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039|回覆: 2

[中醫理論] 健脾補腎從本圖 溫調沖任止帶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7-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女性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味異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狀者,稱帶下病。正常帶下乃爲腎氣充盛,脾氣健運,有任、帶所約束而潤澤於陰戶的一種無色、質粘、無臭的液體,其量不多。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此病,治法井然,用藥靈活,茲舉例如下。

    孫某,女,47歲,2014年5月31日

    【初診】:患者於4~5年前開始白帶色黃有味,月經先期,一般提前1周左右,量色正常,伴全身畏寒,四肢不溫,夜寐夢多,入睡困難,眠淺易醒,畏光恐聲,急躁易怒,性格內向,納可,大便1日1~2次,小便調,伴有全身乏力,腰膝酸軟,患者有花粉過敏史,望其形體適中,目窠發暗,舌胖大有齒痕,質暗淡,苔薄黃膩水滑,脈沉細小弦滑。

    辨證:肝鬱脾(腎)虛,沖任不調。

    治法:益氣運脾,溫膽寧神,溫經止帶。

    方藥:五爪龍30克,西洋參(先煎)8克,功勞葉15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山藥15克,炒白芍12克,姜半夏12克,炒棗仁30克,芡實15克,車前子(包煎)15克,生龍牡(各)30克,生薑1片爲引。14劑水煎服,日1劑。

    茶飲方:小麥30克,綠萼梅8克,玫瑰花6克,白茅根15克,小薊10克,夜交藤15克,甘草3克。7劑代茶飲,2日1劑。

    【二診】:帶下量多,清晰色白,略有腥臭,月經先期,經期乏力,腰腹疼痛,畏寒如故,得衣則舒,手足不溫,不及肘膝,夜寐不安,入睡困難,兼有烘熱汗出,疲乏無力,納可,不耐涼食,二便調,睏倦,舌胖大邊有齒痕,質淡紅,苔少有裂紋,脈沉細,左細弦小數,重按有力。

    路志正見上方效果不佳,遂以健脾和胃,調理沖任爲主治療。

    方藥:五爪龍30克,西洋參(先煎)8克,炒白朮12克,炒蒼朮15克,炒山藥15克,桂白芍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當歸12克,川芎9克,鹽知母12克,鹽黃柏6克,土茯苓30克,車前子(包煎)15克,炮姜8克,烏藥6克,醋元胡12克,川楝子10克,生龍牡(各)30克,生薑2片爲引,14劑水煎服,日1劑。

    上茶飲方繼服7劑。

    【三診】:患者述服藥後帶下量減,腥臭減輕,月經先期,經期乏力,腰腹痛,畏寒如故,四肢不溫,夜寐入睡困難,眠淺易醒,夜間烘熱汗出,時有自汗,甚則如水淋漓,以頭部及上半身爲主,全身乏力,倦怠嗜臥,腰膝酸軟,食慾可,脘腹和,二便調,舌胖大邊有齒痕,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弦小數,重按有力。

    處方:前方去川芎、炮姜、烏藥;加仙靈脾15克、仙茅12克、桂枝皮12克、懷牛膝12克,五爪龍改爲40克,桂白芍改爲18克,鹽知母改爲10克,鹽黃柏改爲10克。14劑水煎服,日1劑。

    上茶飲方繼服7劑。

    【四診】:患者述服藥後帶下量明顯減少,腥臭減輕,畏寒及四肢不溫減,已能入睡,夜間烘熱汗出,自汗症狀消失,全身氣力漸增,倦怠嗜臥,腰膝酸軟好轉,食慾可,脘腹和,二便調,月經先期,經期乏力,腰腹痛。舌胖大邊有少許齒痕,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弦小數,重按有力。效不更方,守方再進14劑,諸證告愈。

    【按】:帶下病主要由於脾虛失運,腎陽虛乏、腎氣失固或濕熱蘊結導致濕邪影響任、帶二脈,以致帶脈失約、任脈不固所致。

    本案脾腎陽虛兼證較多,同時伴有陰虛證候,路志正始則以益氣運脾,溫膽寧神,溫經止帶之法治療效果不佳。遂審時度勢,以健脾和胃,調理沖任輔以溫經散寒爲治。見效後,又靈活化裁,伍以溫陽補腎之品(仙靈脾、仙茅、桂枝皮、懷牛膝 )治之,同時伍以滋陰降火之劑(鹽知母、鹽黃柏),旨在溫補腎陽,調和陰陽,使腎陽得補,引火歸元,溫煦有權,則寒散寐安,熱除汗止。

    縱觀全案,寒熱夾雜,脾腎兩虛,肝氣鬱滯,任帶失束,病情複雜。路志正法以健脾並補腎共伍,疏肝與溫膽同行,溫陽同滋陰合用,調經和止帶並施,俾脾氣健運,腎氣溫煦,肝氣條達,任帶固攝,則經調帶止,諸證告瘥。

江決 發表於 2025-4-23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路志正治帶下病案探脾腎同調之法要】

