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理別人怎麼關注,他只專心看書。
周圍的人對小張奇怪的穿着已見怪不怪。
暨大一名90後穿古漢服行走校園近三個月,成獨特風景線
■陽光社區記者 李婷/文 孟祝斌/圖
『咦,穿成這樣,在拍電影嗎?』幾天前,記者經過暨南大學校園時,意外發現一位90後『古人』。與他促膝長談後才發現,他是大一的在校生小張。他已在校園裡穿古漢服近三個月了。目前,且不說老師和同學,就連食堂打飯的師傅、超市便利店老闆、宿管阿姨,都對他非常熟悉了。
首次穿出去引爆課堂
去年10月底的一個下午,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小張勇敢地穿上花了400元從東圃買來的直裰(漢服的一種)。在從寢室到教學樓的一段路上,他感覺到路上行人對他頻頻關注,甚至有人小聲議論。走進教室,同學們都對他投來好奇的目光,『這是什麼衣服啊?』『為什麼要這樣穿呀?』『你是不是參加了什麼組織?』一時間,參加電腦理論課的近60名同學圍着他,問了好多問題。
『看得出來,當時有人覺得我有點怪。』小張說,『不過我覺得無所謂,隨便他們怎麼想,該上課還是要上課。』這堂課之後,小張就一直穿漢服,僅有的三套漢服常服包括直裾、曲裾、直裰,三套輪換穿,『除了上體育課與實驗課之外,基本沒穿過其他衣服。』
從初二開始就感興趣
『頭上戴的叫儒巾,裡面穿的是中衣……』說起漢服來,小張滔滔不絕,而這些漢服學問,他都是從百度的『漢服吧』里知道的。『從初二開始就對漢服感興趣,然後上百度看帖,覺得網友說的有道理,於是決定親身體驗。』小張說,『早在高二時,我逛街時就穿過漢服,當時就有很多人圍觀。』
為了迎接新年,小張還花了1500元在天津訂了一套皮弁服(漢服禮服的一種),『過年回家就可以穿了,都是平時省吃儉用留下的錢。』他告訴記者,雖然父母的態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也有人勸他別再穿了,『但我還是會繼續穿下去』。
對話小張
我想穿自己的衣服
記者:為什麼要穿這身衣服?
小張: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漢族的民族服裝是什麼,而中山裝和西服都是外國傳進來的,我們漢族人一直都穿着別人的衣服。我要穿自己的衣服。
記者:如此穿着你想告訴大家什麼?
小張:我想通過這樣的行為告訴大家,漢族其實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只要有人知道我身上穿的是漢服,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記者:每天這麼多人看你,心裡有什麼滋味啊?
小張:沒什麼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穿出來臉皮自然就厚了。
記者:不怕人家說你怪嗎?
小張:不過是換了件衣裳而已,自我感覺好就行了,管別人呢!
觀點PK
暨大黃老師:對這種行為,既不鼓勵也不反對。如果它能帶動一部分同學重視傳統文化的話,也很不錯。
暨大學子:有勇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比較佩服他。
網友阿狗:他是不是沒衣服穿了?或是想紅?
花絮
與他同行享受100%回頭率
初見小張,他就對記者作了個揖,讓記者頓覺有點手足無措,有那麼一瞬間錯覺仿佛回到了古代。"你跟其他人打招呼也是這樣嗎?""基本上是,不過不同輩分,作揖時手舉的高度不一樣,對長輩或者師長,作揖時還要彎腰。"
和小張一起走在暨大的校園裡,一路上都在接受行人的"注目禮",回頭率簡直100%。從未享受過如此之高的回頭率,真讓我這名小記頗感不適,而小張倒是淡定自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