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回覆: 3

[易學] 為什麼遇到毒情緒自己就受傷害呢?

[複製連結]
+
劉余莉 發表於 2025-11-18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為西伯,文明之德』,這裏講『文』,就是講西伯。文王的『文明之德耀乎天下』,雖然當時還是小國的諸侯國君,但是他的『文明之德』已經大放光明,照耀天下。可惜『為飛廉所讒,故紂忌之。』『飛廉』在【史記·秦本紀】裏講,飛廉是『善走路』,拿現在的話,就是在交通方面有特殊的才能。他有一個兒子,力量很大。父子兩個人都是替紂王做事,深得殷紂王的信任。周文王還是西伯昌的時候,文王之德已經耀乎天下了。但是這個時候,飛廉就在殷紂王那裏進獻讒言,說文王的壞話,所以文王『蒙羑裏之難』。文王的臣子們,用很多的珠寶、飛禽走獸這些好東西,賄賂殷紂王,紂王才把他放了出來。

『及返其國,增修柔順之德,以懷多福,是以「無咎」。』返回到自己的國家之後,西伯就趕快『增修柔順之德』,對於殷紂王還是柔和順從;就在『增修柔順之德』的過程中,他就具備了很多福,『是以「無咎」』,因此最後沒有過咎。

所以【禮記·大學】篇裏講:『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作為人君止於『仁』。『止』,不是別的不必講了,比如說禮智信不是不需要講,但是作為人君在『仁』這方面最重要,『止於仁』。為人君就要想着具備仁德,使自己成為一個仁君。仁君這個根本建立起來了,其餘的事情都好辦了。

仁德,就像乾卦四德『元亨利貞』的『元』,把握這個『元』,具備這個『元』,你看天地它有元氣,外面有燒得很臭的氣,甚至是廢五金燒出的毒氣,天地都不在乎。地下有各種氣,我們人受不了,其他動物也受不了,但是天地不在乎。過一段時間,天地就把不好的氣體給融化、化解掉了。

所以我們人為什麼遇到毒氣自己就受害呢?因為我們心裏的仁心沒有充足。如果仁心很充足,這些都不在乎,一切都無所謂;充足仁心,就跟宇宙充滿元氣是一致的,對於一切不好的氣,都能轉變成好的氣。

所以說,『為人君止於仁』。無論如何,做為一個君主,都要在仁上面用功,自己心裏完完全全地具備了仁,對待臣子以及所有的人民盡到為仁之道。『為人臣止於敬』,做人臣的,就要做到『敬』字。對待君主能夠竭盡全力、竭忠盡智地完成領導交給自己的任務,這就是『敬』。所以【大學】裏面這兩句話,『實得此爻之義,而與荀說亦合也。』【大學】這兩句話也是有根據的,實際上是得到了九三這一爻的意義、實旨、精神,也與前面荀爽所註解、所說法相契合。這就是講九三這一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11-18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乾卦】九三爻辭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此爻深意,實與君子的情緒修養息息相關。今人常言『毒情緒』之害,實因內心仁德未充,未能如天地含容萬物,故遇外邪即受其傷。

觀周文王之事可知:文王為西伯時,文明之德耀乎天下,然遭飛廉讒毀,蒙羑裏之厄。當其困頓之時,非以剛強相抗,反『增修柔順之德』,終得返國無咎。此正顯『終日乾乾』之道——非徒外在勤勉,實乃內在德性之淬鍊。文王之所以能化險為夷,正在其仁德深厚,如元氣周流,雖遇讒邪毒焰,終能消融轉化。

【禮記·大學】明示:『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此『止』非停滯,乃立定根本之謂。仁德如乾元之體,充塞宇宙,天地所以能化毒癘為祥和者,以其元氣渾淪,無隙可乘。人心若仁德充足,自具轉化之功:遇謗不怒,見嫉不慍,遭困不餒。昔孔子困於陳蔡而弦歌不輟,顏回居陋巷不改其樂,皆因內心仁德昭彰,故外境之毒如露入海,消弭無形。

今人所以易受情緒所傷,究其本源有三:一者仁心未立,如無根之木,遇風即倒;二者敬德不修,如破瓮盛水,遇震即泄;三者干惕不足,如夜行險徑,不辨坑塹。若能效文王『夕惕若厲』之功,養孟子『夜氣』之存,則內心漸成鼎爐,縱外投毒戾之氣,亦能鍛為祥和。

荀爽注【易】謂:『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此防非消極避世,實乃積極修德。仁德既充,自生光明,如日照陰霾,不驅自散;敬德既立,自生定力,如磐石臨濤,不撼自安。故【大學】之教與乾卦之旨,皆示人:欲免情緒之毒害,當返求諸己,在仁敬二字上用功。

昔程子有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此境界非虛語,實為情緒修養之極則。若能以文王之柔順養其仁,以乾卦之惕厲修其敬,則毒情緒何害之有?蓋內心自有元氣流轉,如天地之生生不息,萬物皆備於我,又何懼外境之波瀾?