案析:觀路氏此案,治帶下病深得"治帶必調任督,調任督需固脾腎"之旨。患者年屆七七,天癸將竭,腎氣已虛,復見肝鬱乘脾,濕濁下注,形成本虛標實、寒熱錯雜之候。初診以溫膽寧神佐健脾化濕,然二診帶下轉白而腥臭不減,此乃辨證之精微處——路公敏銳察覺前法未直中病本,遂轉以健脾固腎、調和沖任爲主,佐以疏肝清熱,體現了"病機轉寰則方藥隨之"的活法。

治法探賾:
1. 健脾爲基:方中五爪龍、二術、山藥等藥相伍,暗合"治濕不理脾,非其治也"之訓。脾失健運則濕濁下注,故路公始終以運脾爲軸,尤妙在炒杏仁、炒薏苡仁的配伍,取"輕苦微辛醒脾"之效,較之燥濕峻劑更合"脾喜燥而惡滯"之性。

2. 溫腎爲要:二診增入炮姜、烏藥,看似溫中,實寓"少火生氣"之意。患者畏寒肢冷不及肘膝,此非純陽虛證,乃腎陽不能蒸騰脾陽之象,故不用桂附之剛燥,而以炮姜溫守中焦,佐烏藥通徹下焦,形成"釜底加薪"之妙。

3. 調肝爲樞:案中綠萼梅、玫瑰花茶飲方與川楝子、醋元胡的配伍,展現"疏肝不劫陰,清熱不傷陽"的用藥藝術。患者目窠發暗、脈見弦象,提示肝鬱化熱已傷沖任,故以知柏清相火而堅陰,尤妙在鹽制減其苦寒,契合"婦人以血爲本"之體。

方藥特色:
生龍牡之用:非獨安神,更取"澀而不滯"之功,與芡實、車前子形成"通澀並用"結構,既固帶脈又不留邪。
茶飲方設計:以甘麥之法緩肝急,白茅根、小薊清血分鬱熱,與湯劑形成"剛柔相濟"的治療節奏,尤適更年期情緒波動者。

臨證啟悟:此案啟示帶下病治療當把握三點:一則察色辨質,白多責脾寒,黃臭究肝熱;二則問期參齡,經帶相關,更年期患者尤需注意腎中陰陽消長;三則脈舌互勘,舌胖大齒痕必參脈象沉取有力否,方能識破虛實真假。路公之方看似平淡,實寓"三陰同調"之深意,非閱歷深厚者不能爲此。

(全文798字)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5-27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治療帶下病醫案評析

一、病機闡微
本案患者帶下色黃有味、月經先期,兼見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胖齒痕等症,顯系肝鬱脾腎兩虛、沖任失調之候。路老首診以"益氣運脾、溫膽寧神、溫經止帶"立法,緊扣"脾失健運則濕濁下注,腎氣不固則任帶失約"之病機,尤重調理中焦氣機與安神定志相結合,體現"治帶必調神"的學術思想。

二、方藥解析
初診方以五爪龍、西洋參益氣扶正爲君;蒼朮、白朮、薏苡仁、山藥健運脾土以化濕,合車前子、芡實"利澀並用"止帶;炒棗仁、生龍牡安神定志,暗合【內經】"陽明主闔"之旨。茶飲方中綠萼梅、玫瑰花疏肝解郁,白茅根、小薊涼血泄熱,與主方共成"肝脾同調"之勢。

二診轉方增入當歸、川芎養血調沖,知母、黃柏清相火而固下元,炮姜、烏藥溫煦胞宮,尤妙在元胡、川楝子疏肝止痛,體現"調沖任必理氣血"的治法層次。路老更方仍守健脾補腎之本,而加強溫通之力,佐以清泄,正合"腎虛宜溫補,濕熱當清化"的帶下病治療準則。

三、證治啟示
1. 標本緩急之辨:首診側重鎮心安神治其標,二診轉向沖任調理治其本,體現"急則調心神,緩則固脾腎"的序貫治療策略。
2. 溫清並用之法:方中炮姜與知柏同用,既溫下元又清相火,深得【傅青主女科】"溫腎化濕湯"配伍精要。
3. 身心同調之策:茶飲方持續疏肝解郁,針對患者"急躁易怒"的情志因素,暗合"女子以肝爲先天"之訓。

四、臨證精要
路老此案啟示帶下病治療當以"健脾補腎固其本,疏肝調沖治其標"爲綱,尤需注意:
舌象水滑苔提示陽不化氣,必佐溫運;
目窠發暗乃血瘀之兆,後期可酌加丹參、澤蘭;
花粉過敏史者慎用風藥,故避羌獨活之類。

此案治法環環相扣,充分展現國醫大師"持中央而運四旁"的學術特色,爲臨床治療複雜型帶下病提供了典範。(全文798字)

——本文謹遵"述醫案不離經典,析方藥必溯本源"之旨,參酌【女科要旨】【臨證指南醫案】等典籍精要而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