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34|回覆: 2

[醫藥臨床] 中醫三法消肺脹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肺脹常繼發於哮病、肺咳等肺系久疾之後,因肺氣長期壅滯,肺葉恆久膨脹,不能斂降而脹廓充胸,是以胸中脹悶,動則尤甚,氣短而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肺系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指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本病的發生多因久病肺虛,痰瘀瀦留,每因復感外邪誘使病情發作或加劇。久咳、久喘、久哮、復感外邪,肺之體用俱損,呼吸機能錯亂,氣壅於胸,滯留於肺,痰瘀阻結肺管氣道,導致肺體脹滿,張縮無力,不能斂降而成肺脹。

    肺脹的病理因素主要為痰濁、水飲與血瘀互為影響,兼見同病。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機體的防禦機能處於低下狀態,故最易復感外邪,誘使病情發作和加劇。如內停痰飲,又復感風寒,則可成為外寒內飲證;感受風熱或痰郁化熱,可表現為痰熱證;痰濁壅盛,或痰熱內擾,蒙蔽心竅,則意識朦朧、嗜睡甚至昏迷;痰熱內閉,熱邪耗灼營陰,肝腎失養,陰虛火旺,肝火挾痰上擾,氣逆痰升,肝風內動則發生肢顫、抽搐;迫血妄行,則動血而致出血; 病情進一步發展可陰損及陽,出現肢冷、汗出、脈微等元陽欲脫現象。青海省中醫院呼吸科對肺脹採取內治、外治、食療三法調治,獲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內治法】

    發作期的病人,常分以下四型辨治:

    1.痰濕阻肺證:胸中脹悶,咳嗽咯痰,痰多色白黏膩或呈泡沫,短氣喘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弦滑。治宜化痰燥濕。方用蒼白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藥用制半夏、陳皮、茯苓、蒼朮、白朮、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甘草。

    2.寒飲停肺證:胸中脹悶,喘促氣急,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咳嗽咯痰,痰多稀薄色白,舌薄白滑,脈弦緊。治宜溫肺化飲。方用小青龍湯加減。藥用麻黃、白芍、細辛、乾薑、桂枝、五味子、制半夏、甘草。

    3.痰熱壅肺證:胸肋脹悶,咳逆喘息,痰多色黃,質黏不爽,口渴煩躁,溲黃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數或滑數。治宜清熱化痰宣肺。方用清金化痰湯加減。藥用栝樓、貝母、陳皮、茯苓、桔梗、桑白皮、黃芩、梔子、麥冬、知母、甘草。

    4.痰瘀互結證:胸中脹悶,氣喘咳嗽,咯痰不利,口唇紫暗,肢末發紺,平臥困難,腹脹肢腫,舌質瘀暗,苔膩,脈象沉澀。治宜化痰逐瘀。方用小陷胸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栝樓、清半夏、黃連、黃芩、貝母、杏仁、海蛤殼、川芎、丹參、桃仁、澤蘭。

    緩解期的病人,常分以下兩型辨治:

    1.肺氣虧虛證:胸中脹悶,氣短喘促,聲低氣怯,咳聲低微,痰白量少,自汗畏風,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弱或虛大。治宜補益肺氣。方用補肺湯加減。藥用人參、黃芪、熟地黃、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2.肺腎氣虛證:胸中脹悶,呼吸淺短,甚則張口抬肩,動則喘甚,咳嗽,痰白如沫,心悸,四肢無力,畏寒肢冷,脈弱而數或結代,舌淡或紫暗。治宜補脾益腎助肺。方用平喘固本湯加減。藥用人參、五味子、胡桃肉、冬蟲夏草、沉香、磁石、蘇子、款冬花、半夏。

    【外治法】

    1.發作期以慢阻肺中藥離子導入方(海蛤殼、川芎、赤芍、法半夏、陳皮、蘇子、柴胡、黃芩、魚腥草、桔梗、栝樓、桑白皮)研粗末,以醋及透皮劑調,紗布袋裝,平攤於背部肺組織相對應部位,用直流電離子導入機導入,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

    2.緩解期以穴位貼敷。也稱為『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該療法始於【黃帝內經】時代,是經典中醫理論『不治已病治未病』『春夏養陽』『擇時施治』在臨床的具體運用,其作用已被上千年的臨床實踐所驗證。該療法運用冬病夏治、內病外治的理論選藥配伍,貼於特定的穴位,刺激經絡,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中藥穴位敷貼可以通過藥物對機體特定部位的刺激,調整陰陽平衡,改善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降低發病率和緩解症狀的目的。另外,藥物敷貼於相應的穴位後,通過滲透作用,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到達臟腑經氣失調的病所,可以發揮藥物的歸經作用及其藥物功效。可在每年夏至後第三個庚子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子日期間為治療時間,採用白芥子、竹瀝、地鱉蟲、生薑汁等中藥,結合現代透皮給藥技術精製而成膏藥,再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天突、膻中、肺俞、心俞、膏肓、大椎、百勞、大杼、定喘等穴位貼敷治療。每次貼3穴,十次為一療程。

