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47|回復: 1

[医药临床] “人身诸气可合而为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9-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

    李东垣写作的开篇第一句是:“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

    阴为内,阳为外,这句话重在强调分辨内、外之证的重要性,也即强调临床分辨内伤、外感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东垣学说的立足点在于分辨内伤、外感,且其核心部分在内伤学说。

    李东垣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在当时外感学说占主导的中医临床学中,创立了内伤学说。后学者朱丹溪感慨:“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着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

    清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说:“东垣所以擅名当世者,无他长焉,知脾胃之为要尔。”这实在有点低诂了李东垣。

    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

    《内经》中没有这样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灵枢•百病始生》中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显然,从发病角度来看,李东垣这里所强调的和《内经》所强调的是有出入的。

    李东垣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很确切地说“遍观《内经》中所说”?

    这句话是李东垣基于“内伤病”所说。

    李东垣在这里是为了强调被当时中医所忽视的内伤病才这样说的。言外之意是《内经》中所说外感病因众人皆知,《内经》中反复提到的内伤病因反而没人注意。

    这段话指出了东垣内伤学说的病因: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此处的胃气是指脾胃之气,是由水谷精微经胃受纳腐熟、经脾上输于肺而布化周身内外之气。

    人身诸气,因运行部位有别,功能作用有别,又有各自不同的名称,但都受胃气充养,因此李东垣说都是“胃气之异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元气。元气是先天之气,自然与后天之气胃气有别。李东垣之所以说元气、胃气“其实一也”,是基于元气也受胃气之充养。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下》有如下一段论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 ,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

    人身诸气皆是胃气。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定格在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为内伤学说服务的。

    也就是说,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在构建内伤学说时自然而然产生的。

    理论上,我们可以说元气与胃气并不相同。但在临床上,治疗元气病变,是离不开治疗胃气的。

    《内经》把人身诸气分而别论,而李东垣创造性地把人身诸气合而为一。这种思路是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过程中可供借鉴的。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5-18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辨内外伤与诸气同源刍议》

按: 观原帖所论东垣内外伤之辨及诸气归一之说,诚得金元医学之枢要。然其间尚有可申发者,今试析之。

一、东垣引《内经》之深意
李氏所谓"遍观《内经》"云云,实为"托经立言"之笔法。考《素问·太阴阳明论》言:"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东垣特将《调经论》"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诸句加以强化,非为曲解经旨,乃因当时医家"执外感以概百病"(《脾胃论·序》),故以矫枉过正之辞醒世。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谓:"东垣之学,从《内经》'土者生万物'一句化出",可谓的评。

二、诸气归一之生理基础
"六气皆胃气异名"说,当参《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之论。东垣所言之元气,非指先天原气,实为"后天元气"——即《内外伤辨惑论》所谓"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此与《难经》"原气者,三焦之别名"说相承,而更强调脾胃的充养作用。其理论创新处,在于将卫气、荣气的生成统归于"谷气上行"这一动态过程,暗合现代医学"胃肠激素-神经-免疫网络"之说。

三、内外伤辨的临床价值
东垣辨内外伤,非仅病因之分野,实含病机传变之要义。《兰室秘藏》载:"外伤风寒,邪从表入;内伤饮食,热从中发",二者虽皆可见发热,然外感热在太阳则脉浮紧,内伤热在阳明则脉洪大,此即"阴阳之证"精微处。近人章次公谓:"东垣发明'阴火'概念,实开温病学派伏气学说之先河",可资参证。

结语: 东垣之学,以脾胃为枢机,统摄内外诸证,会通先后天之气。其引经立说虽有侧重,然正所以补前贤未发之奥。读古人书,当于言外求其苦心,斯为善学。

(全文798字)
马奇 發表於 2025-7-6 05:4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李东垣"胃气异名"说与《内经》气论之承变

李东垣"人身诸气可合而为一"之论,实为金元医学理论创新之典范。其谓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皆胃气之异名"者,非谓诸气本源无别,乃强调脾胃后天之气对人身诸气之统摄作用。此说既承《内经》气论要旨,又别开生面,自成体系。

细考《内经》气论,实分先天后天。《灵枢·刺节真邪》明言"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已肇先天后天二气说之端。东垣独重胃气,非不知元气禀于先天,实因临床所见,内伤之证多因脾胃衰惫,无以"并而充身"。其谓"胃气之异名"者,乃指诸气运行皆赖胃气资生,非谓先天后天无别。此正如江河支流虽各具名,然皆仰赖源头活水,东垣特标"胃气"为诸气之源流根本耳。

东垣之学,最精妙处在于将《内经》分散之气论,统合于脾胃一元论之下。《素问·玉机真藏论》虽有"五藏者皆禀气于胃"之说,然未若东垣系统阐发。其将卫气归于胃气者,本于《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之说;将荣气归于胃气,则承《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之论。至若"生发诸阳上升之气",实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之微义,而创"升清降浊"之治法。

吴昆谓东垣"知脾胃之为要",确为的评,然犹未尽其奥。东垣非仅知脾胃之要,更创"内伤"一整套辨治体系。其引《内经》虽与原文有出入,然正如仲景"撰用《素问》"而自成伤寒体系,东垣亦是"以意逆志",为阐发内伤理论而有所侧重。观《脾胃论》全书,其引《内经》凡六十三处,多取与脾胃相关者加以发挥,此正医学发展之常道。

今人读东垣书,当识其"胃气统诸气"之说,实为针对当时医者"重外感轻内伤"之弊而发。其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完善《内经》气论,更在于开创内伤辨治之新范式。明乎此,则知东垣"异名"之说,非违经旨,乃补经义之未备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