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34|回復: 1

[中医理论] 徐经世:同病异治疗紫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7-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辨证灵活,用药精准,善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兹举两案,以飨读者。

【病案1】

    刘某某,男,42岁,就诊时令:初夏。

    初诊:患者主诉头昏乏力,手足心热,不时伴有潮热、盗汗,下肢皮肤出现紫红瘀斑,时轻时重,历有多时,检查血小板减少(30×109/L)。拟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舌红少苔,脉细数。此系肾阴不足而虚火内炽之象,阴虚则致火旺,火旺则易伤阴,以致络伤则血外溢而成紫斑。

    辨证:阴虚火旺,阴络受损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和络

    方药:炙龟板15克,鲜生地18克,炒黄柏12克,丹皮炭10克,茜草根15克,马兰根10克,熟女贞15克,旱莲草15克,瘪桃干30克,紫花地丁15克,丝瓜络20克,紫草10克,生甘草6克。10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连进20剂,复查血小板上升至100×109/L,其他症状均见好转,效不更方,嘱其继服10剂,后随访恢复无恙,停服汤剂,拟用二至颗粒以鲜茅根煎水冲下并作茶饮,育阴清热以善其后。

【病案2】

    徐某某,女,25岁

    初诊(1998年5月8日):患者形体偏弱,已婚两年,月经周期正常,唯每潮时量多缠绵,旬日不止,平素头昏腰酸,心悸眠差,神倦乏力,饮食一般,二便如常,下肢经常出现弥漫性紫癜。经检查,拟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使用西药无效,转求中医治疗,诊其舌淡,脉细少力,析其证由心脾两虚,气不摄血所致。

    辨证:心脾两虚,气不摄血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摄血

    方药:生黄芪30克,太子参25克,白术15克,茯神20克,杭白芍20克,仙鹤草20克,阿胶30克,川续断20克,茜草根15克,地榆炭15克,紫草10克,酸枣仁25克,炙甘草5克。

    连诊4次,上方连服数十剂,复查血小板上升至正常值,下肢紫癜消退,月经量减至中等,五六日即净,整体情况得到修复,随访多时未发,后顺利得子。

    【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中医属“血证”“紫斑”范畴。例一为阴虚火旺,责之于肝肾,肾属水,水足则木有所养,肾水亏耗,肝失滋养,则木火内生而妄行,血出于下,所谓“阴络伤则血下溢”,治当滋阴降火,清热凉血,故针对症情以大补阴丸合二至丸加减,令水火相交则紫斑自消。例二则不然,系由经水失其调摄,每潮量多缠绵,延久则气血亏虚,脾失统血,血不归经而下溢,治用归脾最为切体,药进月余,而收全功。两例病名属一,而证型、方药有异,此之谓同病异治,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精髓之所在。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5-20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徐经世同病异治疗紫斑案例评析

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称"紫斑""血证")二案,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辨证精髓。两例患者虽西医诊断相同,然病机迥异,徐老审因论治,一从滋阴降火,一从补脾摄血,均获显效,堪为临床典范。

病机辨析与治法差异
案例一患者见舌红少苔、脉细数,伴潮热盗汗,显系肝肾阴虚,虚火灼络。肾阴亏虚则水不制火,肝木失养而化火,火热迫血妄行,外溢肌肤为紫斑。徐老以滋阴降火为主,取龟板、二至丸(女贞、旱莲)填补真阴,黄柏、丹皮炭清泄相火,更佐紫草、茜草凉血和络,尤妙在瘪桃干敛汗固表,标本兼顾。

案例二患者舌淡脉细,经多乏力,乃心脾两虚,气不摄血之象。脾统血、心生血,气虚则血失统摄,渗溢脉外。徐老以归脾汤化裁,重用黄芪、太子参益气摄血,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茯神、枣仁宁心安神,佐地榆炭、茜草化瘀宁络,使气旺血归经而紫癜自消。

用药特色探微
1. 滋阴与益气分途:案例一以龟板、生地滋肾水为君,案例二以黄芪、白术健脾气为要,二者均辅以和络止血药(如茜草、紫草),然一清一补,泾渭分明。
2. 炭药运用之妙:丹皮炭、地榆炭既止血又存凉血、收敛之性,体现"血见黑则止"而不留瘀的智慧。
3. 善后调理:案例一以二至丸合鲜茅根轻清善后,案例二未赘述而可知必重培中焦,皆契合"缓则治本"原则。

临证启示
紫斑一证,虚实不可不辨。阴虚者火旺,当壮水制火;气虚者血脱,宜补气摄血。徐老二案,一从少阴,一从太阴,然皆以"调和气血,复其常度"为归旨。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明辨病机,方能效如桴鼓。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病机分析为核心,结合用药特色,突出"证异治异"的辨证思维,符合中医学术语言规范,可供临床参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