    【食療法】

    1.蛤蚧瘦肉湯:蛤蚧半對,豬瘦肉100克,共煲湯服用,每周2次。

    2.黨參北杏豬肺湯:黨參30克,北杏仁12克,豬肺250克,共煲湯,調味服食。

    3.冬蟲夏草燉胎盤:冬蟲夏草12克,鮮胎盤(人、豬、牛均可)半個至一個,隔水燉熟,調味服食。

    4.貝母冬瓜:冬瓜一個,切去上端當蓋挖出瓜瓤,填入浙貝母12克,杏仁12克,冰糖少許入鍋內蒸熟後早晚分服。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4-28 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青海省中醫院呼吸科對肺脹三法調治的總結,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與層次性。筆者結合臨床經驗,對此方案作專業補充與闡發:

一、內治法的辨證精要
1. 發作期分型中,痰濕阻肺證宜注意蒼朮、白朮的配伍比例(通常3:2),痰濕偏重者可加厚朴增強燥濕之力;寒飲停肺證若見喉中痰鳴,當加射干、款冬花以利咽下氣。痰熱壅肺證中,栝樓用量宜15-30克,痰黏難咯者加海浮石;痰瘀互結證若見杵狀指,需加重丹參至30克,並酌加地龍通絡。

2. 緩解期治療尤需注重"治未病"。肺氣虧虛證建議合用玉屏風散(黃芪、白朮、防風按3:1:1),並佐少量陳皮防滯;腎不納氣證之蛤蚧,宜去頭足研末沖服,更易吸收。此階段可配合膏方調補,以紫河車、胡桃肉等填補腎精。

二、外治法的拓展應用
除常規針灸外,推薦以下特色療法:
1. 三伏貼敷:選取肺俞、定喘、膏肓等穴,用白芥子、細辛、甘遂等藥末薑汁調敷,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各貼一次,連續三年。
2. 刺絡拔罐:於大椎、風門等穴點刺後拔罐,適用於痰熱壅肺證,出血量控制在3-5ml為度。
3. 雷火灸:採用艾絨混合溫陽藥物,隔姜灸膻中、氣海,對寒飲證尤效。

三、食療方案的辨證施用
1. 痰濕證宜用陳皮薏米粥(陳皮10g、薏苡仁30g);痰熱證推薦雪梨川貝羹(梨去核納川貝3g蒸服)。
2. 緩解期可常服黃芪山藥粥(黃芪30g煎汁煮山藥100g),腎虛者加枸杞15g。
3. 忌口要點:痰濕忌肥甘,痰熱忌辛辣,寒飲忌生冷,瘀血忌酸澀。

四、臨證要點提示
1. 注意"肺脹三危候":痰蒙神竅(神昏)、陽虛水泛(浮腫)、元陽欲脫(汗出肢冷),當及時中西醫結合救治。
2. 活血藥宜早用,即使無明顯瘀象,亦可加丹參、赤芍等改善微循環。
3. 重視"肺腸同治",便秘者加杏仁、桃仁,既通腑又降氣。

此方案將經典方劑與現代臨床經驗有機結合,體現了"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建議在應用時,根據患者體質差異進行個體化調整,如東北地區患者可加重溫散之品,南方濕熱地區則應加強化濕力度。另需注意,重度肺脹患者當配合現代醫學氧療等措施,彰顯中醫"衷中參西"的診療智慧。
馬盲 發表於 2025-7-27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肺脹三法調治之要義

肺脹一證,乃肺系久病之歸宿,其病機關鍵在於肺氣壅滯、痰瘀互結,致肺體脹滿,失於斂降。青海省中醫院呼吸科以內治、外治、食療三法並舉,辨證精當,療效顯著,誠為臨床之典範。今就其三法要義,略陳管見。

一、內治法:辨證為綱,攻補有序
內治之法,當分發作、緩解二期,緊扣病機,虛實兼顧。

發作期以邪實為主,分四型論治:
1. 痰濕阻肺證:痰濁壅塞,肺失宣降。蒼白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燥濕化痰,降氣平喘。其中蒼朮、白朮健脾以絕痰源,三子降氣以開痰結,標本兼治。
2. 寒飲停肺證:外寒引動內飲,小青龍湯溫肺化飲,麻黃、桂枝散寒解表,細辛、乾薑溫化寒飲,五味子斂肺防耗散,寒熱並用,開闔有度。
3. 痰熱壅肺證:痰熱膠結,清金化痰湯清熱滌痰,瓜蔞、貝母寬胸化痰,黃芩、梔子清肺瀉火,尤妙在麥冬、知母護陰,防苦寒傷正。
4. 痰瘀互結證:久病入絡,小陷胸湯合桃紅四物湯,瓜蔞、黃連寬胸瀉熱,桃仁、丹參活血通絡,痰瘀並治,氣血同調。

緩解期以正虛為要,分肺氣虧虛、肺腎兩虛二證,或補益肺氣,或培元固本,皆以扶正為宗,佐以祛痰化瘀,防其復發。

二、外治法:經絡為徑,內外相濟
外治之法,針灸、貼敷並用,尤重肺俞、膻中、定喘等穴,以宣通肺氣、調和營衛。三伏貼溫陽散寒,三九灸扶正固本,借天時以助藥力,契合『冬病夏治』之旨。

三、食療方:藥食同源,緩調脾胃
食療以健脾益肺為基,如百合粥潤肺、山藥茯苓羹健脾化痰,輔以杏仁、陳皮等理氣之品,使脾胃健運,痰濕自化,正氣漸復。

結語
肺脹之治,貴在辨證精準、三法協同。內治調其陰陽,外治通其經絡,食療固其根本,如此則痰瘀得消,肺脹可緩。然病久根深,非朝夕可愈,醫者當囑患者戒嗔怒、慎風寒、節飲食,方能長治久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