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9|回复: 1

[中医理论] 中医医案书写八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9-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医案,古称“诊籍”,又名“病案”、“脉案”。近贤章太炎曾曰:“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夫医案皆根据病理,而治疗之成绩,亦中医价值之真凭实据也。”成为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及专长的真实记录,亦为中医学经典之补充,更是理论联系实际之桥梁,我们作为一名当代中医人要学习前人之经验,医案则不可不读。

    中医医案的书写有多种形式,每读前贤之医案不仅能学到知识,其文采对我们也是一种精神享受,笔者揣一己之管见、宗前人之经验、归以八法、冀能对同仁在阅读及工作时间中有所裨益。

《症状辨治法》

    案例:右胁肋下作痛,引及肩部,胸闷纳呆,口苦嗳酸,急躁易怒,大便秘结,小溲深黄,苔黄腻,舌质嫩红,脉弦数。乃肝胆湿热蕴结,络脉不和。治拟清利肝胆,化湿通络。方选大柴胡汤加减。

    按:本案为一循序渐进的书写方法,中规中矩,故适宜于初上临床者。

《病机归纳法》

    案例:营阴虚,则气火易升;肝木横,则脾土受侮。腹满头晕,肝脾之病;耳鸣喉燥,虚火之愆,阴虚内热,肾虚故腰痛。拟补阴潜阳、扶土抑木法。(《柳选》第166页)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炙龟板、沙苑子、党参、杜仲、归身、白芍、石决明。

    按:本方法难度较高,适于学识较渊博,临床有一定经验者;特点是简明扼要,语言精练。膏方医案亦都采用此法。

《承上启下法》

    案例:前投祛风宣肺之法,头痛头胀,腰背酸痛均失,大便如前。惟仍有头晕,微咳痰多,脉象寸微数,关尺和缓,苔白腻渐化。风邪虽减,但未尽彻,脾胃未和。再拟祛风宣肺,并调脾胃为治。

    按:本方法医案中常见,常用于复诊病人。

《夹叙夹议法》

    案例:素有痰饮咳嗽,今夏五月,曾经吐血,是肺受热迫也。兹者六七日来,伏暑先蕴于内,凉风复袭于外,病起先寒栗而后大热,热势有起伏。表之,汗不畅;清之,热不退。所以然者、为痰饮阻于胸中,肺胃失其宣达故也。夫舌色底绛,而望之黏腻,独舌心之苔,白厚如豆大者一瓣,此即伏暑夹痰饮之证,而况气急痰嘶乎!据云,26日便泄数次,至今大便不通,按腹板窒,却不硬痛,小水先前红浊,今则但赤不浑,此乃湿热痰浊聚于胸中,因肺金失降,不能下达膀胱,故湿浊不从下注,而反上逆为痰气喘嗘之症也。病机在是,病之凶险亦在是。当从此理会,涤痰湿热,降气清肺,乃方中必需之事,但清肃上焦,尤为要务耳。

    方药:葶苈子、枳实、郁金、杏仁、羚羊角、川贝、胆南星、连翘、赤茯苓、竹沥、姜汁、枇杷叶、滚痰丸(包煎)

    按:本方法适于病情较错综复杂者,该案叙述病因病机,历历如绘,前贤辨证之精细,由此可见一斑。

《引据辨治法》

    案例:丹溪谓五淋证湿热阻窍居多。3年前曾有足病,日前举发。竟有血块窒塞,尿时大痛不能溺出,良由房事强忍、而致败精离位,酿生湿浊瘀腐,阻塞窍道。且少腹坚满,大便秘涩,脏气无权,腑气不用。考频湖发明篇中有外甥柳乔之病,与此适符、今仿其义、参入朱南阳法。方宗猪苓汤合滋肾通关散,不效,代抵当汤主之。

    按:本方法是一引经据典式的表达,在辨证和治疗上引用前人之经验,可适当参考应用。

《切脉辨治法》

    案例:脉来濡数,濡为湿,数为热,湿与热合,蕴蒸气分,于是气机不大,三焦不宣,身热不畅,小溲不利,头额独热,心胸痞闷,舌苔白腻,底绛尖红,种种皆湿遏热伏之征,显系邪蕴于中,不能外达,拟以栀豉上下宣泄之。翼其三焦宣畅,未识得奏微功否。

    按:本法在右医案中亦常见,前人对脉理之重视及体验,非我辈所能及也。

《症状分类法》

    案例:胸闷嗳气频频,咽如梅核阻塞,但进食如常;此肝郁气痰上逆,和降失司所致;两胁撑痛,发怒尤甚,此肝郁不畅、横逆窜络所致;尤以近日来腹痛欲泻、肠鸣不休,乃肝木犯脾,肝脾不和使然;舌苔薄腻、脉细弦。综上症情,肝为刚脏,喜达恶郁,疏泄失常。郁于上则喉似物梗,郁于中则腹痛欲泄,郁于本脏则二胁胀痛也。

