探微

泻下法作为中医治疗学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清宫御医在继承经典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泻下法应用体系,其学术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一、脏腑相关理论的精妙运用
御医深谙"肺与大肠相表里"之奥义,在循嫔脉案中体现尤为精当。案中痰热壅肺与大肠积热并存,御医以清肺宁嗽汤配合大黄、厚朴等通下之品,既开上焦之郁闭,又通下焦之壅滞,实为"脏腑同治"典范。此治法暗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旨。

二、攻补兼施的辨证思维
御医运用泻下法时,尤重"祛邪安正"的辨证关系。观其用药,常以大黄配花粉养阴,厚朴伍梨片润燥,体现"泻中寓补"之妙。这种治疗思想与张从正"攻邪即所以扶正"之说一脉相承,又结合宫廷体质特点有所发展。如端康皇贵妃案中,清肝调中化饮之法,既泻肝经实热,又顾护脾胃,可见其辨证之精微。

三、气机升降的调控艺术
御医运用泻下不仅着眼于通便,更重视整体气机调节。大黄、枳壳之属降胃气以助脾升,与前胡、桔梗等宣肺之品相伍,构成完整的升降循环。这种治疗思路,实则是将李东垣脾胃学说与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融会贯通的结果。

四、方药运用的变通之道
从医案可见,御医活用泻下不拘成方:或取小承气汤之意而减其峻烈,或采调味承气汤之法而增其和缓。这种灵活变通的用药特点,既遵循仲景之法度,又结合具体证候有所创新,充分体现"方随证转"的辨证精神。

结语:
清宫泻下法的学术特色,在于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其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仍具重要指导意义。然需注意,当今临床运用时,当如御医般审慎,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方得泻下法之真谛。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4-16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宫医案》泻下法运用发微

清宫御医深谙"六腑以通为用"之旨,其泻下法运用颇具章法。考其要义,约有三端:

一、脏腑表里同治之妙
御医尤重肺与大肠相表里之关系。如循嫔案中,痰热壅肺与大肠积热并存,遂以清肺宁嗽汤合大黄、厚朴,既开肺郁,又通腑滞。此正合《医经精义》"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导有权"之论。更妙在佐以梨片为引,取"甘寒润肺,金水相生"之意,使泻下而不伤阴。

二、攻补兼施之法度
观端康皇贵妃案,以清肝调中化饮为治,实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机。御医用泻下必察气血盛衰,如慈禧太后调味承气汤案,大黄用量仅及常方之半,佐以甘草、粳米,暗合"峻药缓攻"之旨。此即《医学心悟》所谓"攻邪如逐寇,当给粮饷"之体现。

三、气机升降之权衡
御医用下法必参合升降:大黄降胃气,每配柴胡升肝气;厚朴下气宽中,恒伍桔梗载药上行。如道光朝全贵妃便秘案,以四磨饮子合麻仁丸,取"欲降先升"之法,深得李东垣升降学说精髓。

要之,清宫泻下法非徒攻伐,实为调畅气机之枢要。其辨证之精审,配伍之巧妙,剂量之斟酌,堪为后世范式。然今人效法,当知"三因制宜"之理,勿执成方而昧变通。昔叶天士云:"药贵中病,法当应变",此真得御医心法者也。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23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宫医案》下法运用之学术精要探微

下法作为中医治疗学八法之一,其理论渊源可溯及《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之旨。清宫御医于临床实践中,将下法运用臻于化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其学术价值值得深入剖析。

一、下法运用之理论基础
御医深谙"六腑以通为用"之要义,尤重脏腑气机升降。以肺肠相关理论为例,其认识已超越简单表里配属关系,而深入生理病理各层面:肺主宣发肃降之功,实为大肠传导之动力源泉;大肠主津液吸收之职,又与肺通调水道相呼应。此等认识,较之寻常医家更为精微。

二、下法运用之辨证特点
1. 祛邪安正之辩证统一
御医处方尤重"邪去正安"之理,然非一味攻伐。如循嫔脉案所示,在表解后仍见肺热未清,即采用清肺宁嗽汤,其中川大黄、厚朴、枳壳组成变通承气,与宣肺化痰之品同用,体现"肺肠同治"之妙。

2. 脏腑相关之整体调治
端康皇贵妃案以清肝调中化饮为治,慈禧太后案取调胃承气加减,皆显示御医注重脏腑生克关系。其用下法非独治肠胃,更藉通降阳明以疏泄厥阴,通过腑气通畅而达调和肝脾之效。

三、下法运用之临证要诀
1. 把握攻补时机
御医用下讲究"中病即止",如大黄用量多控制在二钱左右,且常佐以梨汁、花粉等护阴之品,体现"峻药缓攻"之智。

2. 注重配伍法度
观其方剂组成,多遵"以泻为通,以通为补"原则。如清肺宁嗽汤中,大黄与瓜蒌相配,取"泻白承气"之意;柴胡与黄芩同用,寓"升降相因"之机。

四、学术传承之现代启示
清宫泻法医案所示"通腑不伤正,祛邪兼扶正"的治疗思想,对当代急腹症、呼吸系统疾病等治疗颇具参考价值。其将下法从单纯通便延伸至调节整体气机的学术创新,尤值得借鉴。

结语:清宫御医之下法运用,既恪守经旨,又多有发挥,形成了一套完整理法方药体系。其学术精髓在于把握通降与升清之辩证关系,实现祛邪与扶正之动态平衡,堪称中医治法运用之典范。今人研习此道,当于辨证精确、配伍精当、剂量精审处着力,庶几可得宫廷医学之真传。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