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34|回覆: 2

[中醫理論] 李士懋:溯本求源,平脈辨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士懋,第二屆國醫大師,1936年生,山東黃縣人,河北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第一批傳承博士後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委員會委員,國家藥品審評專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2008年由河北省衛生廳、人事廳、中醫藥管理局授予『河北省首屆十二大名中醫』稱號。

    中醫的基本特色是平脈辨證,辨的核心是證,而脈是定證的,是靈魂,以虛實爲綱。

    平脈辨證思辨體系是在醫聖張仲景的平脈辨證思辨體系基礎上,結合我個人60多年苦讀經典和臨床磨礪而鑄成的。

    張仲景辨證論證體系將經方與醫經水乳交融,是理論結合臨床的辨證體系。中醫怎麼去治病、怎麼去臨床?核心是辨證論治。所以這裡提出溯本求源、平脈辨證的問題。

    臨床療效直接決定了中醫的生死存亡,辨證論證水平不高療效就不高,療效不高收入就不高,有能力的人都跑了,人才流失、陣地萎縮,誰找你看病?所以我們得拿出本事,把療效提上去。根據這個情況,我們提出了『溯本求源、平脈辨證』。

    本在何處?源在何方?本在於經典、源在於臨床。學經典、做臨床是個正確的道路。張仲景創立了辨證論證體系的『大廈』,他把外感、內傷等百病都融合在一起,所以叫【傷寒雜病論】。把外感內傷所有百病都捆在一起,無疑是一大堆亂麻,他從裡面提取一個指導全局、一個辨證論證體系的規律,採取了三項措施:

    【分類】

    科學者分科之學,可以從事物的性質不同而不斷地分。有人說中醫沒有分科,這是不懂中醫。中醫依照內經的理論,首先將百病分爲陰陽兩大類。比如說陽病十八、陰病十八,五臟各十八,合爲九十病。第二是層次的分類,把陰陽兩大類,陽分爲三,陰也分爲三,所以就出現了傷寒的六經病,並進一步進行第三層分類,分爲太陽風寒、太陽熱病等,然後,第四層分類,如桂枝湯證等。

    仲景沒有說完,只是舉例而已,告訴我們如何思辨。從一定角度講,【傷寒論】是通過很多不同變化的類型展現這個疾病運動變化的規律,加以定論爲太陽病、太陰病等等,並一步一步往下分,越分越細,分到每一位病人具體的時空變化,分類分到個體才算完,這個病就非常具體了。

    【定證】

    證是辨證論治體系的核心。證確定了,法依證立,方由法出。

    我們要知道中醫中這個病叫什麼、西醫中叫什麼,這固然好。如果我不知道中醫叫什麼病名,西醫叫什麼病名,中醫能治嗎?照樣治,因爲我們治的是證。不管什麼病,都有一個證型,比如脾虛,診斷什麼不知道,我知道他脾虛,我就可以治。

    我看病,第一非常重視西醫,但是我不受西醫診斷的影響。第二,西醫學對疾病的發展趨勢、判斷對我們有用,非常有價值。第三,對療效的判斷也有價值。

    我開藥重視證。逍遙散能夠治腫瘤,很多人不相信,但肝鬱脾虛這個證,就可以開,很平淡的方子就能拿來治腫瘤,化腐朽爲神奇。這就是中醫的神奇,要以證爲核心駕馭百病,所以說:『百病一也』。

    關鍵問題是證,什麼叫證?證含四個要素:性質、部位、程度、病勢,這四個可以合起來叫定性、定位、定量、定勢,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證。辨證施治的核心是這個證,抓住了證,就可以駕馭百病。

    【脈診】

    把脈診引入平脈辨證思辨體系中,形成了以脈定證。望聞問切分析確定了證。但是在辨證論證過程中,重要性不一樣。『切』在診斷中占50%~90%,在望聞問切的基礎上,以脈診來定證,這是從仲景那來的。後人把仲景的方法總結爲辨證論治,實質上是平脈證和辨脈證。

    【傷寒論】六經病每一篇第一個字是『辨』。爲什麼要辨?辨什麼?辨的依據、目的是什麼?比如說這個是太陽病,能開方嗎?開不了,必須得進而確定它的證。證上面是什麼?是脈。脈證並治,以脈定證。爲什麼唯獨寫了『脈證並治』,而不是舌證並治,可見脈的重要性。

    以脈來定證,在【傷寒論】中比比皆是。以什麼爲標準判斷外感熱病是否傳病,其依據是什麼?是脈。【傷寒論】第4條云:『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爲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爲傳也。』數急爲熱盛,故傳也。

    又比如說這個人心絞疼,是緊脈,我們用汗法。你生病了,脈急緊,我們也用汗法。【傷寒論】講發汗,標準是什麼?是脈。中醫判斷疾病是否好轉,很重要的一點也是脈。

    所以,中醫採取辨證體系,因而形成了平脈辨證這樣一個巍峨大廈,指導我們臨床,並取得良好效果。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6-12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平脈辨證——論李士懋教授中醫思辨體系之精要】

李士懋教授作爲當代中醫臨床與理論研究的集大成者,其提出的"溯本求源,平脈辨證"體系,實爲對仲景學術思想的創造性繼承與發展。此體系以脈診爲樞機,以經典爲根基,以臨床爲檢驗,構建了一套貫通理法方藥的辨證思維模式,值得深入闡發。

