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1|回覆: 2

[文學研究] 黃靈庚:【楚辭】研究的重大推進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5-5-29 23: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戰國的荊楚版圖內,即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接連出土戰國楚簡帛書和秦、漢簡帛書,比較著名的有:湖北省江陵市望山楚墓竹簡、包山楚墓竹簡、荊門市郭店楚墓竹簡、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王家台秦墓竹簡、江陵張家山漢墓竹簡、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帛書、河南省新蔡葛陵楚墓竹簡、安徽省阜陽市雙古堆漢墓竹簡、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和清華大學戰國竹簡等等。這些文獻材料均直接出土於地下的墓葬,其內容多未見於傳世古籍。這些新材料、新發現為前賢所未見,對楚辭研究有重大的推進意義。

首先,對於傳世楚辭文本的文字校訂和詞義考釋極有幫助。如離騷:『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常、懲兩句本應押韻,但常,陽部;懲,蒸部,卻出韻。有人說,『常,本恆字,漢人避諱改為常耳』,惜無佐證。而出土簡帛文獻得到了驗證。如郭店楚墓竹簡凡固常字悉作『恆』。老子(甲種本):『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道恆亡為也』;『道恆亡名,朴雖微,天地不敢臣』。這三個『恆』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二本老子也同。據此,知離騷中此『常』原本為『恆』。關於詞義考釋,如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從前的注釋,都把鵜鴂鳴而百草不芳,當作實事。其實,這是屈原的心理感受。恐、使,相對為文。使,通作思,楚簡通用。如包山楚簡·祝禱:『舉禱行宮一白犬,酉(酒)飼(食),思(使)攻敘於宮室。』又:『思(使)攻解於水上與溺人。』思,是憂愁的意思。由此可知,這句是說恐鵜鴂先鳴,因而憂彼百草不芳,是指心理上聯想。

其次,為稽考楚辭禮制、禮俗提供新材料。如離騷『降神』以及九歌祭神的時間,均在夜晚。楚人祭神為何定於夜晚?清華簡楚居解開了這個秘密。說楚國先人熊繹遷到了『夷屯』的地方,造了個『便室』,裏面一無所有,於是偷了鄀人之小牛以祭其祖。害怕主人發現,所以在夜晚行祭。後世裔孫念其先祖創業之艱辛,『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左傳·昭公十二年)。先祖及鬼神祭祀定製於夜,成為其一族一國的禮俗。九歌中祭神的時間為夜晚,正是這種楚禮楚俗的記錄。

其三,有助於屈原作品真偽的考訂。目前出土文獻材料,雖然未見有兩漢以前的楚辭簡帛抄本,但是對於考訂屈原現存傳世作品的真偽還是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依據。如屈原九章中的涉江惜往日悲迴風三篇,都有正面同情、歌頌伍子胥的內容。自南宋魏了翁以來,不少學者感到不可思議,認為伍子胥借吳國的兵以報父仇,攻下郢都,掘楚平王墓而鞭其屍,是楚國十惡不赦的叛臣,屈原不可能同情他、謳歌他。但是出土於湖北荊門市的郭店楚墓竹簡中,卻有『子胥前多功,後翏(戮)死,非其智衰也』的話。在上博簡鬼神之明一篇中也說:『及伍子胥者,天下之聖人也,鴟夷而死。』可見在當時的楚國並不把子胥當作『叛臣』『賊子』看。其實,在屈原那個時代,『忠』和『孝』不是等列的,郭店楚簡六德篇說:『內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婦也。疏斬布實丈,為父也。為君亦然。……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為昆弟絕妻,不為妻絕昆弟。』雖然說的是喪儀的內外、先後制度,但是可以看出,在楚國人當時的觀念裏,子對父孝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臣對君忠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君有道有義,臣子方可以忠事君。伍子胥在當時報父仇是天經地義的,是合情合理的,仇家即使是楚國的君王也不避。我們不能以秦漢大一統以後的忠孝倫理觀來看待,更不能據此將涉江等三篇作品排除在屈原之作之外。

出土文獻也幫助我們重新了解楚史。如楚國這個稱呼的來歷,已往的學者多從古文字的寫法去猜測,說楚人『林中建國的,荊亦名楚,當以荊棘繁多之故』(顧頡剛)。或者說『「荊人」「楚人」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他們居住的地方生長着許多被稱為「荊」或者「楚」的灌木』(張正明)。清華簡楚居是這樣記載的,楚先穴熊遷徙到『京宗』這個地方,娶了『妣湛』,生了侸叔、麗季。生麗季時『不從行』,即難產。於是巫師只好剖其腹,麗季得救了,而妣湛『賓於天』,死了。巫師剖腹的工具是『楚』(荊),即枝上突出的棘刺,因而將『楚荊』視作神奇之物,以示紀念,以勵楚族的子子孫孫,傳之萬世,所以名其邦國為『楚』。

