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1|回復: 2

[文学研究] 黄灵庚:《楚辞》研究的重大推进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5-5-29 23: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战国的荆楚版图內,即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接连出土战国楚简帛书和秦、汉简帛书,比较著名的有:湖北省江陵市望山楚墓竹简、包山楚墓竹简、荆门市郭店楚墓竹简、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王家台秦墓竹简、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书、河南省新蔡葛陵楚墓竹简、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汉墓竹简、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和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等等。这些文献材料均直接出土于地下的墓葬,其内容多未见于传世古籍。这些新材料、新发现为前贤所未见,对楚辞研究有重大的推进意义。

首先,对于传世楚辞文本的文字校订和词义考释极有帮助。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常、惩两句本应押韵,但常,阳部;惩,蒸部,却出韵。有人说,“常,本恒字,汉人避讳改为常耳”,惜无佐证。而出土简帛文献得到了验证。如郭店楚墓竹简凡固常字悉作“恒”。老子(甲种本):“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道恒亡为也”;“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不敢臣”。这三个“恒”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二本老子也同。据此,知离骚中此“常”原本为“恒”。关于词义考释,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从前的注释,都把鹈鴂鸣而百草不芳,当作实事。其实,这是屈原的心理感受。恐、使,相对为文。使,通作思,楚简通用。如包山楚简·祝祷:“举祷行宫一白犬,酉(酒)飤(食),思(使)攻叙于宫室。”又:“思(使)攻解于水上与溺人。”思,是忧愁的意思。由此可知,这句是说恐鹈鴂先鸣,因而忧彼百草不芳,是指心理上联想。

其次,为稽考楚辞礼制、礼俗提供新材料。如离骚“降神”以及九歌祭神的时间,均在夜晚。楚人祭神为何定于夜晚?清华简楚居解开了这个秘密。说楚国先人熊绎迁到了“夷屯”的地方,造了个“便室”,里面一无所有,于是偷了鄀人之小牛以祭其祖。害怕主人发现,所以在夜晚行祭。后世裔孙念其先祖创业之艰辛,“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左传·昭公十二年)。先祖及鬼神祭祀定制于夜,成为其一族一国的礼俗。九歌中祭神的时间为夜晚,正是这种楚礼楚俗的记录。

其三,有助于屈原作品真伪的考订。目前出土文献材料,虽然未见有两汉以前的楚辞简帛抄本,但是对于考订屈原现存传世作品的真伪还是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依据。如屈原九章中的涉江惜往日悲回风三篇,都有正面同情、歌颂伍子胥的内容。自南宋魏了翁以来,不少学者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伍子胥借吴国的兵以报父仇,攻下郢都,掘楚平王墓而鞭其尸,是楚国十恶不赦的叛臣,屈原不可能同情他、讴歌他。但是出土于湖北荆门市的郭店楚墓竹简中,却有“子胥前多功,后翏(戮)死,非其智衰也”的话。在上博简鬼神之明一篇中也说:“及伍子胥者,天下之圣人也,鸱夷而死。”可见在当时的楚国并不把子胥当作“叛臣”“贼子”看。其实,在屈原那个时代,“忠”和“孝”不是等列的,郭店楚简六德篇说:“内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妇也。疏斩布实丈,为父也。为君亦然。……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弟。”虽然说的是丧仪的内外、先后制度,但是可以看出,在楚国人当时的观念里,子对父孝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臣对君忠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君有道有义,臣子方可以忠事君。伍子胥在当时报父仇是天经地义的,是合情合理的,仇家即使是楚国的君王也不避。我们不能以秦汉大一统以后的忠孝伦理观来看待,更不能据此将涉江等三篇作品排除在屈原之作之外。

出土文献也帮助我们重新了解楚史。如楚国这个称呼的来历,已往的学者多从古文字的写法去猜测,说楚人“林中建国的,荆亦名楚,当以荆棘繁多之故”(顾颉刚)。或者说“‘荆人’‘楚人’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地方生长着许多被称为‘荆’或者‘楚’的灌木”(张正明)。清华简楚居是这样记载的,楚先穴熊迁徙到“京宗”这个地方,娶了“妣湛”,生了侸叔、丽季。生丽季时“不从行”,即难产。于是巫师只好剖其腹,丽季得救了,而妣湛“宾于天”,死了。巫师剖腹的工具是“楚”(荆),即枝上突出的棘刺,因而将“楚荆”视作神奇之物,以示纪念,以励楚族的子子孙孙,传之万世,所以名其邦国为“楚”。

