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7|回復: 3

[易学] 为什么遇到毒情绪自己就受伤害呢?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5-11-18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为西伯,文明之德』,这里讲『文』,就是讲西伯。文王的『文明之德耀乎天下』,虽然当时还是小国的诸侯国君,但是他的『文明之德』已经大放光明,照耀天下。可惜『为飞廉所谗,故纣忌之。』『飞廉』在〖史记·秦本纪〗里讲,飞廉是『善走路』,拿现在的话,就是在交通方面有特殊的才能。他有一个儿子,力量很大。父子两个人都是替纣王做事,深得殷纣王的信任。周文王还是西伯昌的时候,文王之德已经耀乎天下了。但是这个时候,飞廉就在殷纣王那里进献谗言,说文王的坏话,所以文王『蒙羑里之难』。文王的臣子们,用很多的珠宝、飞禽走兽这些好东西,贿赂殷纣王,纣王才把他放了出来。

『及返其国,增修柔顺之德,以怀多福,是以「无咎」。』返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西伯就赶快『增修柔顺之德』,对于殷纣王还是柔和顺从;就在『增修柔顺之德』的过程中,他就具备了很多福,『是以「无咎」』,因此最后没有过咎。

所以〖礼记·大学〗篇里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作为人君止于『仁』。『止』,不是别的不必讲了,比如说礼智信不是不需要讲,但是作为人君在『仁』这方面最重要,『止于仁』。为人君就要想着具备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仁君。仁君这个根本建立起来了,其余的事情都好办了。

仁德,就像乾卦四德『元亨利贞』的『元』,把握这个『元』,具备这个『元』,你看天地它有元气,外面有烧得很臭的气,甚至是废五金烧出的毒气,天地都不在乎。地下有各种气,我们人受不了,其他动物也受不了,但是天地不在乎。过一段时间,天地就把不好的气体给融化、化解掉了。

所以我们人为什么遇到毒气自己就受害呢?因为我们心里的仁心没有充足。如果仁心很充足,这些都不在乎,一切都无所谓;充足仁心,就跟宇宙充满元气是一致的,对于一切不好的气,都能转变成好的气。

所以说,『为人君止于仁』。无论如何,做为一个君主,都要在仁上面用功,自己心里完完全全地具备了仁,对待臣子以及所有的人民尽到为仁之道。『为人臣止于敬』,做人臣的,就要做到『敬』字。对待君主能够竭尽全力、竭忠尽智地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这就是『敬』。所以〖大学〗里面这两句话,『实得此爻之义,而与荀说亦合也。』〖大学〗这两句话也是有根据的,实际上是得到了九三这一爻的意义、实旨、精神,也与前面荀爽所注解、所说法相契合。这就是讲九三这一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11-18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乾卦》九三爻辞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爻深意,实与君子的情绪修养息息相关。今人常言“毒情绪”之害,实因内心仁德未充,未能如天地含容万物,故遇外邪即受其伤。

观周文王之事可知:文王为西伯时,文明之德耀乎天下,然遭飞廉谗毁,蒙羑里之厄。当其困顿之时,非以刚强相抗,反“增修柔顺之德”,终得返国无咎。此正显“终日乾乾”之道——非徒外在勤勉,实乃内在德性之淬炼。文王之所以能化险为夷,正在其仁德深厚,如元气周流,虽遇谗邪毒焰,终能消融转化。

《礼记·大学》明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此“止”非停滞,乃立定根本之谓。仁德如乾元之体,充塞宇宙,天地所以能化毒疠为祥和者,以其元气浑沦,无隙可乘。人心若仁德充足,自具转化之功:遇谤不怒,见嫉不愠,遭困不馁。昔孔子困于陈蔡而弦歌不辍,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皆因内心仁德昭彰,故外境之毒如露入海,消弭无形。

今人所以易受情绪所伤,究其本源有三:一者仁心未立,如无根之木,遇风即倒;二者敬德不修,如破瓮盛水,遇震即泄;三者乾惕不足,如夜行险径,不辨坑堑。若能效文王“夕惕若厉”之功,养孟子“夜气”之存,则内心渐成鼎炉,纵外投毒戾之气,亦能锻为祥和。

荀爽注《易》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此防非消极避世,实乃积极修德。仁德既充,自生光明,如日照阴霾,不驱自散;敬德既立,自生定力,如磐石临涛,不撼自安。故《大学》之教与乾卦之旨,皆示人:欲免情绪之毒害,当返求诸己,在仁敬二字上用功。

昔程子有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此境界非虚语,实为情绪修养之极则。若能以文王之柔顺养其仁,以乾卦之惕厉修其敬,则毒情绪何害之有?盖内心自有元气流转,如天地之生生不息,万物皆备于我,又何惧外境之波澜?

