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37|回覆: 1

[中醫理論] 徐經世:同病異治療紫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7-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第二屆國醫大師徐經世為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省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後導師,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證辨證靈活,用藥精準,善於異病同治,同病異治,茲舉兩案,以饗讀者。

【病案1】

    劉某某,男,42歲,就診時令:初夏。

    初診:患者主訴頭昏乏力,手足心熱,不時伴有潮熱、盜汗,下肢皮膚出現紫紅瘀斑,時輕時重,歷有多時,檢查血小板減少(30×109/L)。擬診為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其舌紅少苔,脈細數。此系腎陰不足而虛火內熾之象,陰虛則致火旺,火旺則易傷陰,以致絡傷則血外溢而成紫斑。

    辨證:陰虛火旺,陰絡受損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和絡

    方藥:炙龜板15克,鮮生地18克,炒黃柏12克,丹皮炭10克,茜草根15克,馬蘭根10克,熟女貞15克,旱蓮草15克,癟桃干30克,紫花地丁15克,絲瓜絡20克,紫草10克,生甘草6克。10劑水煎服。

    二診:上方連進20劑,複查血小板上升至100×109/L,其他症狀均見好轉,效不更方,囑其繼服10劑,後隨訪恢復無恙,停服湯劑,擬用二至顆粒以鮮茅根煎水衝下並作茶飲,育陰清熱以善其後。

【病案2】

    徐某某,女,25歲

    初診(1998年5月8日):患者形體偏弱,已婚兩年,月經周期正常,唯每潮時量多纏綿,旬日不止,平素頭昏腰酸,心悸眠差,神倦乏力,飲食一般,二便如常,下肢經常出現瀰漫性紫癜。經檢查,擬診為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因使用西藥無效,轉求中醫治療,診其舌淡,脈細少力,析其證由心脾兩虛,氣不攝血所致。

    辨證:心脾兩虛,氣不攝血

    治法:補養心脾,益氣攝血

    方藥:生黃芪30克,太子參25克,白朮15克,茯神20克,杭白芍20克,仙鶴草20克,阿膠30克,川續斷20克,茜草根15克,地榆炭15克,紫草10克,酸棗仁25克,炙甘草5克。

    連診4次,上方連服數十劑,複查血小板上升至正常值,下肢紫癜消退,月經量減至中等,五六日即淨,整體情況得到修復,隨訪多時未發,後順利得子。

    【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在中醫屬『血證』『紫斑』範疇。例一為陰虛火旺,責之於肝腎,腎屬水,水足則木有所養,腎水虧耗,肝失滋養,則木火內生而妄行,血出於下,所謂『陰絡傷則血下溢』,治當滋陰降火,清熱涼血,故針對症情以大補陰丸合二至丸加減,令水火相交則紫斑自消。例二則不然,系由經水失其調攝,每潮量多纏綿,延久則氣血虧虛,脾失統血,血不歸經而下溢,治用歸脾最為切體,藥進月余,而收全功。兩例病名屬一,而證型、方藥有異,此之謂同病異治,正是中醫辨證論治精髓之所在。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5-20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徐經世同病異治療紫斑案例評析

國醫大師徐經世先生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稱"紫斑""血證")二案,充分體現了"同病異治"的辨證精髓。兩例患者雖西醫診斷相同,然病機迥異,徐老審因論治,一從滋陰降火,一從補脾攝血,均獲顯效,堪為臨床典範。

病機辨析與治法差異
案例一患者見舌紅少苔、脈細數,伴潮熱盜汗,顯系肝腎陰虛,虛火灼絡。腎陰虧虛則水不制火,肝木失養而化火,火熱迫血妄行,外溢肌膚為紫斑。徐老以滋陰降火為主,取龜板、二至丸(女貞、旱蓮)填補真陰,黃柏、丹皮炭清泄相火,更佐紫草、茜草涼血和絡,尤妙在癟桃干斂汗固表,標本兼顧。

案例二患者舌淡脈細,經多乏力,乃心脾兩虛,氣不攝血之象。脾統血、心生血,氣虛則血失統攝,滲溢脈外。徐老以歸脾湯化裁,重用黃芪、太子參益氣攝血,阿膠、仙鶴草養血止血,茯神、棗仁寧心安神,佐地榆炭、茜草化瘀寧絡,使氣旺血歸經而紫癜自消。

用藥特色探微
1. 滋陰與益氣分途:案例一以龜板、生地滋腎水為君,案例二以黃芪、白朮健脾氣為要,二者均輔以和絡止血藥(如茜草、紫草),然一清一補,涇渭分明。
2. 炭藥運用之妙:丹皮炭、地榆炭既止血又存涼血、收斂之性,體現"血見黑則止"而不留瘀的智慧。
3. 善後調理:案例一以二至丸合鮮茅根輕清善後,案例二未贅述而可知必重培中焦,皆契合"緩則治本"原則。

臨證啟示
紫斑一證,虛實不可不辨。陰虛者火旺,當壯水制火;氣虛者血脫,宜補氣攝血。徐老二案,一從少陰,一從太陰,然皆以"調和氣血,復其常度"為歸旨。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明辨病機,方能效如桴鼓。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病機分析為核心,結合用藥特色,突出"證異治異"的辨證思維,符合中醫學術語言規範,可供臨床參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