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3|回復: 2

[医药临床] 东垣与景岳脉法当互参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0-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

    《素问•阴阳别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李东垣首先以脉分别阴阳,即分辨内伤、外感。

    关于“人迎”、“气口”,《内经》中记载,人迎在喉结两旁,属足阳明胃经所过之脉。气口即后世脉诊之寸关尺三部,属太阴肺经之动脉。人迎诊六腑之阳,气口诊五脏之阴。

    至《难经》“独取寸口”,寸口即气口,寸口可“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

    而至《脉经》则提出:“关前一分,人命之立。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左手寸口人迎”、“右手寸口气口”。

    托名王叔和所著的《脉诀•七表八里脉总论》有: “表脉参见于左,而客随主变;里脉多见于右,而主随客变。左手三部所主,温风寒也,温风寒病得于外; 右手三部所主,燥湿暑也,燥湿暑病生于内。”

    显然,《内经》中的人迎、气口和《脉经》中的人迎、气口概念不同。

    从阴阳属性推导,《内经》中的人迎属阳,气口属阴;人迎候阳,气口候阴;人迎主表,气口主里。自然,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

    但李东垣此处所用人迎、气口并不是《内经》中所说的人迎、气口,而是《脉经》中的人迎、气口,即上文所说的“左寸人迎”、“右寸气口”。

    《景岳全书•脉神章》认为: “详人迎本足阳明之经脉,在结喉两傍。气口乃手太阴之经脉,在两手寸口。人迎为腑脉,所以候表;气口为脏脉,所以候里,故曰气口独为五脏主,此《内经》之旨也。所以后世但诊气口不诊人迎,盖以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故寸口为脉之大会,可决死生。而凡在表在里之病,但于寸口诸部皆可察也。自叔和误以左手为人迎,右手为气口,且云左以候表,右以候里,岂左无里而右无表乎! 讹传至今,其误甚矣。” 同时指出:“六脉俱有表里,左右各有阴阳。外感者,两手俱紧数,但当以有力无力分阳证阴证;内伤者,左右俱缓大,又必以有神无神辨虚邪实邪。然必察左右之常体,以参久暂之病因,斯可得脉证之真。”

    东垣、景岳之说,各有可取,可互参。

    笔者在临床上,遇到左右手脉不等大,如左手脉大于右手脉,首先考虑是否外感;右手脉大于左手脉,首先考虑是否内伤。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3-26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东垣与景岳脉法辨微

《内经》人迎气口之辨,诚为诊法纲领,然历代医家阐释各有所重。东垣以左右手分主表里,实承《脉诀》"左主风寒外感,右主湿暑内伤"之说,而景岳则谓"外感内伤之脉,左右皆可见",二者当互参为用。

考人迎气口之沿革,《灵枢》以颈部人迎诊六腑之阳,手太阴气口察五脏之阴,此乃古法真传。《难经》独取寸口后,王叔和遂将左右寸口分应人迎气口,其《脉经》云"关前一分,人命所立",已将古法融于寸关尺三部。东垣深得此中三昧,其辨内外伤重在脉势:外感多见浮紧而盛,内伤常显虚大无力,此阴阳虚实之辨,非徒以左右分也。

景岳《景岳全书》特申:"外感脉必紧数,内伤脉必缓弱",更补东垣未备。其论伤寒脉法,谓左手反见沉细者乃阳证见阴脉,右手反见洪大者乃阴证见阳脉,足证左右不可执一。盖脉理精微,贵在察其神机变化,东垣重部位之分,景岳主脉象之变,二者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临证当遵《内经》"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训,合参东垣景岳之说:外感初起多左脉浮盛,传里则右脉亦变;内伤虚损虽右脉常见,然阴阳互损时左脉亦显其变。如此圆机活法,方得脉学真谛。
次次挂科 發表於 2025-6-4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东垣景岳脉法辨微与临证互参刍议》

考《内经》脉法本源,人迎气口之辨实为阴阳表里枢机所在。人迎候阳,气口察阴,此乃三阴三阳气化之通道,非独诊位之别也。东垣先生深得《素问》要旨,其辨内外伤之法,实将《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训,化裁为可操作之诊术。然需明辨者,东垣所用"左寸人迎、右寸气口"之说,乃承《脉经》体系,与《灵枢·终始》所载结喉旁人迎脉已有不同。此中沿革,正是脉学发展由遍诊法向独取寸口过渡之重要轨迹。

景岳先生《脉神章》所论极是。足阳明人迎脉在结喉两侧,手太阴气口居寸口之位,二者本有经别之异。然《脉经》将人迎气口纳入寸口分部,实为临床实用之变通。景岳斥叔和"左表右里"之说有偏,主张六脉俱察表里,此论确可补东垣之未备。然细究之,东垣侧重病因病机之辨,景岳重在脉象本体之析,二者实可互为补充。

临证应用当把握三要:
一者,须明脉理源流。《内经》人迎主阳明胃气,气口司太阴肺气,二者比较可察气血盛衰。东垣化用为寸口分部比较法,使古法更适于临床操作。景岳强调"肺朝百脉"之理,正是对独取寸口理论依据的深化。

二者,当参合四诊。东垣辨内外伤,必参饮食劳倦之情;景岳辨表里虚实,须察有神无神之机。如外感脉见浮紧,若左寸独大属太阳表证,若右关显盛则兼阳明里证,此即人迎气口互参之妙用。

三者,须知常达变。景岳谓"六脉俱有表里",深得阴阳互根之旨。余临证见肝郁化火者,右脉反见弦数;脾虚湿困者,左关每现濡滑。故不可拘泥左表右里,当以脉势动态为据。曾治一内伤发热患者,右脉缓大无力而左寸反浮,参合倦怠纳差,断为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法效验,此即东垣法之活用。

要之,东垣重脉位比较以辨病因,景岳主脉象分析以明病机。二者一纵一横,恰如《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今人研习脉法,当溯《内》《难》之源,参东垣景岳之流,更验之于临床,方得脉诊真谛。若执一而论,则失圆机活法之妙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