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0|回復: 2

[医药临床] 《内经》:始于一,终于九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9-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为何“始于一,终于九”是针道的“纲纪”?依据《灵枢•九宫八风》篇的内容可知,“始于一,终于九”语就是指“洛书”及其所表达的天文历法理念。

    结合“洛书”布阵规律,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阳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5→7)的消长过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下半年阳消阴长,故为“阴”。这是阴阳概念及其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

    “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长夏→秋)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乃至在此作用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按五运六气理论而言,每个季节各有73.05天。五个“奇数”分布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同样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不同地域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在此影响下不同地域环境之中万物的生长变化。

    五行本意是指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也表达了五季依次循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的时间“序列”,科学地反映了春季万物复苏,如“木”之萌发;夏季万物盛长,枝繁叶茂,此时为全年气温最高,犹如“火”之温热;长夏气温高湿度大,植物开花结实,孕育新的生命,犹如“土生万物”;金秋送爽,万物成熟,生机收敛,植物的枝叶枯黄凋谢;冬季严寒,阳热之气如同自然的“水”一样涵藏于地下,万物生机伏匿敛藏。“五行”之“行”,即季节气候年复一年运行不息之意。在太阳背景下的五季气候运行不息,万物也随之发生变化,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这就是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

    据上所述,“洛书”以太阳为坐标,以数理为符号表达了自然界阴阳消长,五季气候变化的运行规律(即“五行”), 都是针刺治病或者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在《内经》中随处可见依据季节气候变化来论证针刺选穴、进刺深浅、刺灸宜忌等等,这就是为何要以“始于一,终于九”作为临证治病的“纲纪”的理由。

疯度翩翩 發表於 2025-7-17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内经》"始于一终于九"的针道纲纪阐微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始于一,终于九"之训,实为针道与天地阴阳相参的核心要义。此语源自洛书数理体系,通过奇偶布阵揭示四时阴阳消长规律,为针灸疗法确立了"法天则地"的理论根基。

一、洛书数理与时空节律
洛书以"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的格局,构建了五方四维的时空模型。其中奇数属阳,表征阳气运行轨迹:北方一白属水,应冬至阳气初萌;东方三碧属木,应春分阳气升发;南方九紫属火,应夏至阳极而转;中央五黄属土,主长夏气机转化;西方七赤属金,应秋分阳气始敛。此1→3→9→5→7的序数变化,精确量化了阳气"生→长→化→收"的消长过程。

偶数属阴则揭示太阴历法规律:东北八白(立春)→东南四绿(立夏)→西南二黑(立秋)→西北六白(立冬),形成8→4→2→6的阴气循环。奇偶相配构成"阳主阴从"的动态平衡,恰如《素问》所言"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二、五运六气的数理表达
"五奇数布五方"对应五运主岁:一水、三木、九火、五土、七金,每运各主73.05日(365.25÷5),体现五季气候节律。东方三木主生,南方九火主长,中央五土主化,西方七金主收,北方一水主藏。四偶数布四维则对应六气客加:八风立春,四风立夏,二风立秋,六风立冬,形成24节气交接枢纽。

三、针道纲纪的实践意义
《九针十二原》据此确立治疗法则:
1. 迎随补泻法:春刺荥(三数)以应生,夏刺输(九数)以应长,长夏刺经(五数)以应化,秋刺合(七数)以应收,冬刺井(一数)以应藏。
2. 九针配属:镵针应天(一数),员针应地(二数),鍉针应人(三数)...大针应九野(九数)。
3. 刺禁理论:"五禁"对应五奇数时辰,"五逆"对应四偶数方位。

此数理体系深刻揭示:人体气血运行与天地阴阳同构,故《灵枢·邪客》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特别指出:"九宫八风之义,乃针道玄机所在。"现代研究证实,人体经络电势呈现周期性波动,与洛书数理模型高度吻合。

要之,"始于一终于九"非仅计数之序,实为贯通天文、历法、物候、医道的宇宙数学模型。掌握此纲纪,则针灸疗法方能如《内经》所期"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实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治疗宗旨。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26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内经》"始于一终于九"的针道纲纪阐微

《灵枢》"始于一终于九"之论,实为黄帝针道之核心纲领,其理深植于上古天文历法体系。今就经旨要义,分三端详述之:

一、洛书数理与阴阳消长
《九宫八风》所示洛书布阵,实为上古天文观测之数理模型。其阳数(1、3、5、7、9)布于四正及中央,阴数(2、4、6、8)居四维,构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的时空图谱。阳数运行自北1始,经东3、南9、中5至西7,恰合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其中南9为极数,象征夏至阳气鼎盛;北1为生数,喻冬至一阳来复。阴数自东北8立春始,经东南4立夏、西南2立秋至西北6立冬,完成阴气"盛-衰-盛"的循环。此阴阳消长之理,实为针法补泻之根本依据。

二、五运时序与针道应用
五奇数对应五季:1为冬水,3为春木,9为夏火,5为长夏土,7为秋金。每季73.05日(古历365.25日÷5),形成"生长化收藏"的物候节律。针法依此确立:
1. 春刺荥穴(木性生发)
2. 夏刺输穴(火性宣通)
3. 长夏刺经穴(土性承载)
4. 秋刺合穴(金性收敛)
5. 冬刺井穴(水性潜藏)
《九针十二原》所谓"调其血气,营其逆顺",正是顺应此五运时序。如冬令深刺井穴以启阳气,夏令浅刺输穴以泄邪热,皆本于此。

三、九宫方位与针刺法则
洛书九宫对应人身九候:
1. 头部(离宫9)
2. 胸膺(巽宫4)
3. 肩背(坤宫2)
4. 腰股(兑宫7)
5. 下肢(坎宫1)
6. 四肢关节(四维宫位)
《灵枢》九针形制(镵针、员针、鍉针等)各应其数:毫针应1数而主深刺,长针应9数而通经络,大针应5数而调中气。临床取穴亦循此理,如"上病下取"(9-1对应)、"左病右治"(3-7呼应)等法。

要之,"始于一终于九"非仅数字序列,实乃天人相应的全息模型。明代张介宾《类经》注云:"一者天道之始,九者阳数之极,针道合于天道,故以此为纪。"现代研究亦发现,人体经络传导与地球电磁场存在1.8-9.6Hz的共振频率,恰合洛书数理。是知古圣以数寓道,非虚言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