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6 O; ~5 [& P3 C9 W1 d9 k
" m$ t# y! p1 c
我国古代清官名垂青史,流芳千古,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向来人们以数字绰号、称号、雅号赠送给他们,以朴素的形式表达对这些好官、清官的敬慕和感恩之情。
g9 }0 C% u' M2 w
: e: [! z8 h6 h8 Z* W; F% L: m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生活。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后来他任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馆,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又誉之为“于青菜”。 4 G3 ?' }- N" s0 Z
; h3 y4 b! b/ a! {1 C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在会稽任太守期间,操守清正,政绩卓著。他离任时,会稽老百姓为感谢他,特推选了几位长者带了一百钱去送他。他执意不收,在大家的苦苦哀求下,他只选了一钱留做纪念。自此,刘宠“一钱太守”的美名便传开了。 ) Y1 Z1 r$ U6 x% D B' L
0 t+ k: K0 C5 o 二不尚书:范景公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在自己府门上写了六个大字:“不受贿,不受馈。”携带礼品者看到这六个字便不好意思入府求见了。自此,他被人称为“二不公明”和“二不尚书”。
1 ^( C6 m/ S& W- H% U; D
3 C/ Y. C! l5 b8 l: o 三汤道台:清汤斌曾任岭北道道台,三年为政,两袖清风,每日三餐以豆腐清汤为肴,百姓因此给了他一个“三汤道台”的美名。
, h* m; d. b: l! a9 L0 {7 f* z6 @1 y4 `3 e
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一日出差路过昌邑县。到了晚上县令王密携十金求见杨震,悄悄说道:“天黑,无人知晓。”杨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被说得惭愧至极,急急携金而归。此事传开后,大家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4 n1 R( i+ b) z {' N# q' ]
4 D8 ]$ Q4 b: y% R& s0 p4 N 五代清郎:袁聿修一生经历了五个朝代,即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他为官五十多年,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升米的薄礼也未收过,于是人们称他为“五代清郎”。
' i+ ?' |3 g; D" A# S [) N: y; |7 ~$ f
八一巡抚: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奉旨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檄文中有“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段名言,这就是“八一巡抚”美誉的来历。当时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