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6|回复: 2

[医药临床] 《伤寒论》证的三重含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8-2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我们在继承发扬《伤寒论》辨证论治同时,不应忽略其关于“证”字内涵的挖掘,笔者认为书中所言“证”,并非仅指方证或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概括。细读《伤寒论》中出现“证”字的条文,不难发现,张仲景对于“证”的论述有多重含义,包括诸如症状、汤证或方证、病证。

    含义一:症状

    我们目前认为证与症状有明确的区别,证是指对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认识,可以是证型也可以是方证,而症状是指患者主客观的表现。但在《伤寒论》一书中二者并没有明确区分,常以“证”代症,即“证”的第一层含义指的就是症状,这在《伤寒论》一书中有多处体现,如第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外证,就是阳明病在外的所表现的症状,其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与外证遥相呼应;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阳明证即指阳明病的症状如口渴、恶热、大便难等,少阳证即指少阳病的表现,如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柴胡证”即指有柴胡汤方证的症状,“但见一证”很明显也指的是症状,此外,诸如第103条“柴胡证仍在者”,第204条“虽有阳明证”均指的是症状;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观其脉证”中的“证”字也应该指症状而言,而非“证型”或“方证”,“证”字与脉相并列,二者应具有同等的地位,脉象是医者切脉所得,属于体征范畴,有“大、浮、数、动、滑”之阳脉,亦有“沉、涩、弱、弦、微”之阴脉,不管是症状还是体征均是医者收集的辨证资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所谓“方证”的层次,如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桂枝汤主之。”再看第16条后半句与“观其脉证”相对应,如果脉象表现为“脉浮紧”,证(症状)表现为“发热汗不出者”,此时就不适合用桂枝汤。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他说:“主证实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是可靠的临床依据。”这里的证候实际上为症状。

    含义二:方证

    方证一说源于《伤寒论》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此处“病”应指疾病的某一阶段,其病机与方合拍,故又可称为方证或汤证,可以认为其为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概括。清代医家柯琴受仲景所言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启发,在《伤寒来苏集》中“宗此义,以证名篇,而以论次第之。”主张类病证的基础上类汤证;清代医家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一书所类方思想与《伤寒来苏集》类汤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后方证辨证理论研究蔚为大观,刘渡舟有“方证相对论”之说,胡希恕认为“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方证的内涵包括方剂的适应症、方剂背后蕴含的病机、方剂药物组成及煎服法等。《伤寒论》一书中有大量方证或汤证的表述,如第101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第104条“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149条“柴胡汤证俱”。

    我们不否认抓主证是掌握辨方证的捷径,但仅仅停留在辨症状上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重视症状背后所隐藏的病机。仲景早有明言,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仲景虽曾言“设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主之”,在《金匮要略》里面也提到“诸黄腹痛而呕者,柴胡汤主之”,但这时候如果仅仅根据“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就辨为柴胡汤证,而不考虑其湿热内生病机则会误诊,另外他还提到不能把痰饮病的“本渴饮水而呕”与柴胡汤证“口干、喜呕”相混淆,二者病机有本质的区别。

    含义三:病证

    《伤寒论》一书中“证”的内涵除有症状、汤证之外,尚有病证之意,如第48条“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太阳病证”既有病的概念,又有证的含义;第125条“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此处血证实为血瘀证;第133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此处结胸证实为结胸病;第146条“外证未去者”,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这两处外证指表证。

    由上可见,《伤寒论》一书中“证”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仅仅囿于“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概括”或汤证是不符合仲景原意的,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从《伤寒论》原书中探寻仲景的深意,如此才能更好地继承前人的学术。

随缘 发表于 2025-6-23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证"字三重义蕴发微

《伤寒论》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奠基之作,其"证"字内涵之精微,实需深入剖析。笔者以为,仲景所言"证"字,实具症状指征、方证对应、病机证候三重义蕴,三者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辨证体系。

一、症状指征:辨证之基础
《伤寒论》中"证"字确有指代症状之例,此乃汉代医籍用语特点。如182条"阳明病外证"列举身热、汗出等外在表现,正合《说文解字》"证,告也"之本义。然需明辨,仲景虽以"证"代症,实已蕴含辨证思维。如16条"观其脉证",表面并列脉象与症状,实则暗含"脉证合参"的辨证方法。刘渡舟先生所言"主证",实为具有辨证价值的核心症状群,非泛泛之症。

二、方证对应:辨证之枢机
方证相应乃仲景心法要旨。101条"柴胡证"、103条"柴胡证仍在"等表述,已超越单纯症状描述,形成"症-方"直接对应的辨证模式。此"证"字实指特定方剂适应症候群,如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值得注意的是,仲景虽未明言"方证"术语,但其"证-方"对应关系已跃然纸上,为后世"方证相应"学说奠定基础。

三、病机证候:辨证之根本
《伤寒论》中"证"字更深层含义在于病机概括。如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证"已上升为病机判断。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仲景之证,有症候之证,有病机之证。"病机层面的"证",实为症状、方证之上的理论升华,如"少阳证"不仅指特定症状群,更包含"枢机不利"的病机本质。

结语:
《伤寒论》"证"字三义,实为辨证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从症状收集到方剂对应,最终达至病机把握。三者并非割裂,而是层层递进的辨证过程。今人研习《伤寒论》,当明此三义,既不可执于症状而失其神,亦不可空谈病机而忘其形,方得仲景辨证论治之真谛。
赵科技法 发表于 2025-7-6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证"字三重义疏解

仲景《伤寒论》以"证"立论,实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然今人释"证",多囿于现代辨证分型之说,反失古人立言本旨。细绎全书,"证"字实具三层精义,当明辨之。

一、症状之证(现象层)
《伤寒论》中"证"字最直观者,当指症状体征。如182条"阳明病外证"直指"身热汗出"等外在表现,此与《内经》"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诊法思想一脉相承。尤当注意者,仲景常"脉证"并提(如16条),证为患者自觉之症,脉乃医者他觉之征,二者皆为辨证素材。刘渡舟先生所谓"主证",实即此类具有辨证特异性的关键症状群。此层含义体现汉代医学"以象测藏"的朴素认识论特征。

二、方证之证(治疗层)
方证相应乃仲景心法要诀。如101条"柴胡证"即指小柴胡汤适应症候群,此"证"已非单纯症状罗列,而是症状与方药间的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仲景强调"但见一证便是",揭示方证对应具有"主症权重"的特点。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仲景制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分",正阐明方证对应的实效性特征。此层含义构成经方运用的核心逻辑。

三、病机之证(本质层)
《伤寒论》中"证"字亦暗含病机判断。如16条"随证治之",既要求辨别当前症状组合,更需推究"坏病"之病机转归。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特别强调:"证者,表里虚实寒热之谓也",已触及病机本质。现代所谓"证型",实由此发展而来,然须注意仲景时代尚未形成后世完整的八纲辨证体系。

要而论之,仲景之"证"实为动态概念:从症状观察到方剂对应,最终指向病机把握,构成"现象-治疗-本质"的三重认知维度。今人研习《伤寒论》,当回归文本语境,既不可将"证"简单等同于现代证型概念,亦不宜割裂三者内在联系。陆渊雷先生曾言:"仲景之证,有症候之义,有证据之义,更有验证之义",可谓深得三昧。明乎此,方能真正领会《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