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25|回覆: 2

[中醫理論] 路志正:健脾清心緩圖治養血安神愈失眠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失眠亦稱不寐或『不得眠』、『不得臥』,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種病症。失眠的病情輕重不一,輕者有入睡困難,有寐而易醒,有醒後不能再寐,亦有時寐時醒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寐。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失眠,先期治以健脾益氣、溫膽寧心之法取效;中期施以清膽寧心、養血安神之法緩圖;後期則以清熱養陰、補肝養血之法收功。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病案】

    李某,女,65歲 ,北京人。就診時令:霜降。就診時間: 2014年10月20日。

    患者主訴失眠一年余。證見失眠、心悸、心慌,四肢不溫、腹脹、呃逆,納可,口乾欲飲,兩目乾澀,小便調,大便略干。望其舌體胖大,質暗淡、苔薄黃、邊有齒痕,診其脈沉澀。

    病機:脾虛失運、脾胃不和、心膽氣虛。

    治法:健脾益氣,溫膽寧心。

    方藥:太子參15克,竹茹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皮30克, 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桂枝8克,赤芍12克, 浮小麥12克,僵蠶8克, 枳實15克, 佩蘭12克,蘇梗12克,枇杷葉12克,生龍牡(先煎) 各30克。共計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患者述服藥後,失眠好轉、腹脹、呃逆消失,因鉀低導致心律失常,服前方血壓穩定,昨夜發作一次,心悸,目不清, 口乾欲飲、疲乏、畏寒,大便調,雙足水冷,寒上衝心。望其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質暗紅,苔薄黃微膩,診其脈沉澀。

    路志正見食納復調,脘腹已和,故於上方去杏仁、炒薏苡仁、赤芍、浮小麥、僵蠶、枳實、佩蘭、蘇梗、枇杷葉、龍牡理氣健脾益氣,潤燥鎮潛之品,仿溫膽湯意化裁治之。

    方藥:西洋參(先煎)10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厚朴花12克,茯苓30克,炮姜6克,桂枝8克,馬鞭草10克,姜半夏12克,細辛3克,炒枳實12克,婆羅子10克,竹茹12克,陳皮8克,炙甘草10克。共計14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述服藥後,心悸改善,寐入睡難(服安定1片後休息5~6小時),四肢不溫,畏寒有減,偶見心前區不適,晚餐前多見,二便不調,舌質暗淡,脈沉澀。上方炮姜改8克,炒棗仁20克,以溫中散寒,養血安神。再進14劑。

    四診:患者述服藥後,心悸較前好轉,寐仍難以入睡,雙足不溫,納少,飲食時汗出,大便1日1次,成形,小便調,口乾舌燥多飲,兩目乾澀,近日晨起後心慌,望其舌質暗紅,舌體胖大苔薄膩中有裂紋,診其左脈沉弦,右脈沉澀。路志正於上方加入清熱養陰、補肝養血、鎮潛安神之品。

    方藥: 五爪龍30克,西洋參(先煎)30克,桔梗10克,當歸12克,川芎9克,桂白芍15克,炒棗仁20克,神曲(各)12克,黃精 9克,炒白朮12克,生谷芽20克,生麥芽20克,鬱金12克,枇杷葉12克, 生龍牡(先煎)各30克。共計14劑,水煎服,日1劑。

    茶飲方:麥冬12克,五味子5克,西洋參(先煎)6克,小麥15克,7劑 ,2日1劑,代茶飲。

    五診:患者述服上藥後,失眠、心悸較前明顯好轉,雙足欠溫,納可、二便調,口乾舌燥、兩目乾澀減輕,晨起心慌無,望其舌質暗紅,舌體胖大苔薄膩,診其左脈沉弦,右脈沉。路老見已收功,守方而行,再進14劑,諸症皆消。

    【按】:失眠的病因多樣,或思慮勞倦太過,傷及心脾;或陽不交陰,心腎不交;或陰虛火旺,肝陽擾動;或心虛膽怯,心神不安;或胃氣不和,夜臥不安,其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素問•逆調論篇】:『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景岳全書•不寐】 :『如痰如火,如寒氣水氣,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景岳全書•不寐】引徐東皋曰:『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者,亦不得眠……。有體氣素盛偶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滾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膈之類。有體素弱,或因過勞,或因病後,此為不足,宜用養血安神之類。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二髒不足,雖有痰火,亦不宜過於攻,治仍當以補養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藥。』

    患者心悸失眠屬脾虛失運、脾胃不和、心膽氣虛所致。路志正先期治以健脾益氣,溫膽寧心之法取效;中期施以清膽寧心、養血安神之法緩圖;後期則以清熱養陰、補肝養血之法收功。縱觀全案,路志正根據證候、舌脈變化,適當化裁加減,取捨有度,或補瀉同用、或溫清並伍、或疏利相使、或鎮潛相須;或茶飲輔治。由此,可以窺見國醫大師對於複雜病證,圓機活法、豐富多彩的辨治特色。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5-4 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先生治療失眠症醫案評析