一、脈診爲辨證之靈魂
李教授強調"脈爲定證之本",此論直指【內經】"微妙在脈,不可不察"(【素問·脈要精微論】)之奧義。脈象作爲氣血運行的直觀呈現,較之症狀更具客觀性。仲景【傷寒論】中398條原文涉及脈診者達146條,足見"平脈辨證"實爲經方醫學之本色。李教授通過六十載臨床驗證,提煉出"以虛實爲綱"的脈診辨證綱領,使複雜的證候群得以通過寸口三關的浮沉遲數獲得本質把握,此乃對【難經】"獨取寸口"診斷法的深化發展。

二、經典與臨床的互證循環
所謂"本在經典,源在臨床",正合【傷寒論·自序】"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之旨。李教授指出仲景構建的辨證體系具有層級化特徵:
1. 陰陽總綱: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2. 六經分證:三陰三陽的疾病時空定位
3. 方證對應:如桂枝湯證之"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精準辨證
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辨證思維,實爲系統論思想在古代醫學的超前實踐。李教授特別強調,唯有通過臨床反覆驗證,才能使經典理論轉化爲"活法圓機",否則終成紙上談兵。

三、辨證體系的科學內核
針對"中醫缺乏分類體系"的誤解,李教授以【金匱要略】"陽病十八,陰病十八"爲例,揭示中醫疾病分類學的三大特徵:
1. 定性分類:以病性(寒熱虛實)爲第一維度
2. 定位分類:以病位(表里臟腑)爲第二維度
3. 定量分類:如"合爲九十病"的量化表述
這種多維立體的分類法,與現代系統科學"分形理論"高度契合。仲景通過方證體系的構建,實現了從理論模型到個體化診療的精準落地,此即"分類分到個體才算完"的深層含義。

四、當代中醫的傳承啟示
李教授警示"臨床療效決定中醫存亡",實發人深省。當今中醫發展面臨經典傳承斷裂與臨床能力弱化的雙重危機。解決之道在於:
1. 回歸經典語境:精研【傷寒】【金匱】的辨證思維範式
2. 重構脈診體系:建立可重複的脈象診斷標準
3. 強化方證對應:培養"見症知方"的臨床直覺
此三者,正是"平脈辨證"體系對當代中醫教育的核心啟示。

要之,李士懋教授之學術貢獻,在於將仲景學說中隱含的系統思維顯性化,使抽象的理論轉化爲可操作的臨床路徑。其強調的"脈證互參"思維,既是對"望聞問切"診斷次第的重新詮釋,更是對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根本原則的守正創新。學者若能由此悟入,則岐黃之道,斯不遠矣。

(全文798字)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7-10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平脈辨證——論李士懋教授中醫思辨體系之精要】

李士懋教授所倡「溯本求源,平脈辨證」之說,實爲中醫辨證論治之樞機,其理法直承仲景之學而有所發微。今試析其要義,以明中醫臨證之根本。

一、脈爲辨證之魂,虛實爲綱
李教授以「脈爲定證之靈魂」,此論深得【內經】【傷寒】三昧。【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夫脈者,血之府也。」脈象乃氣血陰陽之外現,故【傷寒論】六經辨證皆首言脈(如「太陽之爲病,脈浮」)。李教授更以「虛實爲綱」,蓋八綱之中,虛實二端最能決病機之進退(如【景岳全書】言:「虛實爲察病之綱要」)。臨證時,脈之有力無力、浮沉遲數,皆可定病性之虛實、表里、寒熱,此即「平脈辨證」之精義。

二、仲景分類定證之法
李教授謂仲景「分類」「定證」二法,實爲中醫辨證之圭臬。
1. 分類層級:
【金匱要略】首言「陽病十八,陰病十八」,此乃依【內經】陰陽總綱而分。仲景更衍爲六經(太陽、陽明等),再細分至方證(如桂枝湯證)。此分類非機械割裂,乃「以常達變」之思維模型。李教授指出:「分類分至個體時空方爲終」,正合「辨證個體化」之旨。
2. 證爲核心:
「證」非症狀羅列,而是病機概括(如「少陽證」即邪在半表半里)。【傷寒論】第16條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李教授強調「法依證立,方由法出」,正是對仲景「病-脈-證-治」邏輯的繼承。

三、經典與臨床互爲本源
李教授言「本在經典,源在臨床」,實爲針砭時弊之論。今人或執死方以治活病,或棄經典而逐時方,皆失中醫根本。清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早有警示:「宗經者多全,師心者多誤。」李教授以六十載臨床印證經典,如以脈象定少陰病之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正是「以經解經,以臨床證經」的典範。

四、療效爲中醫存亡之關鍵
李教授直言「療效決定生死存亡」,絕非危言。中醫若無卓效,則如【漢書·藝文志】所譏「以愈爲劇,以生爲死」。其提倡「平脈辨證」,正是欲以精準辨證提升療效。譬如厥陰病之烏梅丸證,若僅據「消渴、氣上撞心」而遺脈象之沉細,則易誤治。李氏臨床注重脈證合參,故能屢起沉疴。

結語
李士懋教授之學術,非徒守仲景舊章,更在「以脈統證」的實踐中賦予新解。其思辨體系啟示後人:欲振中醫,必先固本——本立則道生,源清則流潔。學者當循此徑,於經典中求法,於臨床中證道,方得中醫真諦。

(全文約780字)

【注】本文引據【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並參李士懋【平脈辨證經方時方案解】學術觀點,力求言必有據,文不虛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