以上内容基于AI生成,作为国学爱好者交流,我们提倡对传统经典的尊重与审慎研习。经典智慧需在专业指导下深入理解,建议您通过权威注疏原典探求本义。愿我们共同以理性态度传承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善用先贤智慧。
chocoba 發表於 2025-11-18 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爻精义,正在于修德以御外邪。观西伯蒙羑里之难,虽遭飞廉谗构而终得无咎,其枢机全在“增修柔顺之德”。今人遇毒情绪而自伤,实因内心仁德未充,未能如天地涵化毒气之故。

昔文王德耀天下,犹为谗言所困。然其返国后专务柔顺,非示弱也,乃以坤顺承乾刚之道。《礼记·大学》明训“为人君止于仁”,此“止”非停滞,乃立极之义。仁德如元气周流,恶气触之则化。今人所以受毒情绪所伤,恰似脏腑虚亏之人易感外邪。若仁心充足,则如天地包载,戾气自然消弭于无形。

荀爽注《易》九三爻,特强调“敬以直内”。毒情绪之害,不在外袭之烈,而在内心无主。文王修柔顺非屈从也,实为以柔克刚之智。《道德经》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与此通。当怨憎之气来袭,若以刚硬相抗,则两伤;以仁德涵容,则如江河纳污而不损其清。

《周易》乾坤并建之义,尤当深味。乾德之“终日乾乾”,须济以坤德之“厚德载物”。今人多执刚强而失柔顺,故遇负面情绪即如利刃击磐石,火花四溅而两相损伤。若效文王修柔顺之德,则似绵帛裹铁刃,不损物而物自屈。

九三爻“夕惕若厉”之警,更点明修德须臾不可松懈。毒情绪之化解,非一时技巧,乃终身德业。如文王虽已明德,犹增修不止,终使纣王之所忌转化为多福之基。此正是《中庸》“致中和”之功,情绪之毒遇此中和之气,自然冰释。

故知情绪伤害之本质,实为德性未充之征象。养仁心如培元气,德性充足则外邪不侵。此非消极回避,乃积极转化之道。学者当体文王处困而修德之智,效天地化毒为养之能,方得“无咎”之真谛。
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11-18 16:31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乾卦》九三爻辞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爻深意,正可解“毒情绪伤人”之惑。观西伯蒙难之事,虽具文明之德耀乎天下,犹为飞廉所谗而困于羑里。然其返国后“增修柔顺之德”,终得“无咎”,此中玄机在于“止于仁”三字。

天地有元气,周流六虚,能化臭腐为神奇。毒气虽烈,遇天地浑沦之气则渐被消融,此《易》所谓“品物流形”之妙。人心本具仁德,如同天地元气,若能充盈饱满,则外境之毒情绪,犹浊水投明矾,自然澄清。今人所以遇嗔恚、怨憎即受其伤,实因仁心未充,如器有隙则风寒易侵。《礼记·大学》言“为人君止于仁”,非独指国君,实喻心为身君。心君若能守仁,则七情虽动而不逾矩,诸毒虽至而不伤真。

昔文王囚羑里面卦象不乱,孔子困陈蔡而弦歌不辍,正显仁心充足之象。仁者非麻木无知,乃如明镜照物,妍媸皆现而不滞于镜。今人每谓“情绪管理”,实末节耳。根本在养仁心之元气,使心如虚空,则谤誉、忧喜皆如云烟过太虚,岂能染著?《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遇惊怖啼哭,转瞬即忘,此即先天仁体未凿之妙。

荀爽注《易》九三曰“体刚居正,专夕惕厉”,正是修仁功夫。终日乾乾者,存养此心不失仁体;夕惕若厉者,省察念虑不令毒侵。如此则如文王“怀多福”,非外福也,乃内心仁德充盈之验。故知毒情绪之伤,不在外境猛烈,而在内心仁德未固。学者当效西伯修柔顺之德,非委曲求全,乃扩仁心以容化万物,至此则“无咎”之境可期。

《周易》六十四卦,卦卦不离修德应物之理。乾卦九三居人位,尤重仁德涵养。能会通此义,则知遇毒情绪而不伤者,非强忍硬克,乃仁心充沛之自然功用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