失眠一症,古稱"不寐",首載於【內經】。【靈樞·大惑論】詳述其病機為"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而路志正先生此案治療思路深得【內經】要旨,又參合後世諸家學說,其辨證施治層次分明,值得深入探討。

一、病機辨析
本案患者年逾花甲,症見失眠伴心悸、四肢不溫、腹脹等,舌象胖大齒痕,脈沉澀,顯系本虛標實之候。路老辨為"脾虛失運、脾胃不和、心膽氣虛",實宗李東垣脾胃學說,又合【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膽湯證治思想。脾虛失運則津液不布,故見口乾目澀;中焦氣滯故現腹脹呃逆;心膽氣虛則神不安舍,發為失眠心悸。其脈沉澀、舌質暗淡,更提示陽虛血瘀之變。

二、治法方藥分析
首診以太子參、茯苓皮健脾益氣為君,取四君子湯之意;竹茹、半夏、枳實、陳皮(後入)組成溫膽湯骨架,化痰寧心;桂枝、赤芍取桂枝湯調和營衛之功;生龍牡鎮驚安神。尤妙在用杏仁、枇杷葉宣降肺氣,暗合"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

二診見脘腹已和,遂去理氣之品,專主溫膽湯化裁。西洋參易太子參,更益陰氣;加蒼朮、白朮強化健脾;炮姜、細辛溫陽散寒,針對四肢不溫。此時治法已由健脾和胃轉向溫陽安神,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三診炮姜加量併入炒棗仁,取【金匱要略】酸棗仁湯意,養血與溫陽並舉。路老用藥如用兵,前期重在調理中焦氣機,中期側重溫養心陽,後期則注重養血安神,步步為營,層次井然。

三、學術特色管窺
1. 脾胃為樞:本案始終注重調理脾胃,印證路老"持中央以運四旁"的學術思想。即使見心悸等上焦症狀,仍以和中為要。
2. 分階段論治:先實脾,次溫膽,終養心,體現"治病必求於本"的辨證思維。
3. 用藥精當:如用婆羅子疏肝而不傷陰,馬鞭草活血而不耗氣,可見其用藥之精微。

四、臨證啟示
此案提示治療老年失眠需注意:
1. 重視陽氣虛衰與痰瘀互結的特殊病機
2. 調理脾胃為治療關鍵環節
3. 安神藥需配伍得當,避免一味重鎮
路老此案融匯了【內經】病機理論、仲景辨證方法和東垣脾胃學說,堪稱中醫治療失眠的典範之作,其辨證思路與用藥技巧,值得後學反覆揣摩。
萬伸 發表於 2025-5-14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先生治療失眠醫案析義

國醫大師路志正此則醫案,實為展現中醫辨證論治精髓之典範。案中患者年逾花甲,失眠經年,兼見心悸、腹脹、四肢不溫等症,路老以"健脾清心、養血安神"為綱,分階段施治,其理法方藥之精妙,值得深入剖析。

一、病機辨析
患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顯系脾虛濕蘊之象;脈沉澀提示氣血運行不暢;而心悸、目澀又見陰血不足。路老斷為"脾虛失運、心膽氣虛",實乃把握病機關鍵。脾為後天之本,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無源,上不能養心,下不能溫煦四末,外不能濡潤孔竅,遂成此虛實夾雜之候。

二、治法次第
首診以六君子湯合溫膽湯化裁,取太子參、茯苓皮健脾益氣,竹茹、半夏化痰和胃,佐桂枝、赤芍調和營衛,更用生龍牡鎮心安神,體現"治中焦以達四旁"之旨。待脾胃樞機得轉,二診即減鎮潛之品,專以溫膽湯調理氣機,佐細辛、炮姜溫通陽氣,此"膽胃同治"之妙法。至三診增炒棗仁至20克,乃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經旨,完成由健脾到養肝的治法轉換。

三、用藥特色
1. 蒼朮、白朮同用:遵張元素"蒼朮治濕,白朮補脾"之說,健脾燥濕並行不悖。
2. 炮姜、細辛配伍:取"辛甘化陽"之義,溫補中陽而不燥烈,尤宜老年患者。
3. 浮小麥、棗仁並用:暗合甘麥大棗湯意,養心安神而兼顧斂汗除煩。
4. 劑量講究:桂枝僅用8克,取其"少火生氣"之效;茯苓用至30克,凸顯"治濕必利小便"之則。

四、啟示
此案啟示後學:治失眠不可囿於安神定志一法,當首辨臟腑虛實。路老從脾胃論治,正合【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訓。其用藥輕靈,注重氣機升降,尤善運用對藥,如枳實配竹茹化痰熱,蒼朮配厚朴花運脾濕,處處體現"調理氣機為要"的學術思想。

今人治失眠多妄用重鎮之品,或濫投滋陰之劑,觀此案可知:辨證精確方能效如桴鼓。路老層層遞進的治療策略,堪為中醫"辨證論治、分期施治"的活教材。學者當於此細究其處方背後的思維脈絡,方能得中醫臨證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