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26|回復: 2

[中医理论] 路志正:健脾清心缓图治养血安神愈失眠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8-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失眠亦称不寐或“不得眠”、“不得卧”,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失眠的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睡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失眠,先期治以健脾益气、温胆宁心之法取效;中期施以清胆宁心、养血安神之法缓图;后期则以清热养阴、补肝养血之法收功。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病案】

    李某,女,65岁 ,北京人。就诊时令:霜降。就诊时间: 2014年10月20日。

    患者主诉失眠一年余。证见失眠、心悸、心慌,四肢不温、腹胀、呃逆,纳可,口干欲饮,两目干涩,小便调,大便略干。望其舌体胖大,质暗淡、苔薄黄、边有齿痕,诊其脉沉涩。

    病机:脾虚失运、脾胃不和、心胆气虚。

    治法:健脾益气,温胆宁心。

    方药:太子参15克,竹茹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皮30克, 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桂枝8克,赤芍12克, 浮小麦12克,僵蚕8克, 枳实15克, 佩兰12克,苏梗12克,枇杷叶12克,生龙牡(先煎) 各30克。共计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述服药后,失眠好转、腹胀、呃逆消失,因钾低导致心律失常,服前方血压稳定,昨夜发作一次,心悸,目不清, 口干欲饮、疲乏、畏寒,大便调,双足水冷,寒上冲心。望其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诊其脉沉涩。

    路志正见食纳复调,脘腹已和,故于上方去杏仁、炒薏苡仁、赤芍、浮小麦、僵蚕、枳实、佩兰、苏梗、枇杷叶、龙牡理气健脾益气,润燥镇潜之品,仿温胆汤意化裁治之。

    方药:西洋参(先煎)10克,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厚朴花12克,茯苓30克,炮姜6克,桂枝8克,马鞭草10克,姜半夏12克,细辛3克,炒枳实12克,婆罗子10克,竹茹12克,陈皮8克,炙甘草10克。共计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述服药后,心悸改善,寐入睡难(服安定1片后休息5~6小时),四肢不温,畏寒有减,偶见心前区不适,晚餐前多见,二便不调,舌质暗淡,脉沉涩。上方炮姜改8克,炒枣仁20克,以温中散寒,养血安神。再进14剂。

    四诊:患者述服药后,心悸较前好转,寐仍难以入睡,双足不温,纳少,饮食时汗出,大便1日1次,成形,小便调,口干舌燥多饮,两目干涩,近日晨起后心慌,望其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薄腻中有裂纹,诊其左脉沉弦,右脉沉涩。路志正于上方加入清热养阴、补肝养血、镇潜安神之品。

    方药: 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煎)30克,桔梗1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桂白芍15克,炒枣仁20克,神曲(各)12克,黄精 9克,炒白术12克,生谷芽20克,生麦芽20克,郁金12克,枇杷叶12克, 生龙牡(先煎)各30克。共计14剂,水煎服,日1剂。

    茶饮方:麦冬12克,五味子5克,西洋参(先煎)6克,小麦15克,7剂 ,2日1剂,代茶饮。

    五诊:患者述服上药后,失眠、心悸较前明显好转,双足欠温,纳可、二便调,口干舌燥、两目干涩减轻,晨起心慌无,望其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薄腻,诊其左脉沉弦,右脉沉。路老见已收功,守方而行,再进14剂,诸症皆消。

    【按】:失眠的病因多样,或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或阳不交阴,心肾不交;或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或心虚胆怯,心神不安;或胃气不和,夜卧不安,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景岳全书•不寐》 :“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有体气素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类。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

    患者心悸失眠属脾虚失运、脾胃不和、心胆气虚所致。路志正先期治以健脾益气,温胆宁心之法取效;中期施以清胆宁心、养血安神之法缓图;后期则以清热养阴、补肝养血之法收功。纵观全案,路志正根据证候、舌脉变化,适当化裁加减,取舍有度,或补泻同用、或温清并伍、或疏利相使、或镇潜相须;或茶饮辅治。由此,可以窥见国医大师对于复杂病证,圆机活法、丰富多彩的辨治特色。

五条鱼 發表於 2025-5-4 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先生治疗失眠症医案评析

失眠一症,古称"不寐",首载于《内经》。《灵枢·大惑论》详述其病机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而路志正先生此案治疗思路深得《内经》要旨,又参合后世诸家学说,其辨证施治层次分明,值得深入探讨。

