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0|回覆: 2

[醫藥臨床] 東垣與景岳脈法當互參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古人以脈上辨內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此辨固是,但其說有所未盡耳。外感風寒,皆有餘之證,是從前客邪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必見於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陰二十五度。

    【素問•陰陽別論】有:『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李東垣首先以脈分別陰陽,即分辨內傷、外感。

    關於『人迎』、『氣口』,【內經】中記載,人迎在喉結兩旁,屬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脈。氣口即後世脈診之寸關尺三部,屬太陰肺經之動脈。人迎診六腑之陽,氣口診五臟之陰。

    至【難經】『獨取寸口』,寸口即氣口,寸口可『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

    而至【脈經】則提出:『關前一分,人命之立。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左手寸口人迎』、『右手寸口氣口』。

    託名王叔和所著的【脈訣•七表八里脈總論】有: 『表脈參見於左,而客隨主變;里脈多見於右,而主隨客變。左手三部所主,溫風寒也,溫風寒病得於外; 右手三部所主,燥濕暑也,燥濕暑病生於內。』

    顯然,【內經】中的人迎、氣口和【脈經】中的人迎、氣口概念不同。

    從陰陽屬性推導,【內經】中的人迎屬陽,氣口屬陰;人迎候陽,氣口候陰;人迎主表,氣口主里。自然,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

    但李東垣此處所用人迎、氣口並不是【內經】中所說的人迎、氣口,而是【脈經】中的人迎、氣口,即上文所說的『左寸人迎』、『右寸氣口』。

    【景岳全書•脈神章】認為: 『詳人迎本足陽明之經脈,在結喉兩傍。氣口乃手太陰之經脈,在兩手寸口。人迎為腑脈,所以候表;氣口為髒脈,所以候里,故曰氣口獨為五臟主,此【內經】之旨也。所以後世但診氣口不診人迎,蓋以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故寸口為脈之大會,可決死生。而凡在表在里之病,但於寸口諸部皆可察也。自叔和誤以左手為人迎,右手為氣口,且雲左以候表,右以候里,豈左無里而右無表乎! 訛傳至今,其誤甚矣。』 同時指出:『六脈俱有表里,左右各有陰陽。外感者,兩手俱緊數,但當以有力無力分陽證陰證;內傷者,左右俱緩大,又必以有神無神辨虛邪實邪。然必察左右之常體,以參久暫之病因,斯可得脈證之真。』

    東垣、景岳之說,各有可取,可互參。

    筆者在臨床上,遇到左右手脈不等大,如左手脈大於右手脈,首先考慮是否外感;右手脈大於左手脈,首先考慮是否內傷。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3-26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垣與景岳脈法辨微

【內經】人迎氣口之辨,誠為診法綱領,然歷代醫家闡釋各有所重。東垣以左右手分主表里,實承【脈訣】"左主風寒外感,右主濕暑內傷"之說,而景岳則謂"外感內傷之脈,左右皆可見",二者當互參為用。

考人迎氣口之沿革,【靈樞】以頸部人迎診六腑之陽,手太陰氣口察五臟之陰,此乃古法真傳。【難經】獨取寸口後,王叔和遂將左右寸口分應人迎氣口,其【脈經】云"關前一分,人命所立",已將古法融於寸關尺三部。東垣深得此中三昧,其辨內外傷重在脈勢:外感多見浮緊而盛,內傷常顯虛大無力,此陰陽虛實之辨,非徒以左右分也。

景岳【景岳全書】特申:"外感脈必緊數,內傷脈必緩弱",更補東垣未備。其論傷寒脈法,謂左手反見沉細者乃陽證見陰脈,右手反見洪大者乃陰證見陽脈,足證左右不可執一。蓋脈理精微,貴在察其神機變化,東垣重部位之分,景岳主脈象之變,二者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臨證當遵【內經】"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之訓,合參東垣景岳之說:外感初起多左脈浮盛,傳里則右脈亦變;內傷虛損雖右脈常見,然陰陽互損時左脈亦顯其變。如此圓機活法,方得脈學真諦。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6-4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東垣景岳脈法辨微與臨證互參芻議】

考【內經】脈法本源,人迎氣口之辨實為陰陽表里樞機所在。人迎候陽,氣口察陰,此乃三陰三陽氣化之通道,非獨診位之別也。東垣先生深得【素問】要旨,其辨內外傷之法,實將【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之訓,化裁為可操作之診術。然需明辨者,東垣所用"左寸人迎、右寸氣口"之說,乃承【脈經】體系,與【靈樞·終始】所載結喉旁人迎脈已有不同。此中沿革,正是脈學發展由遍診法向獨取寸口過渡之重要軌跡。

景岳先生【脈神章】所論極是。足陽明人迎脈在結喉兩側,手太陰氣口居寸口之位,二者本有經別之異。然【脈經】將人迎氣口納入寸口分部,實為臨床實用之變通。景岳斥叔和"左表右里"之說有偏,主張六脈俱察表里,此論確可補東垣之未備。然細究之,東垣側重病因病機之辨,景岳重在脈象本體之析,二者實可互為補充。

臨證應用當把握三要:
一者,須明脈理源流。【內經】人迎主陽明胃氣,氣口司太陰肺氣,二者比較可察氣血盛衰。東垣化用為寸口分部比較法,使古法更適於臨床操作。景岳強調"肺朝百脈"之理,正是對獨取寸口理論依據的深化。

二者,當參合四診。東垣辨內外傷,必參飲食勞倦之情;景岳辨表里虛實,須察有神無神之機。如外感脈見浮緊,若左寸獨大屬太陽表證,若右關顯盛則兼陽明里證,此即人迎氣口互參之妙用。

三者,須知常達變。景岳謂"六脈俱有表里",深得陰陽互根之旨。余臨證見肝鬱化火者,右脈反見弦數;脾虛濕困者,左關每現濡滑。故不可拘泥左表右里,當以脈勢動態為據。曾治一內傷發熱患者,右脈緩大無力而左寸反浮,參合倦怠納差,斷為氣虛發熱,用補中益氣法效驗,此即東垣法之活用。

要之,東垣重脈位比較以辨病因,景岳主脈象分析以明病機。二者一縱一橫,恰如【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今人研習脈法,當溯【內】【難】之源,參東垣景岳之流,更驗之於臨床,方得脈診真諦。若執一而論,則失圓機活法之妙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