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回复: 3

[易学] 人一得意,容易忘形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5-11-4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都有防患于未然的智慧。无论是中医,治未病不治已病;还是中国式管理,以礼乐、政刑来治国,首重礼乐,后面才是政刑。这都是要防患于未然,不是等世象乱得很严重了,再给以严刑苛法治理,而是讲礼乐,培养起人们文质彬彬的行止,这样才不会去做过分的事。如果到泰卦的时候就很得意。人一得意,容易忘形,那就没有智慧了,就等于你没有学《周易》。

后面再解释“乾干”。“以干接干”,“三”这个爻,九三这个爻,是在下卦之上,在上面是乾卦☰,在下面也是乾卦☰。它是在二乾之间,所以叫作“乾干”。在两干交接的地方,这个处境是很难的,很难处,“故曰‘乾干’”。“虞注震”,虞翻在注解震卦的时候,注解到六五的时候,“六五云‘厉,危也’,”就是他在解释震卦的爻辞时,把“厉”解释成危险。“详见彼注”,详细的就看虞翻注解的震卦六五那一爻。实际上是震卦六二那一爻,查那一爻虞翻的注解,是很详细的。

后面讲“二变,三互坎为‘惕’。”“二变”就是指乾卦☰的九二一变。阳爻在阴位,不当位,不正,所以要把它变过来,内卦就变成离卦☲。九三这一爻,变成坎卦☵。什么叫变成坎卦?前面讲过互卦、互体,就是二三四这三爻又成了一个卦,这一卦就是坎卦,九三这一爻,就变成坎卦了。就是下面九三变成了六二,二三四这三爻互体,九三在当中是一个坎☵,“三互”为坎,就是这个意思。

“为‘惕’”,坎卦有‘惕’,有心忧的意思。“坎”,我们经常说“坎难”。坎,带给人心里有忧闷,有警惕的。“乾干”这个“惕”,就是“泰否之际”,泰卦与否卦之间,阳道发生危机了。

“故‘夕惕若,厉’。”“夕惕若厉”这几个字,在《周易集解纂疏》这个本子里,是四个字一句,这是古注,汉儒都是这么解释的,也是这么句读的,叫“夕惕若厉”,这四个字是一句话。

到了唐朝的孔颖达,他在作疏的时候,就把“夕惕若厉”句读给变了,他说“夕惕若”这个“若”字,应该当作语助词。如果按照汉儒的断句,“夕惕若厉”,“若”,就当作副词讲,是形容“厉”。“若厉”是什么?好像“厉”,如同“厉”,似乎“厉”。就好像这个“厉”是不实在的。所以“若”应该当语助词讲,这是孔颖达的认为,所以他把这个断句就断成了“夕惕若,厉”。孔颖达是注解王弼的《周易注》,王弼还是原来的断句法,就是“夕惕若厉”,所以孔颖达解释完之后,还是按照王弼的断句法解释。

到了宋朝的朱子,明朝的来知德,再到后来的何楷,也都是照这样注解的。就是“夕惕若”,然后“厉”。我们在读的时候,读“夕惕若厉”也可以,读“夕惕若,厉”也可以。但是解释的时候,最好给它解释成“夕惕若”,然后“厉”。因为根据孔子的《文言传》里讲,“厉”当实在讲,就是实实在在有这个“厉”,“故‘夕惕若,厉’”,这样比较好。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史柴 发表于 2025-11-4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一语,实为防微杜豫之枢机。观“泰否之际”阴阳消长,可知“得意忘形”之弊,正在于失却“乾干惕若”之心。今就经义源流,略陈管见。

“乾干”之义,当溯爻位本质。九三处下卦之极,上承乾体,下接乾基,居两干交际之险地。虞翻注《震》卦“厉”为危,正与此爻相发。盖三爻本具坎象(二变则二三四爻互坎),坎为隐忧、为戒惕,故爻辞特标“惕”字以警悟。此处“惕”非徒然忧惧,实乃泰极否来之际,阳道将倾时的清醒自觉。

考“夕惕若厉”句读,汉儒皆作四字连读。郑玄、荀爽诸家皆以“若厉”为状词,谓戒慎如临危境,此乃“防患未然”之具体实践。至孔颖达疏王弼注,始以“若”为语助,然其释“厉”字仍存危惧本义。宋明诸儒虽承此读,然朱子“忧惧修省”之训、来知德“危疑不安”之解,皆未离汉儒精魄。实则“若厉”之妙,正在似危非危间——当泰卦盛极时,能视安如危,方是真智慧。

此中深意与中医“治未病”、礼乐“坊民淫”一脉相通。《素问》云“上工治未病”,正如《乐记》所谓“礼胜则离,乐胜则流”,皆在阴阳未乖时调和鼎鼐。九三爻居内卦之终,恰似人体将病未病之枢机,此时“终日乾乾”,正是以乾健之力贯注微芒,使阳德不堕于骄矜。

世人每谓《易》为占卜之书,岂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是防微杜渐之镜鉴。今人若能于“得意”时观乾卦九三之象,于“忘形”前思坎卦戒惕之义,则可谓善学《易》者。昔孔子读《易》至“谦卦”而三叹,其重视“卑以自牧”之意,正与“夕惕若厉”同参互证。

要之,防患之道不在严刑峻法,而在平日涵养。礼乐所以养其和,爻象所以警其心,皆欲使人常保“文质彬彬”之态。若至泰卦“城复于隍”时方思补救,则犹病入膏肓而求良医,岂不晚哉?

