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 D e& {" ~0 W" d
& J! x* i4 R7 s5 L; E* [2 ~ 我國古代清官名垂青史,流芳千古,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敬仰。向來人們以數字綽號、稱號、雅號贈送給他們,以樸素的形式表達對這些好官、清官的敬慕和感恩之情。 8 ^! T- l: x3 W( A/ Q
; R0 Z" M5 r* @: p, T9 x
半鴨知縣:清代于成龍任羅成知縣時,廉潔自律,寸禮不納,安於清貧生活。兒子從山西老家來看望他,他只有一隻咸鴨,於是就割了一半給兒子,作為兒子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稱他為『半鴨知縣』,後來他任兩江總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館,在總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時人又譽之為『於青菜』。 ' G# c k; r8 |; C8 S2 a
. p5 A. k# Y3 x8 @9 @% y 一錢太守:後漢劉寵在會稽任太守期間,操守清正,政績卓著。他離任時,會稽老百姓為感謝他,特推選了幾位長者帶了一百錢去送他。他執意不收,在大家的苦苦哀求下,他只選了一錢留做紀念。自此,劉寵『一錢太守』的美名便傳開了。 - C* L; t+ X$ V0 R6 ?: b
8 t8 E/ a' V" q- ^5 Z. W
二不尚書:范景公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他在自己府門上寫了六個大字:『不受賄,不受饋。』攜帶禮品者看到這六個字便不好意思入府求見了。自此,他被人稱為『二不公明』和『二不尚書』。 ' L$ o7 P& S9 M1 |9 {
# @3 y0 Z4 |, W) C* \# F+ M. J% t
三湯道台:清湯斌曾任嶺北道道台,三年為政,兩袖清風,每日三餐以豆腐清湯為肴,百姓因此給了他一個『三湯道台』的美名。
; n* J9 g9 M9 f, Z& d/ E3 r1 \) t2 f. Q: {$ H7 T. U
四知先生:後漢楊震任東萊太守時,一日出差路過昌邑縣。到了晚上縣令王密攜十金求見楊震,悄悄說道:『天黑,無人知曉。』楊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被說得慚愧至極,急急攜金而歸。此事傳開後,大家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2 n9 V9 w/ `% ?: k: |
/ O4 \$ z8 q. d; c9 U" D: I 五代清郎:袁聿修一生經歷了五個朝代,即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他為官五十多年,始終以清貧為本,連一升米的薄禮也未收過,於是人們稱他為『五代清郎』。
) s' j0 j7 r0 U0 g. } h# X
+ Y; ?- {) T x6 {9 a% a8 B 八一巡撫:張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奉旨調任江蘇巡撫。赴任後,張伯行立即發佈檄文【禁止饋送檄】,嚴禁下屬饋送錢物,以整頓當時日益盛行的貪腐之風。檄文中有『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這段名言,這就是『八一巡撫』美譽的來歷。當時康熙稱之為『天下清官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