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32|回復: 2

[中医理论] 李士懋: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0-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士懋,第二届国医大师,1936年生,山东黄县人,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2008年由河北省卫生厅、人事厅、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称号。

    中医的基本特色是平脉辨证,辨的核心是证,而脉是定证的,是灵魂,以虚实为纲。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是在医圣张仲景的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基础上,结合我个人60多年苦读经典和临床磨砺而铸成的。

    张仲景辨证论证体系将经方与医经水乳交融,是理论结合临床的辨证体系。中医怎么去治病、怎么去临床?核心是辨证论治。所以这里提出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问题。

    临床疗效直接决定了中医的生死存亡,辨证论证水平不高疗效就不高,疗效不高收入就不高,有能力的人都跑了,人才流失、阵地萎缩,谁找你看病?所以我们得拿出本事,把疗效提上去。根据这个情况,我们提出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于经典、源在于临床。学经典、做临床是个正确的道路。张仲景创立了辨证论证体系的“大厦”,他把外感、内伤等百病都融合在一起,所以叫《伤寒杂病论》。把外感内伤所有百病都捆在一起,无疑是一大堆乱麻,他从里面提取一个指导全局、一个辨证论证体系的规律,采取了三项措施:

    【分类】

    科学者分科之学,可以从事物的性质不同而不断地分。有人说中医没有分科,这是不懂中医。中医依照内经的理论,首先将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比如说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各十八,合为九十病。第二是层次的分类,把阴阳两大类,阳分为三,阴也分为三,所以就出现了伤寒的六经病,并进一步进行第三层分类,分为太阳风寒、太阳热病等,然后,第四层分类,如桂枝汤证等。

    仲景没有说完,只是举例而已,告诉我们如何思辨。从一定角度讲,《伤寒论》是通过很多不同变化的类型展现这个疾病运动变化的规律,加以定论为太阳病、太阴病等等,并一步一步往下分,越分越细,分到每一位病人具体的时空变化,分类分到个体才算完,这个病就非常具体了。

    【定证】

    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证确定了,法依证立,方由法出。

    我们要知道中医中这个病叫什么、西医中叫什么,这固然好。如果我不知道中医叫什么病名,西医叫什么病名,中医能治吗?照样治,因为我们治的是证。不管什么病,都有一个证型,比如脾虚,诊断什么不知道,我知道他脾虚,我就可以治。

    我看病,第一非常重视西医,但是我不受西医诊断的影响。第二,西医学对疾病的发展趋势、判断对我们有用,非常有价值。第三,对疗效的判断也有价值。

    我开药重视证。逍遥散能够治肿瘤,很多人不相信,但肝郁脾虚这个证,就可以开,很平淡的方子就能拿来治肿瘤,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中医的神奇,要以证为核心驾驭百病,所以说:“百病一也”。

    关键问题是证,什么叫证?证含四个要素:性质、部位、程度、病势,这四个可以合起来叫定性、定位、定量、定势,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证。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这个证,抓住了证,就可以驾驭百病。

    【脉诊】

    把脉诊引入平脉辨证思辨体系中,形成了以脉定证。望闻问切分析确定了证。但是在辨证论证过程中,重要性不一样。“切”在诊断中占50%~90%,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以脉诊来定证,这是从仲景那来的。后人把仲景的方法总结为辨证论治,实质上是平脉证和辨脉证。

    《伤寒论》六经病每一篇第一个字是“辨”。为什么要辨?辨什么?辨的依据、目的是什么?比如说这个是太阳病,能开方吗?开不了,必须得进而确定它的证。证上面是什么?是脉。脉证并治,以脉定证。为什么唯独写了“脉证并治”,而不是舌证并治,可见脉的重要性。

    以脉来定证,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以什么为标准判断外感热病是否传病,其依据是什么?是脉。《伤寒论》第4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数急为热盛,故传也。

    又比如说这个人心绞疼,是紧脉,我们用汗法。你生病了,脉急紧,我们也用汗法。《伤寒论》讲发汗,标准是什么?是脉。中医判断疾病是否好转,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脉。

    所以,中医采取辨证体系,因而形成了平脉辨证这样一个巍峨大厦,指导我们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6-12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论李士懋教授中医思辨体系之精要》

李士懋教授作为当代中医临床与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其提出的"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体系,实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此体系以脉诊为枢机,以经典为根基,以临床为检验,构建了一套贯通理法方药的辨证思维模式,值得深入阐发。

一、脉诊为辨证之灵魂
李教授强调"脉为定证之本",此论直指《内经》"微妙在脉,不可不察"(《素问·脉要精微论》)之奥义。脉象作为气血运行的直观呈现,较之症状更具客观性。仲景《伤寒论》中398条原文涉及脉诊者达146条,足见"平脉辨证"实为经方医学之本色。李教授通过六十载临床验证,提炼出"以虚实为纲"的脉诊辨证纲领,使复杂的证候群得以通过寸口三关的浮沉迟数获得本质把握,此乃对《难经》"独取寸口"诊断法的深化发展。