一、病机辨析
本案患者年逾花甲,症见失眠伴心悸、四肢不温、腹胀等,舌象胖大齿痕,脉沉涩,显系本虚标实之候。路老辨为"脾虚失运、脾胃不和、心胆气虚",实宗李东垣脾胃学说,又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证治思想。脾虚失运则津液不布,故见口干目涩;中焦气滞故现腹胀呃逆;心胆气虚则神不安舍,发为失眠心悸。其脉沉涩、舌质暗淡,更提示阳虚血瘀之变。

二、治法方药分析
首诊以太子参、茯苓皮健脾益气为君,取四君子汤之意;竹茹、半夏、枳实、陈皮(后入)组成温胆汤骨架,化痰宁心;桂枝、赤芍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之功;生龙牡镇惊安神。尤妙在用杏仁、枇杷叶宣降肺气,暗合"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

二诊见脘腹已和,遂去理气之品,专主温胆汤化裁。西洋参易太子参,更益阴气;加苍术、白术强化健脾;炮姜、细辛温阳散寒,针对四肢不温。此时治法已由健脾和胃转向温阳安神,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

三诊炮姜加量并入炒枣仁,取《金匮要略》酸枣仁汤意,养血与温阳并举。路老用药如用兵,前期重在调理中焦气机,中期侧重温养心阳,后期则注重养血安神,步步为营,层次井然。

三、学术特色管窥
1. 脾胃为枢:本案始终注重调理脾胃,印证路老"持中央以运四旁"的学术思想。即使见心悸等上焦症状,仍以和中为要。
2. 分阶段论治:先实脾,次温胆,终养心,体现"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证思维。
3. 用药精当:如用婆罗子疏肝而不伤阴,马鞭草活血而不耗气,可见其用药之精微。

四、临证启示
此案提示治疗老年失眠需注意:
1. 重视阳气虚衰与痰瘀互结的特殊病机
2. 调理脾胃为治疗关键环节
3. 安神药需配伍得当,避免一味重镇
路老此案融汇了《内经》病机理论、仲景辨证方法和东垣脾胃学说,堪称中医治疗失眠的典范之作,其辨证思路与用药技巧,值得后学反复揣摩。
万伸 發表於 2025-5-14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先生治疗失眠医案析义

国医大师路志正此则医案,实为展现中医辨证论治精髓之典范。案中患者年逾花甲,失眠经年,兼见心悸、腹胀、四肢不温等症,路老以"健脾清心、养血安神"为纲,分阶段施治,其理法方药之精妙,值得深入剖析。

一、病机辨析
患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显系脾虚湿蕴之象;脉沉涩提示气血运行不畅;而心悸、目涩又见阴血不足。路老断为"脾虚失运、心胆气虚",实乃把握病机关键。脾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上不能养心,下不能温煦四末,外不能濡润孔窍,遂成此虚实夹杂之候。

二、治法次第
首诊以六君子汤合温胆汤化裁,取太子参、茯苓皮健脾益气,竹茹、半夏化痰和胃,佐桂枝、赤芍调和营卫,更用生龙牡镇心安神,体现"治中焦以达四旁"之旨。待脾胃枢机得转,二诊即减镇潜之品,专以温胆汤调理气机,佐细辛、炮姜温通阳气,此"胆胃同治"之妙法。至三诊增炒枣仁至20克,乃取"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经旨,完成由健脾到养肝的治法转换。

三、用药特色
1. 苍术、白术同用:遵张元素"苍术治湿,白术补脾"之说,健脾燥湿并行不悖。
2. 炮姜、细辛配伍:取"辛甘化阳"之义,温补中阳而不燥烈,尤宜老年患者。
3. 浮小麦、枣仁并用:暗合甘麦大枣汤意,养心安神而兼顾敛汗除烦。
4. 剂量讲究:桂枝仅用8克,取其"少火生气"之效;茯苓用至30克,凸显"治湿必利小便"之则。

四、启示
此案启示后学:治失眠不可囿于安神定志一法,当首辨脏腑虚实。路老从脾胃论治,正合《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训。其用药轻灵,注重气机升降,尤善运用对药,如枳实配竹茹化痰热,苍术配厚朴花运脾湿,处处体现"调理气机为要"的学术思想。

今人治失眠多妄用重镇之品,或滥投滋阴之剂,观此案可知:辨证精确方能效如桴鼓。路老层层递进的治疗策略,堪为中医"辨证论治、分期施治"的活教材。学者当于此细究其处方背后的思维脉络,方能得中医临证之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