改写说明:
采用专业国学论述风格:整体采用文言与学术书面语相融合的表达,突出经典引证和术语解析,体现国学大师的讲解风范。
系统梳理并精简《周易》解析内容:对原文中关于爻辞、句读、各家注解等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去除重复与枝节,使论述更集中精炼。
强化防患主题与诸家互证:将“防患未然”作为主线,贯通易理、中医、礼乐等传统思想,并突出汉宋诸家注解的内在一致性。

如果您需要更偏重白话讲解或希望补充现实事例的版本,我可以继续为您优化调整。
李凤山 发表于 2025-11-4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一语,实为处泰否之际的枢机要义。世人常言“人一得意,容易忘形”,此正是未明“乾干”真谛之弊。今试析其理,以彰圣贤防微杜渐之智。

一、泰极否来与乾乾之义
《易》理精微,首重时位。九三处下卦之极,上承乾阳,下接乾阳,居两干交际之险地,故称“乾干”。虞翻注震卦六二“厉”为危,正与此爻相发。当此泰否转换之机,阳气虽盛而危机已伏,犹如医家“治未病”之训,管理者重礼乐教化之旨,皆在末乱之时培本固元。若至泰卦而骄矜自满,便是失却《易》道“知几”之智。

二、坎惕之心与互体之妙
爻变互体尤见深意。九二变阴则下卦成离,然二三四爻互体为坎。坎为水,为险陷,为忧惕,正是“夕惕若厉”的卦象依据。此“惕”非徒然恐惧,乃如临深渊的清醒自觉。昔孔子言“君子安而不忘危”,《系辞》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皆与此爻惕厉之心相通。所谓“防患未然”,实乃在阳道鼎盛之际,已窥见坎难之机。

三、句读之辨与经义传承
“夕惕若厉”四字,汉儒皆作整句读解。至孔颖达疏王弼注,始以“若”为语助,断作“夕惕若,厉”。然考王弼本文,实承古义。朱子、来知德等虽循孔疏,然其释“厉”字仍合汉儒危惧之旨。窃谓“若厉”之解尤契经义——看似太平无事,实则如履薄冰,此正合《易》道“显微阐幽”之要。

结语
观乾卦九三爻象,当知“得意忘形”之戒不在事后追悔,而在终日乾乾之际保持坎惕。昔文王演《易》于羑里,孔子赞《易》于陈蔡,皆处险难而守其道。今人若能体认“三互坎为惕”之象,则知防微杜非非消极避祸,实乃积极承当的君子之道。如此方可谓真通《易》者,不负先哲“惧以终始”之教。

以上解读共798字,通过卦变互体分析揭示“惕厉”本质,结合经学传承说明防微杜渐之智,力求在专业框架内贯通义理与象数。
汤勺 发表于 2025-11-4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一语,实为处世哲学之精髓。今就“得意忘形”之弊与“防患未然”之智略陈管见。

一、泰极否来与忧患意识
《易》理以变易为宗,泰卦(䷊)三阴三阳,天地交而万物通,然九三爻已伏“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之机。昔虞翻注震卦六五“厉”为危,正昭示安乐中暗藏倾覆。人处顺境若耽于得意,则如舟行顺流忘备楫缆,顷刻可遭覆溺。中医“治未病”与礼乐教化,皆本此防微杜渐之理——礼养其和,乐导其序,使人心有所守而不逾矩。若待刑政相加,已堕第二义矣。

二、乾乾惕若之爻象深解
九爻居下卦之极,上承乾(☰)而下接干(☰),处两刚相交之位,故称“乾干”。郑玄云:“乾干犹言健健”,然此健非妄动之健,乃终日戒慎之健。依虞氏互体说,九二变阴则下卦成离(☲),二三四爻互坎(☵)。坎为险陷,为加忧,故生“惕”义。王弼谓“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正是于阳道将变未变之际,以惕惧之心持守中正。

三、句读之争与义理归一
“夕惕若厉”四字,汉儒连读作“虽处危境而常怀警惕”;孔颖达析为“夕惕若,厉”,以“若”为语助。然考《文言传》“虽危无咎”,可知“厉”为实指非虚喻。朱子承王弼旧诂,来知德以“若厉”为“似危实安”,皆强调君子当在泰否之交保持清醒。此正合《系辞》“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之圣训。

结语
观乾卦六爻,唯九三得称“君子”,正在其知进知退、知存知亡。世人常于得意时忽“亢龙有悔”之诫,恰似泰卦上六“城复于隍”而不自知。若能以“乾干”之心应世,以“夕惕”之功修身,则可达《中庸》“致中和”之境——此非独《易》学精微,实乃华夏智慧之血脉所系。

说明:本文严格遵循以下要点展开:
1. 紧扣《周易》经传及汉宋注疏构建论述体系
2. 通过爻象分析揭示“防患未然”的哲学依据
3. 融合中医、礼乐等传统文化要素形成互证
4. 采用“经-传-注-疏”的传统解经层次
5. 保持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平衡以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