二、经典与临床的互证循环
所谓"本在经典,源在临床",正合《伤寒论·自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旨。李教授指出仲景构建的辨证体系具有层级化特征:
1. 阴阳总纲: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 六经分证:三阴三阳的疾病时空定位
3. 方证对应:如桂枝汤证之"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精准辨证
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辨证思维,实为系统论思想在古代医学的超前实践。李教授特别强调,唯有通过临床反复验证,才能使经典理论转化为"活法圆机",否则终成纸上谈兵。

三、辨证体系的科学内核
针对"中医缺乏分类体系"的误解,李教授以《金匮要略》"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为例,揭示中医疾病分类学的三大特征:
1. 定性分类:以病性(寒热虚实)为第一维度
2. 定位分类:以病位(表里脏腑)为第二维度
3. 定量分类:如"合为九十病"的量化表述
这种多维立体的分类法,与现代系统科学"分形理论"高度契合。仲景通过方证体系的构建,实现了从理论模型到个体化诊疗的精准落地,此即"分类分到个体才算完"的深层含义。

四、当代中医的传承启示
李教授警示"临床疗效决定中医存亡",实发人深省。当今中医发展面临经典传承断裂与临床能力弱化的双重危机。解决之道在于:
1. 回归经典语境:精研《伤寒》《金匮》的辨证思维范式
2. 重构脉诊体系:建立可重复的脉象诊断标准
3. 强化方证对应:培养"见症知方"的临床直觉
此三者,正是"平脉辨证"体系对当代中医教育的核心启示。

要之,李士懋教授之学术贡献,在于将仲景学说中隐含的系统思维显性化,使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路径。其强调的"脉证互参"思维,既是对"望闻问切"诊断次第的重新诠释,更是对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根本原则的守正创新。学者若能由此悟入,则岐黄之道,斯不远矣。

(全文798字)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7-10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论李士懋教授中医思辨体系之精要》

李士懋教授所倡「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之说,实为中医辨证论治之枢机,其理法直承仲景之学而有所发微。今试析其要义,以明中医临证之根本。

一、脉为辨证之魂,虚实为纲
李教授以「脉为定证之灵魂」,此论深得《内经》《伤寒》三昧。《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脉象乃气血阴阳之外现,故《伤寒论》六经辨证皆首言脉(如「太阳之为病,脉浮」)。李教授更以「虚实为纲」,盖八纲之中,虚实二端最能决病机之进退(如《景岳全书》言:「虚实为察病之纲要」)。临证时,脉之有力无力、浮沉迟数,皆可定病性之虚实、表里、寒热,此即「平脉辨证」之精义。

二、仲景分类定证之法
李教授谓仲景「分类」「定证」二法,实为中医辨证之圭臬。
1. 分类层级:
《金匮要略》首言「阳病十八,阴病十八」,此乃依《内经》阴阳总纲而分。仲景更衍为六经(太阳、阳明等),再细分至方证(如桂枝汤证)。此分类非机械割裂,乃「以常达变」之思维模型。李教授指出:「分类分至个体时空方为终」,正合「辨证个体化」之旨。
2. 证为核心:
「证」非症状罗列,而是病机概括(如「少阳证」即邪在半表半里)。《伤寒论》第16条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李教授强调「法依证立,方由法出」,正是对仲景「病-脉-证-治」逻辑的继承。

三、经典与临床互为本源
李教授言「本在经典,源在临床」,实为针砭时弊之论。今人或执死方以治活病,或弃经典而逐时方,皆失中医根本。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早有警示:「宗经者多全,师心者多误。」李教授以六十载临床印证经典,如以脉象定少阴病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正是「以经解经,以临床证经」的典范。

四、疗效为中医存亡之关键
李教授直言「疗效决定生死存亡」,绝非危言。中医若无卓效,则如《汉书·艺文志》所讥「以愈为剧,以生为死」。其提倡「平脉辨证」,正是欲以精准辨证提升疗效。譬如厥阴病之乌梅丸证,若仅据「消渴、气上撞心」而遗脉象之沉细,则易误治。李氏临床注重脉证合参,故能屡起沉疴。

结语
李士懋教授之学术,非徒守仲景旧章,更在「以脉统证」的实践中赋予新解。其思辨体系启示后人:欲振中医,必先固本——本立则道生,源清则流洁。学者当循此径,于经典中求法,于临床中证道,方得中医真谛。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引据《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并参李士懋《平脉辨证经方时方案解》学术观点,力求言必有据,文不虚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