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Y; _& k0 U8 [7 y q+ }/ t3 X
# `/ q: n# s; K( T4 `. _ 没去过镇江,不知沈括居住的那个梦溪园还在不在。如果在,也该有九百多岁了。沈括活了65岁,在遥远的宋代,也算长寿了,但给我的感觉,只有他在梦溪园那八年的身影清晰可见。
( c' ^* }) c$ j, R, o, J9 i; q% k0 g) P
古代文人多数都当过官,沈括的仕途也曾顺风顺水,追随王安石变法而备受器重,担任过管理大宋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要职。几经沉浮后,文人情怀不改的他隐居梦溪园,历八载寒暑,伴青灯竹影,成就毕生大著《梦溪笔谈》。
( ?$ I# d% u) q( B! i ~
% ^$ ]) t. I# ~! V/ Q& I6 o7 f) D2 Y 查阅《宋史》,有沈括传:“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其实,《梦溪笔谈》的精华处,多在自然科学部分。我尤喜欢其有关地学类的考据与描述。
4 U, ]( N* Q0 v x! K: j3 j$ z, N3 Z. u: Z, X9 N, s
我所居住的城市五十公里以外的北票上园镇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出产的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古生物化石曾震惊世界考古界。那些曾经“呼吸的石头”、“飞翔的石头”让我第一次对化石有了直面的认识。没想到,九百年前沈括就对化石有深刻的了解,并给予细致、生动的描述和诠释:“治平中,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试扑之,乃石也。……鳞甲皆如生物。”他还记述,延州永宁关,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径,根干相连,悉化为石。沈括是智慧的,九百年前,他就以科学的态度告诉大家,化石是动植物的遗迹,世界是物质的,不是神创的。他的解释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化石性质的论述早了四百多年。
]1 @# ~5 h2 V* N0 a3 j* P. j8 [# }# ?8 U
沈括在梦溪园写《笔谈》时所用之墨,多是他自己做的。那是用延州的石油烟制的墨。“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随后,这种墨有了品牌,叫“延川石液”。这也不算什么,关键是他最早发明了“石油”一词:“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其远见卓识可见一斑。读沈括,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