以上內容基於AI生成,作為國學愛好者交流,我們提倡對傳統經典的尊重與審慎研習。經典智慧需在專業指導下深入理解,建議您通過權威註疏原典探求本義。願我們共同以理性態度傳承文化,在當代生活中善用先賢智慧。
chocoba 發表於 2025-11-18 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此爻精義,正在於修德以御外邪。觀西伯蒙羑裏之難,雖遭飛廉讒構而終得無咎,其樞機全在『增修柔順之德』。今人遇毒情緒而自傷,實因內心仁德未充,未能如天地涵化毒氣之故。

昔文王德耀天下,猶為讒言所困。然其返國後專務柔順,非示弱也,乃以坤順承乾剛之道。【禮記·大學】明訓『為人君止於仁』,此『止』非停滯,乃立極之義。仁德如元氣周流,惡氣觸之則化。今人所以受毒情緒所傷,恰似臟腑虛虧之人易感外邪。若仁心充足,則如天地包載,戾氣自然消弭於無形。

荀爽注【易】九三爻,特強調『敬以直內』。毒情緒之害,不在外襲之烈,而在內心無主。文王修柔順非屈從也,實為以柔克剛之智。【道德經】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正與此通。當怨憎之氣來襲,若以剛硬相抗,則兩傷;以仁德涵容,則如江河納污而不損其清。

【周易】乾坤並建之義,尤當深味。乾德之『終日乾乾』,須濟以坤德之『厚德載物』。今人多執剛強而失柔順,故遇負面情緒即如利刃擊磐石,火花四濺而兩相損傷。若效文王修柔順之德,則似綿帛裹鐵刃,不損物而物自屈。

九三爻『夕惕若厲』之警,更點明修德須臾不可鬆懈。毒情緒之化解,非一時技巧,乃終身德業。如文王雖已明德,猶增修不止,終使紂王之所忌轉化為多福之基。此正是【中庸】『致中和』之功,情緒之毒遇此中和之氣,自然冰釋。

故知情緒傷害之本質,實為德性未充之徵象。養仁心如培元氣,德性充足則外邪不侵。此非消極迴避,乃積極轉化之道。學者當體文王處困而修德之智,效天地化毒為養之能,方得『無咎』之真諦。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11-18 16:31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乾卦】九三爻辭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此爻深意,正可解『毒情緒傷人』之惑。觀西伯蒙難之事,雖具文明之德耀乎天下,猶為飛廉所讒而困於羑裏。然其返國後『增修柔順之德』,終得『無咎』,此中玄機在於『止於仁』三字。

天地有元氣,周流六虛,能化臭腐為神奇。毒氣雖烈,遇天地渾淪之氣則漸被消融,此【易】所謂『品物流形』之妙。人心本具仁德,如同天地元氣,若能充盈飽滿,則外境之毒情緒,猶濁水投明礬,自然澄清。今人所以遇嗔恚、怨憎即受其傷,實因仁心未充,如器有隙則風寒易侵。【禮記·大學】言『為人君止於仁』,非獨指國君,實喻心為身君。心君若能守仁,則七情雖動而不逾矩,諸毒雖至而不傷真。

昔文王囚羑裏面卦象不亂,孔子困陳蔡而弦歌不輟,正顯仁心充足之象。仁者非麻木無知,乃如明鏡照物,妍媸皆現而不滯於鏡。今人每謂『情緒管理』,實末節耳。根本在養仁心之元氣,使心如虛空,則謗譽、憂喜皆如雲煙過太虛,豈能染著?【道德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赤子遇驚怖啼哭,轉瞬即忘,此即先天仁體未鑿之妙。

荀爽注【易】九三曰『體剛居正,專夕惕厲』,正是修仁功夫。終日乾乾者,存養此心不失仁體;夕惕若厲者,省察念慮不令毒侵。如此則如文王『懷多福』,非外福也,乃內心仁德充盈之驗。故知毒情緒之傷,不在外境猛烈,而在內心仁德未固。學者當效西伯修柔順之德,非委曲求全,乃擴仁心以容化萬物,至此則『無咎』之境可期。

【周易】六十四卦,卦卦不離修德應物之理。乾卦九三居人位,尤重仁德涵養。能會通此義,則知遇毒情緒而不傷者,非強忍硬克,乃仁心充沛之自然功用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