总之,运用简帛文献以印证传世楚辞,是研究先秦文学的一条路子。但是,走好这条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做先秦文学研究的学者,需要具备“小学”的基本功,精通文字音韵训诂,能以自己的方式读通出土的简帛,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对出土文献的应用要掌握好尺度,不可过分发挥、夸大其作用。现有的简帛文献毕竟和楚辞无直接关系,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能将“二重证据法”的方法简单化、庸俗化,需要谨慎地、科学地利用它。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事无巨细 發表於 2025-4-9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的新视野》

黄灵庚教授所论极是。近五十年来出土的战国楚汉简帛,确为楚辞研究开辟了新境。笔者不揣浅陋,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字训诂的新证
简帛文献之于文本校勘,犹明镜之于鉴形。郭店简《老子》"恒"字凡十一见,马王堆帛书同,足证汉讳"恒"作"常"之制。此例尤可注意者有三:其一,《离骚》"好修以为恒"与"心之可惩"本属耕部相叶,韵脚豁然;其二,楚简"思""使"互通之例,解《离骚》"使夫百草"为忧思之转,实发前人所未发;其三,包山简"举祷"文书所见祭仪用语,与《九歌》"盍将把兮琼芳"等描写可相印证。此类新材料,非惟解决具体训诂问题,更启示我们当以楚人用字习惯重审楚辞文本。

二、楚地礼俗的实证
清华简《楚居》所载夜祭习俗,实为理解《九歌》时空设定的密钥。熊绎"宵烝"的创制,与《礼记·祭义》"夏后氏祭其闇"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楚人夜祭既含畏人发觉的实用考量,亦具"事鬼神于幽冥"的宗教心理。此俗在《九歌》中表现为"暾将出兮东方"的晨迎仪式,与"灵偃蹇兮姣服"的夜祭场景,构成完整的祭祀时空循环。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的此种互证,使楚文化特质愈发明晰。

三、作品真伪的再思
虽未现屈子手稿,然出土文献已提供重要参照系。如《远游》"餐六气"之说,与马王堆《却谷食气篇》可相发明;《天问》宇宙观与郭店简《太一生水》颇多契合。尤其上博简《李颂》等楚地文学作品,其比兴手法与情感结构,皆可见与屈赋同源共流的艺术传统。这些材料启示我们:判定作品真伪,当超越简单的"有""无"之辨,而须置于战国楚文学的整体生态中考量。

要之,简帛文献之于楚辞研究,非仅为补苴罅漏之资,实乃重建认知框架之基。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于此展现全新生命力。展望未来,随着新材料不断涌现与研究方法持续精进,楚辞研究必将迎来更为丰硕的学术突破。

(全文798字)
jsj9bczf 發表於 2025-4-14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的新视野》

黄灵庚教授所论极是。近五十年来出土的战国楚汉简帛文献,确实为楚辞研究开辟了新境。这些地下材料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文字校勘与训诂突破
郭店楚简《老子》"恒"字凡十一见,马王堆帛书同,确证《离骚》"好修以为常"本作"恒"。此例尤具方法论意义:其一,印证清儒"避讳改字"说;其二,揭示楚文字系统特征;其三,解决千年韵读悬案。至于"使"通"思"之训,包山楚简提供双重证据:字形上见楚文字用字习惯,文例中显心理活动特征。这种"二重证据法"的运用,使训诂学从传统的形音义互求,发展为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的立体互证。

二、礼俗制度的新认知
清华简《楚居》所载夜祭习俗,与《九歌》"吉日兮辰良"形成时空对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月祭"传统在人类学视野中具有普遍性,如《礼记·祭义》"祭月于坎"、《周礼·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楚人夜祭的特殊性在于:其一,与宗族迁徙记忆相关联;其二,形成"人神杂糅"的祭祀空间,《九歌》中"灵偃蹇兮姣服"的夜祭场景,实为这种宗教仪轨的文学呈现。

三、作品真伪的再审视
虽未发现楚辞古本,但出土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如《远游》"餐六气"说与马王堆《却谷食气篇》可互证,《天问》宇宙观与郭店简《太一生水》存在思想关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博简《李颂》等楚地咏物诗,在比兴手法、句式结构等方面与《橘颂》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为屈原著作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当前研究尚存三大课题:1.楚文字释读的系统性建设;2.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的谱系重构;3.楚文化圈与中原文化的互动研究。未来若能结合数字人文技术,建立楚辞研究的多维数据库,必将推动这门古老学问实现现代转型。王国维先生"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的论断,在楚辞研究领域再次得到验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