    按:本方法适于病因相同而症状繁多者。条分类析,系执简驭繁之法。

《中西结合辨治法》

    案例:以往曾患肺结核,经治疗已稳定。近数日来,经常胃痛善饥,曾在市中医院经胃镜检查提示为:胃小弯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症见:胃脘疼痛,食后二小时为甚,得食则痛缓,消谷善饥,年来增剧;形体为之赢瘦,苔薄,舌质红,脉细弦。此脾虚气滞,阴虚胃热之“饥疝”也,治拟调脾补中、养阴清胃。

    按:本方法常见于现代医案中。亦足现门诊临床中常用的书写格式。

    以上八法,定不能涵盖医案书写之全部,祖国医学之诊籍,可谓汗牛充栋,精彩纷呈。翼望同仁们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学以致用,亦不难触类旁通也。

白定 发表于 2025-6-25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医案书写八法之学术价值与临证要义》

医案之学,实为中医学术之圭臬。章太炎先生"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之论,诚非虚言。今观所述八法,深契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余不揣浅陋,试为阐发其要。

症状辨治法乃医案之基柢。《内经》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此案从右胁痛引肩胛,至脉弦数,条分缕析,正合《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大柴胡汤之选用,尤见少阳阳明合病之机要,诚为初学之津梁。然须注意者,症状罗列当如张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之严谨,非徒堆砌而已。

病机归纳法最见功力。柳宝诒此案以"营阴虚则气火易升"为纲,将腹满头晕诸症统摄于肝脾肾三经,深得《临证指南医案》"治病必求其本"之奥义。其用药法度,六味地黄汤培本,佐以龟板、石决明潜阳,更兼归、芍调肝,实开后世"育阴潜阳"法门。此法非贯通《内经》病机十九条者不能为。

承上启下法尤显中医辨证之动态。案中"风邪虽减未尽彻"一语,暗合《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之要,既肯定前效,又指明传变。吴鞠通云:"温病之治,法当循序。"此案示人须掌握疾病发展之枢机,与《伤寒论》坏病转方之理一脉相承。

至若夹叙夹议法,乃医案之至高境界。此案剖析"舌心白厚如豆大者一瓣",直指痰饮挟暑之本质,与叶天士"必验之于舌"之训若合符节。其论湿热痰浊上逆之机,阐发"肺失肃降"之变,实发《丹溪心法》"百病多由痰作祟"之微义。此等案语,非学贯伤寒温病者不能道。

其余四法虽未详述,然要皆不离"辨证论治"之核心。昔年周学海《读医随笔》有云:"医案乃临证之实录,非工于文者所能伪为。"今观此八法,上承《名医类案》之遗绪,下启现代病案规范之先声,既存古法之粹,又开新用之途。

吾辈研习医案,当如徐灵胎《洄溪医案》所示:"每案必究其理之所以然。"若能于此八法沉潜反复,则不仅得诊疗之规矩,更可悟中医辨证之玄机。医道之传,其在斯乎?
+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25-7-5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医案书写八法之学术价值与临证要义》

医案之学,实为中医传承之命脉。昔太炎先生"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之论,诚为的评。今观所述八法,深契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试为阐发其学术要义。

一、症状辨治法乃筑基之功
此法定症求因,循标探本,最合《内经》"谨守病机"之训。所示肝胆湿热案,其症候群排列暗合张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之旨。大柴胡汤之选用,既承《伤寒论》"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之教,又得后世"肝胆相表里"之说。初学者当从此入手,培养"症-证-法-方"的辨证思维链条。

二、病机归纳法见上工境界
柳宝诒此案深得"治病必求于本"之奥义。其病机分析层层递进:先明"营阴虚则气火易升"之体,再辨"肝木横则脾土受侮"之变,终成"阴虚内热,肾虚腰痛"之局。六味地黄汤为底,佐以介类潜阳、甘温实脾,正合叶天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之妙。此非洞悉脏腑生克关系者不能为。

三、承上启下法显动态辨证
此法深谙《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精髓。其价值在于:1)体现疾病传变规律;2)彰显"效不更方"与"证变法亦变"的临证智慧;3)示范四诊合参的持续运用。所述案例中"苔白腻渐化"而"寸脉微数"的细节捕捉,正是王孟英所谓"辨证之精微,在毫厘之间"的体现。

四、夹叙夹议法合医文双妙
此案熔医理、文理于一炉,其特色有三:1)病史溯源与现症分析相参,暗合"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2)舌诊剖析入微,白苔如豆之辨,深得周学海"舌诊心法";3)病机阐发与预后判断并重,展现"见微知著"的功夫。其"清肃上焦尤为要务"之断,直承吴鞠通"治上焦如羽"之训。

要之,医案八法实为辨证思维之外化。症状辨治如工笔描摹,病机归纳似写意传神,承上启下类章回小说,夹叙夹议同医话随笔。学者当以《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为经,以各家医案为纬,揣摩其辨证眼目,体会其处方机杼。若能于八法中得其三昧,则临证之际,自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而达"随证治之"的圆机活法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