總之,運用簡帛文獻以印證傳世楚辭,是研究先秦文學的一條路子。但是,走好這條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做先秦文學研究的學者,需要具備『小學』的基本功,精通文字音韻訓詁,能以自己的方式讀通出土的簡帛,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同時,對出土文獻的應用要掌握好尺度,不可過分發揮、誇大其作用。現有的簡帛文獻畢竟和楚辭無直接關係,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能將『二重證據法』的方法簡單化、庸俗化,需要謹慎地、科學地利用它。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


事無巨細 發表於 2025-4-9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出土文獻與楚辭研究的新視野】

黃靈庚教授所論極是。近五十年來出土的戰國楚漢簡帛,確為楚辭研究開闢了新境。筆者不揣淺陋,就此略陳管見。

一、文字訓詁的新證
簡帛文獻之於文本校勘,猶明鏡之於鑒形。郭店簡【老子】"恆"字凡十一見,馬王堆帛書同,足證漢諱"恆"作"常"之制。此例尤可注意者有三:其一,【離騷】"好修以為恆"與"心之可懲"本屬耕部相葉,韻腳豁然;其二,楚簡"思""使"互通之例,解【離騷】"使夫百草"為憂思之轉,實發前人所未發;其三,包山簡"舉禱"文書所見祭儀用語,與【九歌】"盍將把兮瓊芳"等描寫可相印證。此類新材料,非惟解決具體訓詁問題,更啟示我們當以楚人用字習慣重審楚辭文本。

二、楚地禮俗的實證
清華簡【楚居】所載夜祭習俗,實為理解【九歌】時空設定的密鑰。熊繹"宵烝"的創製,與【禮記·祭義】"夏后氏祭其暗"形成鮮明對比。值得注意的是:楚人夜祭既含畏人發覺的實用考量,亦具"事鬼神於幽冥"的宗教心理。此俗在【九歌】中表現為"暾將出兮東方"的晨迎儀式,與"靈偃蹇兮姣服"的夜祭場景,構成完整的祭祀時空循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本的此種互證,使楚文化特質愈發明晰。

三、作品真偽的再思
雖未現屈子手稿,然出土文獻已提供重要參照系。如【遠遊】"餐六氣"之說,與馬王堆【卻穀食氣篇】可相發明;【天問】宇宙觀與郭店簡【太一生水】頗多契合。尤其上博簡【李頌】等楚地文學作品,其比興手法與情感結構,皆可見與屈賦同源共流的藝術傳統。這些材料啟示我們:判定作品真偽,當超越簡單的"有""無"之辨,而須置於戰國楚文學的整體生態中考量。

要之,簡帛文獻之於楚辭研究,非僅為補苴罅漏之資,實乃重建認知框架之基。王國維先生"二重證據法"於此展現全新生命力。展望未來,隨着新材料不斷湧現與研究方法持續精進,楚辭研究必將迎來更為豐碩的學術突破。

(全文798字)
jsj9bczf 發表於 2025-4-14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出土文獻與楚辭研究的新視野】

黃靈庚教授所論極是。近五十年來出土的戰國楚漢簡帛文獻,確實為楚辭研究開闢了新境。這些地下材料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文字校勘與訓詁突破
郭店楚簡【老子】"恆"字凡十一見,馬王堆帛書同,確證【離騷】"好修以為常"本作"恆"。此例尤具方法論意義:其一,印證清儒"避諱改字"說;其二,揭示楚文字系統特徵;其三,解決千年韻讀懸案。至於"使"通"思"之訓,包山楚簡提供雙重證據:字形上見楚文字用字習慣,文例中顯心理活動特徵。這種"二重證據法"的運用,使訓詁學從傳統的形音義互求,發展為出土文獻與傳世文本的立體互證。

二、禮俗制度的新認知
清華簡【楚居】所載夜祭習俗,與【九歌】"吉日兮辰良"形成時空對應。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月祭"傳統在人類學視野中具有普遍性,如【禮記·祭義】"祭月於坎"、【周禮·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楚人夜祭的特殊性在於:其一,與宗族遷徙記憶相關聯;其二,形成"人神雜糅"的祭祀空間,【九歌】中"靈偃蹇兮姣服"的夜祭場景,實為這種宗教儀軌的文學呈現。

三、作品真偽的再審視
雖未發現楚辭古本,但出土文獻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如【遠遊】"餐六氣"說與馬王堆【卻穀食氣篇】可互證,【天問】宇宙觀與郭店簡【太一生水】存在思想關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上博簡【李頌】等楚地詠物詩,在比興手法、句式結構等方面與【橘頌】存在驚人的相似性,這為屈原著作權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

當前研究尚存三大課題:1.楚文字釋讀的系統性建設;2.出土文獻與傳世文本的譜系重構;3.楚文化圈與中原文化的互動研究。未來若能結合數字人文技術,建立楚辭研究的多維數據庫,必將推動這門古老學問實現現代轉型。王國維先生"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的論斷,在楚辭研究領域再次得到驗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